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苏德战争的石油线索:希特勒高加索石油梦怎破碎

苏德战争的石油线索:希特勒高加索石油梦怎破碎

时间:2023-04-29 22:25:05

相关推荐

苏德战争的石油线索:希特勒高加索石油梦怎破碎

“如果我无法得到迈科普和格罗兹尼的石油,我就不得不结束这场战争。”

——希特勒,1942年6月1日

面积比英国还大的高加索地区西起黑海,东部为里海,北部从亚速海的刻赤半岛向东延伸,南部止于伊朗和土耳其边境,大高加索山脉横穿其间,小高加索山脉环绕其南,不少山峰海拔5000米以上,5642米的厄尔布鲁士山被称为“欧洲之巅”。

19世纪末,里海之滨的巴库发现大油田,从而使大高加索山脉以南的“外高加索”(今为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三国)成为工业重镇。巴库油田最早由瑞典诺贝尔家族投资开发,后被苏联政府收归国有,产量最高曾接近苏联总产量的80%,英国战争经济部估计其8000口油井1941年产量高达2400万吨,比伊朗、伊拉克、罗马尼亚、墨西哥及荷属东印度(印尼)的总和还多。

“一战”最后两年,德国经历过严重的石油短缺,惟一的来源是奥匈帝国和罗马尼亚,鲁登道夫当时指出:“罗马尼亚石油乃重中之重,但很不幸,罗马尼亚的石油生产能力已经达到极限,不足以改变德国石油短缺的整体局面。”而英国人捷足先登,于198月占领巴库,被鲁登道夫称为“对我们的沉重打击”。

纳粹上台第一年,经济战略专家便指出:一旦发生战争,对原油进口的严重依赖将是制约德国军事行动的一个关键瓶颈。1938年7月12日提出的“凯琳大厦计划”要求1944年初实现石油产量1100万吨,但希特勒显然等不到这个时间,他的战略是先通过储备打响战争,然后在战争中解决石油来源。1939年上半年,德国石油进口达到顶点,最大来源是罗马尼亚。尽管9月后欧洲以外的来源断绝,德国当年仍进口石油516.5万吨,比1938年全年还多20万吨。1940年5月27日,德、罗两国签订石油协定,当年德国进口的207.5万吨石油中有97.4万吨来自罗马尼亚,另外根据《苏德贸易协定》,进口近65.7万吨。1941年,从罗马尼亚的进口增至100.7万吨,上半年从苏联进口28.3万吨。

也正是1940年,罗马尼亚局势岌岌可危,匈牙利、保加利亚和苏联都向其提出领土要求,苏联干脆于7月1日出兵强占了比萨拉比亚。11月23日,罗加入轴心国和《反共产国际协定》,当年德国对罗的石油依赖量达到94%,到次年的“巴巴罗萨”行动时,208.6万吨的对德石油出口比参战的100万罗军更有价值。

不过罗马尼亚的石油并不安全,最大的普罗耶什蒂油田不光面临驻比萨拉比亚和克里米亚半岛的苏联轰炸机威胁,还非常担心以地中海为基地的英国空中力量。果然,苏德战争打响后,罗马尼亚的油田和炼油厂就遭到从克里米亚半岛奥德萨起飞(直线距离约600公里)的苏联轰炸机95次轰炸,只是因为苏联在战争初期轰炸机损失过半,英国有此能力的轰炸机又忙于从本土轰炸德国西北部,因而罗马尼亚油田实际上是盟军在意大利登陆以后才开始遭到大规模轰炸的。

入侵波兰时,德国的石油储备并不充分。由于英国的海上封锁也针对被占领国,这些国家的日常燃油将依赖德国供应。更糟糕的是,1940年6月10日,墨索里尼向英法宣战,从此将意大利这个贫油国(只能从它占领的阿尔巴尼亚获取少量石油)的油管也插进了德国的油桶里。

1941年3月,战时经济与军备局发出警告:德国石油储备估计将在10月份耗尽……如果未来陷入消耗战,缓解石油压力的惟一办法就是利用苏联的石油……必须迅速夺取并利用高加索油田,至少应占领迈科普和格罗兹罗。同时,必须在敌方尚未完全破坏前夺取采油设备,包括运输工具,才能保证一个月内恢复生产,完成运输还要一个月……如果这些目标不能实现,1941年9月1日后的作战和国内经济将面临无法预计的严重后果。

因此,希特勒对巴库的兴趣绝不只是出于贪婪。1940年7月31日,他就向高级将领表示:实现“摧毁苏联兵力后”,陆军必须立即开往巴库。1945年,施佩尔也曾对盟军审讯官坦言:“就‘巴巴罗萨’行动而言,石油需求是最基本的动机。”

1941年入侵后,希特勒的野心是全面打垮苏联而不是先夺南方的油。9月6日,进攻莫斯科的“台风”行动命令发布,哈尔德在日记中写道:“如果要保证新攻势取得胜利,东线部队在9月每天需要27列火车的燃料,10月后每天需要29列,但最高统帅部根本不可能保证,9月16日只能供应22列……来年1月将下降到每天3列!”实际上这个数字也未能实现。

10月7日,战时经济与军备局局长乔治·托马斯再次报告:“目前航空燃油及润滑油产量为28.9万吨,尚可满足年底前的需求,但到1942年初将只有3.1万吨——这是一个危险的水平。到10月1日,只有不到25万吨柴油,按目前消耗,11月底就将短缺2.5万吨。显然,德国已经不能再向意大利每月提供10万吨燃油。”

