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古代廉政故事会心得体会和感想 廉洁故事的感受(6篇)

古代廉政故事会心得体会和感想 廉洁故事的感受(6篇)

时间:2020-06-15 01:55:39

相关推荐

古代廉政故事会心得体会和感想 廉洁故事的感受(6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古代廉政故事会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加深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诗歌蕴含的哲理。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一)本课教学方法的选择

诵读、分析、点拨

(二)本课学法的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分享

(一)导读

幽州台,即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二)读背景

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三)读“景(描写的景物)、物(寄托的物象)”

活动设计1:朗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思考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生成预设: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生命短暂,因“不见”明君而无法施展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活动设计2:读“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思考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生成预设: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

(四)读“情(抒发的感情)、志(表达的志趣)”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也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一)导读

泰山,五岳之首。春秋时,齐国、鲁国两国都可看见泰山。由于山势高耸出奇,山南山北的景色各不相同,可谓神奇秀丽。山中还常常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望岳》这个“岳”指的是“泰山”。

(二)读背景

杜甫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25岁的他看到泰山,心胸豁然开朗,豪情迸发,吟诵出这首千古名篇。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三)读“景(描写的景物)、物(寄托的物象)”

活动设计:《望岳》围绕“望”字写,但望的角度不同,望到的景象也不同。

1.首联远望,从“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句读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

2.颔联近望,从“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读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

3.颈联细望,从“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一句读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傍晚鸟儿归巢的景象。

4.尾联想象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想到了“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句子,从侧面衬托泰山的巍峨高耸。

(四)读“情(抒发的感情)、志(表达的志趣)”

活动设计: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这首诗,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想象自己就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杜甫,年轻的你豪气冲天,登上泰山后你心中是怎样想的呢?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理解诗人登上泰山时的心境呢?

生成预设:杜甫登上泰山后,发现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心潮澎湃,心胸开阔了,禁不住热情地赞美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一)导读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传说宝林山是从琅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触景有感,写下《登飞来峰》一诗。

(二)读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初涉宦海之作,年轻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亲身登临千寻塔远望,用一览无余的视角来抒发他心中兴奋愉悦的心情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三)读“景(描写的景物)、物(寄托的物象)”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重点问题。

活动设计1:“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生成预设:立足点是“千寻塔”。从“千寻”读出塔极高。从“闻说”一词可以读出诗人并未见到“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的奇妙景象。

活动设计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在这首诗中,“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

生成预设:诗中“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浮云”出自“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比喻不把某事物放在眼里。

(四)读“情(抒发的感情)、志(表达的志趣)”

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本课学习的三首诗,让我们感受到陈子昂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感受到杜甫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会到王安石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希望我们能理解这些诗歌表现的哲理,让古代文化精华进入我们的内心,滋润我们的心田。

1.背诵并默写前3首诗。

2.选择感受最深的一首,发挥想象写成一篇散文。

关于古代廉政故事会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型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关于古代廉政故事会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1.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四首诗歌。

(2)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和这四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提升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2.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审美情操。

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批注

观沧海

曹操

1.请学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2.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1.简介作者曹操及背景。

2.(1)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声情并茂地配乐范读,通过富有魅力的节奏、韵律,直观地再现诗歌的音韵美。学生轻声跟读。

(3)指名学生朗读或集体朗读。

播放课件和录音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杯?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人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本诗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诗歌文体知识:四句是绝句,八句是律诗。诗句以写景、叙事、抒情为主。

1.作者李白及背景见书中注释。

2.听范读,注意诵读诗歌时的语速、语调、节奏。(听一遍,跟读两遍,自读两遍)播放录音

1.“杨花落尽子规啼”写了哪些事物?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杨花和子规的啼鸣。

作用:(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这句话中,含有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于景。

2.“我寄愁心与明月”中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寄:寄托、托付。与:给。

“愁心”即作者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

把“愁心”寄给明月是因为:(1)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2)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想。

(3)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

(4)明月给人的感觉是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批注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地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1.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且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教师领读两遍,学生自由诵读。

播放录音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归雁来传递家书了。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尾联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学生自主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天净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天净沙”是曲牌名。(多媒体显示)播放音乐

1.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并补充解释。

2.学生默读,根据课文展开想象,写一篇描述性文字,内容不要增删,顺序可调整,字数在150字左右。

小组间交流,教师可选一两篇当堂进行集体评议。也可展示参考例文让学生评议。

例文: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他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探究: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分析。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并归纳: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氛围,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第二层(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了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是为此作铺垫。

《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秋思》

关于古代廉政故事会心得体会和感想四

1、知识目标:

⑴能读会写“碣、澹、竦峙、萧瑟”等生字词。

⑵理解、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听取、别枝、若、次、以、见”等文言词汇。

⑶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和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⑷准确朗读并默写。

2、能力目标:

⑴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⑵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德育目标: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

1、朗读法:

本课所选的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

这五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

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投影仪。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观沧海》,感受诗中洋溢着的饱满激,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王湾《次北固山下》叙事写景的哲理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指导学习《观沧海》

1、解题: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没有联系。

2、诵读:

⑴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投影:

碣石(jié)澹(dàn)竦峙(sǒngzhì)萧瑟(sè)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⑵教师声情并茂配乐范读,通过富有魅力的节奏、韵律直观地再现诗的音韵美。学生轻声跟读。

⑶指名学生朗读(或集体朗读)。

3、研习诗歌:

⑴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

投影:

1、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应理解为“鹊惊蝉鸣都出现于半夜明月清风的境界之中”。

⑵品评探究,领会诗的意境美:

①教师讲解: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②学生合作探究: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教师点拨: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4、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全诗。

三、研读《次北固山下》

1、解题: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2、诵读:

⑴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⑵教师领读两篇,学生自由诵读。

3、研习诗歌:

⑴疏解诗句:

客路,指旅途。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⑵整体把握:

问:

①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

③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①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③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

⑶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4、学生练习背诵全诗。

四、课堂练习

投影:

1、文学常识填空:

⑴《观沧海》一诗选自,作者,字,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见称。他与其子、合称为“三曹”。

⑵《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

2、根据课文填空:

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⑵,江春入旧年。

⑶,风正一帆悬。

3、下面的译句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a、日月的运转,就像从海中升起;星汉的明亮就像从海底照耀。

b、日月好像在海中运行,星汉好像在海里照耀。

c、日月星辰的运行与灿烂,都好像出于沧海之中。

d、日月星辰的运行与灿烂,假如都能出于沧海之中。

〖参考答案〗

1、⑴《乐府诗集》曹操孟德东汉末年慷慨悲壮曹丕曹植

⑵停泊王湾

2、⑴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⑵海日生残夜

⑶潮平两岸阔

3、c

五、布置作业

1、默写诗歌《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

2、诵读其余三首诗歌,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3、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饱览西湖早春景色,学习辛弃疾《西江月》,体会侧面点染的烘托美;学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感悟寄情于物的艺术匠心。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研讨与练习”题(二)中三组诗句的出处:

1、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风吹”句写仲春之景)

2、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林花”句写暮春之景)

3、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无意”句写初春)

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指名学生适当点评诗歌。

二、研究《钱塘湖春行》

1、解题:

(多媒体显行)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即杭州西湖。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诵读:

⑴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准字音、节奏,体会语言的缓急。

提示:七言诗句的节拍有××/××/××/×,××/××/×/××。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⑵学生自由朗读。依据注释疏通诗意,整体感知。

教师点拨:全诗分两部分,前者写到湖边,后者专写湖东,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描写的景物浑然一体,构成完整的形象。

3、讲讲问问,探究诗的意境。

问:

⑴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⑵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⑶“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

⑷“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争暖树”?燕子啄泥衔草、营建新巢,从中能见出什么?

⑸第五、六句写了什么?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浅草有什么用意?

⑹最后两句是怎样结住全诗的?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明确:

⑴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⑵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⑶“水面初平云脚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写春水新涨,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的景象。“云脚低”指白云重叠,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脚,有下垂义。

⑷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这里的“早”和“新”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莺和燕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⑸第五、六句写了花草。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久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生景象;“没蹄”,也是暗切“行”字。

⑹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小结: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至。开头写“湖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4、学生练习背诵。

三、研习《西江月》

1、解题:(多媒体显示)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阙、下阙)之间的联系。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上饶带湖期间写的。

2、教师领读,学生体会轻松活泼的情调。

3、品析探究词作的情趣。

问:

⑴从什么地方能看出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这时是什么季节?“说丰年”的是谁?用自己的话叙述上片的。

⑵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两三点雨山前”对骤雨将至的信号,词人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吗?词作中表现出的词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展开丰富的想像,创造性地表述下片。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⑴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清风、明月,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又从词人找避雨地可以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从蝉鸣可见,从“说丰年”可知,是丰收在望之时,即盛夏;又,雨是骤雨,也是盛夏时有的。

词人和他的同伴,沿途可能还有三三两两出来纳凉的村民。

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纳凉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