战场也加剧了燃料消耗,10月22日,陆军总军需官瓦格纳少将说:“由于发动机损坏、地形复杂、路况太差和恶劣的天气,原来坦克可行驶100公里的燃料现在只能前进35~40公里。”另外,占领区的铁路也需要修改轨距,才能与德国铁路系统连通,开战以来卡车也损失了两万辆以上,即使有油也时常积压在后方,缴获的苏联燃料又因为标号太低,需要处理后才能使用。

此时,德国后勤供应已开始面临巨大压力,被迫全面削减国防军的非作战石油供应、民用需求和为意大利及被占领国供油的定量,民用燃料定额迅速降至和平时期的18%,以至于经济部长丰克忧虑:“油料配给制度已将国内经济逼到极限。”

11月3日,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视察了推进缓慢的南方集团军群,强调了南线目标对战争全局的经济意义,这些目标包括苏联第四大工业中心哈尔科夫、顿涅茨盆地和高加索,以及克里米亚半岛的空军基地。

在莫斯科的会议上,铁木辛哥也向斯大林分析道:“如果德国人夺取了莫斯科……仍然无法赢得战争。惟一的决定因素是石油……所以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尽量使德军增加燃料消耗,消除德军进入高加索地区的可能。”11月29日,苏军就对侧翼暴露的德军发起反攻,将其赶出刚刚占领8天的罗斯托夫。这是德国陆军在“二战”中的首次重大失败,比莫斯科战役还早。

进入1942年,德国石油储备降至79.7万吨,仅够一个月消耗,合成燃料虽然增长到近400万吨,但这个增量被罗马尼亚石油产量的下降抵消。2月12日,安东内斯库向里宾特洛甫表示:“在原油方面,罗马尼亚已倾其所有,目前惟一的出路就是占领富产石油的地区。”

1942年春,德军在东线的防御基本稳定下来,希特勒为成功地熬过130年前击垮拿破仑的冬季严寒而兴奋不已,加上北非和远东的有利消息,他开始摩拳擦掌。不过现在的德军实力大不如前,只能以68个德国师和25个仆从国师发动重点进攻南线,可见经济因素对德国东线战略方向的明显影响。

3月28日,希特勒亲自制订了“蓝色方案”,并在4月5日的《第41号战争令》中提出:“首先应把所有可用兵力集中到南线,歼灭顿河弯曲部的敌方有生力量,继而占领高加索地区的油田,并打通越过高加索山脉的通道。”4月29日希特勒在会见墨索里尼时坚持认为:“一旦俄罗斯的石油资源耗尽,其交通就会瘫痪,他将跪下求和……目前,俄国的物资供应还可维持5个月,但他们今年不会再有收成,不会再有任何分配。”

占领油田的一个要点是防止被对方破坏,为此,德军1941年成立了“高加索石油特遣队”,负责迅速修复被毁的油井和炼油厂,1942年初又扩编为“高加索石油旅”,兵力达到10794人,配备1142辆车辆。但另一个难题希特勒无暇顾及了:即使占领苏联油田,石油如何运往德国?战时经济和军备局的报告称:陆路只能每月运输一万吨左右,即使消灭了苏联黑海舰队,当石油海运到罗马尼亚港口后,多瑙河的内河油轮也都被用于运输罗马尼亚的石油了,惟一可行的路线是穿过达达尼尔海峡,到达地中海的意大利港口。后一条线路需要消灭英国海空军在地中海东部的强大力量,显然不大可行。

由于“二战”时期机械化部队受后勤限制,攻击半径一般只有500公里,一旦超越,必须停顿下来建立补给基地和路线,因此对南线德军而言,即使兵力足够,也无法克服后勤的困难。从德军重新占领的罗斯托夫到格罗兹尼,实际距离1100公里,到巴库还有500公里,哈尔科夫到斯大林格勒约600公里,而且罗斯托夫一线道路根本无法容纳四支大型部队的后勤运输。

结果,德军8月9日占领基本被破坏的迈科普油田,接近大高加索山脉北麓时,已经靠空投补给维持进攻,最终止于奥尔忠尼启则城下,负责占领高加索山脉要点的第49山地军虽然一度将军旗插上了厄尔布鲁士山顶,但最终只能在苏呼米郊区遥望黑海。加上德军不断被削弱,而苏军预备队不断投入,8月23日,德军抵达斯大林格勒北部时,已注定要被此后两个月艰苦的城市战消耗殆尽。11月~12月,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发起大规模反击,希特勒的高加索石油梦彻底破灭。

在德军的南线进攻中,除了斯大林格勒的泥沼,希特勒以夺取高加索油田而不是消灭苏军有生力量为重要目标,一直被认为在军事上不够明智,但从经济上看,实属必须。用战时经济和军备局1942年2月的报告来说:“有一点事实非常清楚,没有俄国的石油,我们就无法完全利用现在占领的俄国领土;没有俄国的石油,德国的战争机器也将从此逐渐虚弱。”哈尔德也曾表示:“高加索就像西里西亚对普鲁士一样重要”。问题在于,斯大林格勒固然有切断苏联南北联系的重大意义,但与夺取高加索相比仍是侧翼屏障,可是在实战中两个目标被希特勒颠倒了,成了“手段凌驾于目的之上”。

更为可笑的是,1943年德国的石油状况反而有所好转。原因首先在于意大利于9月脱离轴心国,不光石油储备的“下水道”终于被堵住,进占意大利北部的德军反而获得了大量石油储备,德国合成燃料厂的产量也达到历史高峰,超过560万吨。只是到1944年5月,英美开始重点轰炸合成燃料工厂,并从意大利南部起飞轰炸普罗耶什蒂油田,8月,苏军占领普罗耶什蒂,才使德国的石油命脉再次收紧。9月,合成燃料月产量下降92.2%,跌至仅1.7万吨,德国空军的18万吨燃料需求只能满足3万吨,已无法正常出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