⑵这意味着天空已布满乌云,仅天边尚余几颗星。从“旧时”二字可知词人对这条路是熟悉的。因为找到避雨的地方,表现词人的惊喜心情。

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骤雨将至,词人急忙转过溪头看到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

小结:凡双调的词,重点大多在下片。这首词也是如此:上片写月明之景表达轻松、喜悦的心情,其实只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本意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

词中“忽见”二字集中表达了词人喜出望外之情。是“炼字”的匠心所在。

4、《西江月》为了平仄的协调、押韵的方便、对偶的工整和突出某些词语,篇中某些句子的词序有所调动;同时,为了语句的凝练,中间也有所省略,请把它补出来。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半夜,明月(照射)别枝,乌鹊惊(栖)(不定),清风(吹送)蝉鸣(声)。稻花香里,(阵阵)蛙声(连成)一片,(有如)(预)说丰年。七八颗星(挂于)天外,两三点雨(落在)山前。(赶)路转(到)溪头,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

5、背诵词作。

四、指导自读《天净沙秋思》

1、解题:(多媒体显示)

1、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黄粱梦》等15种。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2、《天净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天净沙,是曲牌名。

2、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并补充解释。

补充解释:

⑴古道,指古代通行的道路。

⑵断肠人,指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

3、学生默读,根据课文展开想像,写一般描述性文字,不要增删,顺序可调整,字数在150字左右。

小组间交流,教师可选一、二篇当堂进行集体评议。也可拿参考例文让学生评议。

例文: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4、探究: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分析。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并归纳: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5、背诵这首小令。熟背读歌五首,依学习小组进行竞赛。(提示:可从熟练程度、感情的把握以及语气节奏等方面评议优胜组)

五、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1、文学常识填空:

⑴《钱塘湖春行》一诗选自,作者,字,晚号,唐代诗人。

⑵《西江月》一词选自,作者,字,号,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与并称为“苏辛”,是“豪放派”的代表。

⑶《天净沙秋思》体裁为,作者,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⑷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常常衍生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请写出不同朝代的此种文学体裁。

汉代唐代宋代。

元代明清。

2、下列朗读节奏不正确的是

a、几处/早莺/争暖/树

b、稻花香里/说/丰年

c、断肠人/在天涯

d、海日/生/残夜

3、按原文默写:

⑴《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⑵《天净沙秋思》中勾勒整个画面背景的句子是。

⑶《钱塘湖春行》中构成对仗的诗句是。

4、五首诗歌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请简要说出理由。

〖参考答案〗

1、⑴《白氏长庆集》白居易乐天香山居士

⑵《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幼安稼轩苏轼

⑶小令马致远

⑷赋诗词曲小说

2、a

3.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⑵夕阳西下

⑶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略

六、课常小结

随着二十世纪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国人开起宝马,穿起皮尔卡丹,用起摩托罗拉……西方国家的意识已从消费渗透到我们文化中,“酷”“帅”成了我们青少年的口头语,但我们的传统文化却在碰撞中被冷落。五千年的文明衍生的无比灿烂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流淌在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血液中的特质。经常读读这传统文化中的优美诗篇,它会带给我们无比美妙的愉悦,会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七、布置作业

1、阅读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回答文后问题:

⑴填空:

《西江月》从体裁上看是一首词,词因句子长短不齐又叫。这首词用空行分为两段,这两段分别叫做、。词中描写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时的气象的句子是。

⑵一、二两句中“别枝”作什么解释?“惊”和“鸣”是否分别专写“鹊”和“蝉”?

⑶为“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划出正确的朗读节奏并翻译。

⑷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时天气有什么变化?《西江月》所表达的是一种愉悦的心境,当时作者正罢职闲居,是什么使作者产生了这种心境?

2、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在艺术上没有虚词,没有关联词语,却用了一连串的意象,叠加成一幅山水人物画。比较阅读白朴的《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请你从词类使用、意象、创设的意境几个角度,写出两首曲子的相同点。

〖参考答案〗

1、⑴长短句上阙(片)下阙(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⑵另一个树枝;不是专写,而是说“鹊”“蝉”都是既“惊”又“鸣”的。

⑶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翻译略。

⑷起初月明天晴,后来乌云骤起,阵雨将至。是清新、欢跃、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稻花飘香、令人喜悦的丰收景象,使辛弃疾产生了愉悦的心境。

2、两首曲子都使用了大量名词,通过名词叠加,把丰富的想像材料切换成一幅幅画面,从而创造出一幅美丽的山水人物画。(抓关键词,抓大意即可)

观沧海

曹操

次北固山下

王湾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西江月

辛弃疾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1、召开一次诗歌赏析会:

诗歌以其丰富的内涵和艺术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创造的空间,所以对诗歌的探究是无止境的,同学们可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层次上,说出自己对某首诗的最深刻的感受,在交流中,提高赏析能力。

2、举办一次配乐诗朗诵活动,让学生自选音乐,配乐朗诵这几首诗,师生共同对所选音乐及朗诵水平做出评价。

关于古代廉政故事会心得体会和感想五

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和院党委的安排,今天召开党员领导干部廉政谈话会,可以说是上一节廉政课。到会的主要是单位的中层以上领导。

当前的国家政策、周围环境,对我们从医的领导干部,特别是手中掌握一定权利的领导干部来讲是一个全新的考验。对于这一考验,由此我想起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历史性的事件,就是毛泽东同志在从西柏坡进北京城之前说的:我们是“进京赶考”。周恩来同志说“我们要考好”,“不当李自成”。在七届二中全会(注: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即“要让我们的同志保持清醒的头脑,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所以,胡锦涛同志一就任,就去西北坡,重温“两个务必”。

在此,我结合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中全会精神,就党员领导干部如何搞好廉洁自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谈谈个人一点学习体会,与大家共勉。归纳起来是六句话二十四个字。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时代,也是学习的时代。按照创建学习型社会、成就学习型领导的要求,学习应该成为领导者必备的素质。可是,只要大家注意一下,腐败分子在总结自己走向歧途、走向犯罪的深渊时,第一条深刻的教训就是放松了自己的学习。我想并不是他们真的没有学习,关键是学习与反省脱节了。①是学习与行为的脱节。明代思想家王明阳讲过“知行合一”,也就是今天讲的理论、观念要同行动相一致。知识未内化为文化,内化为素质,就会理论与行动两张皮,可能在台上作廉洁报告振振有词,台下又作一套,典型的知行脱节,有知识而没文化。②是学习没有深刻触动自己的思想。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荀子在《劝学》中讲过:“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已,则知明而无过矣。”所以说,学习与思想不对号,不深刻反省自己,就不会有学习的效果。一个党员干部,忘记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忘记了对自己人生观、世界观、金钱观的正确定位,理论同实际两张皮,理论的不成熟必然导致思想不成熟,思想不成熟必然导致意志的薄弱,意志的薄弱必然导致廉洁意识的弱化,当然难以抵御歪风邪气的侵蚀。③是学习有所偏废。有的领导干部往往重专业技术学习,轻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重实践经验的积累轻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党中央、国家大的方针、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所以,在实际中就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违规。如重庆市某县长对毒贩用毒资所建别墅自作主张地炸毁,别墅应收缴为国家财产,擅炸别墅岂不是擅炸国有资产。所以说是“无知才无畏”,这种无知很可怕。④是对学习有畏难情绪,是懒惰的表现。每天看报纸,只看娱乐新闻、社会新闻,对中央全会文件没有通读的也大有人在。

当然,看报纸、电视新闻也是学习,但是光吃“知识快餐”不行,就如人不能光吃“方便面”一样,还要吃“知识大餐”,要系统学习,深入研究问题。可能有人说工作忙没有时间读书,但是只是借口而已。可能有的干部一年也没有全面地看过一部书,或者很久没有看过一部书。古人讲“读书破万卷”,不读书怎么可能提高领导的修养。台湾几个党派的领导人来大陆,大家领教了他们的儒雅之风了吧,连战在北大的演讲词堪称演讲典范之作,完全令北大的学子折服。而大陆连清华大学校长、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都大丢其丑。赠送说成了捐赠,大篆说成了莫名其妙的小隶,出了连中学生都不会出的常识性错误。所以说,知识的积累很重要,个人素养很重要。领导干部要多些书卷气,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法律法规,提高自己的档次,依法办事,提高执政水平。不然,群众也会说你这个领导没有品位。

廉政不勤政是懒官,勤政不廉政是贪官。我们在座的同志是医院的骨干,正因为你工作干得出色,院党委才把你放到科室或一定的领导岗位。所以,要干出工作成绩,以赢得组织和职工的信任。一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领导就是责任。领导要不满足于现状,要不断进取。二要领导率先垂范。古代官员都提出“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党员领导干部更应该以身作则先士卒,率先垂范。干部做给职工看,干部带着职工干,以干部出色的行动赢得职工群众的拥护和爱戴。这就是领导非权力因素的影响力,是以干部行动的影响力感召职工,以干部人格的魅力影响职工,而不仅仅是靠权力命令职工。三是从严管理,在管理上下功夫。管理是永恒的主题,管理出生产力。一个单位,往往成也管理,败也管理。而要抓好管理,首先要管好自己,只有把自己管好了,才能行得稳,坐得正,站得直,才能理直气壮,大刀阔斧地管,才能把管理抓得有板有眼,有声有色。管理得科学,很到位,很规范,很有序,才能在源头上遏制腐败发生;反过来,管理混乱,则是腐败滋生的温床,腐败分子会乘机浑水摸鱼,谋取私利。实践证明,管理越混乱,腐败现象就越普遍。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可用来办好事,也可用来办坏事。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要明白,组织上把你安排到领导岗位是对你的信任,是给压力,也是重大的责任。要明确,手中的权力是用来干工作的,不是当作个人资本,绝不能用党给的权力来搞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

“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要用好权,首先要用好人,用能人,用正直的人,不用那些阳奉阴违、居心叵测的人,警惕送钱送物的人,看清那些当面捧场,把领导干部吹得天花乱坠,照顾得舒舒服服的人。人家给你送这送那,吹吹拍拍,跑前跑后,尊重的并不是你个人,而是你手中的权利,他们的投入是要回报的,而且是高额回报。有道是“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一旦上了人家的圈套就后悔莫及。如陈希同用了王宝森,程维高用了“河北第一秘”李真,结果都是被部下搞得身败名裂。其次,用好权,要自觉接受监督。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现在社会讲求民主政治、讲求政策的公开性、透明性,即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政治制度。不是过去那种封建的“官本位”政治制度。古代也讲“民为本,官为轻”,但实际不是那回事,对老百姓统治就如对动物,管理老百姓称为“牧民”。如州官曾叫“州牧”。孔子提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我们的领导干部如果缺乏民主意识,不搞民主集中制,把所有的权力都揽于手中,又不接受监督和制约,一手遮天,独断专行,随心所欲,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久而久之就会放纵自己,必然走向腐败。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上级、同级和群众的监督,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置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要执行制度规定,遵守纪律,特别是管钱、管物的单位、部门,要做到“批钱的不用钱,管钱的不购物,购物的不管物,管物的不用物。”通过层层监督,环环相扣的制度,有效地监督约束领导干部的行为。还要习惯接受舆论的监督,接受来自民间的非权力监督。所以,领导干部要严于律己,不要心存侥幸,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古代“四知太守”就是一例,不要以为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事实上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好事不出屋,恶事传千里。当时信誓旦旦说只要自己不说,就没有第三个人知道的事,到了执法部门面前就都全说了。讲一个“腐败重力加速度理论”,就如高山上向下滚雪球,开始滚时可能很小,但是在重力加速度作用下,会越滚越大,越滚越快,不可停留。腐败也是如此,一旦发动起来是很难遏制住的。所以,千万不要有第一次,不要心存半点侥幸。用好权就要公开、透明,防止暗箱操作。对于资金分配、物品采购、工程建设等等职工关心的问题要尽可能公开透明,处理尽量公平合理。

谁都有个知心朋友,选择谁作朋友是个人的自由、个人的的权利。但是,领导干部还是要注意自己八小时之外的生活圈、社交圈。古语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久处芝兰之室不闻其香,久入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领导干部如果以结交有钱老板为荣,与恶势力称兄道弟,迟早会被他们害了的。领导干部如果满足于用人家的车、吃人家的饭、收人家的礼,慢慢地就会堕入腐败的泥沼。世上并没有天生的腐败干部,腐败都是从吃吃、喝喝,唱唱、玩玩、送送中从量变则质变的。李真也讲,开始收1万元都胆颤心惊,后来发展到一次收人一箱子钱50万,他还不满足,还要人家几万元,要把箱子装满才行。箱子是满了,他的性命也满了,到了头。领导干部也有人情世故,也有七情之欲,但要分清人情同利用的区别。你在台上,人家可能巴结你,当你失去权力后,你才知道谁是你真正的朋友。所以说,要保持清醒头脑,时刻做到不要装错兜,不要上错床,不要进错门,不然一失足而成千古恨。

中国古代为官都讲为官之德,要求作一个廉吏,不作贪吏,不作酷吏。就是对一个人而言也讲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人德为先。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应当作到,一要容人。一个人都是处在一个领导班子之中的,职位可能有正副之分,还可能有党政之分,分工不同,权限不同,能力也可能有不同,性格、工作方式也有不同,而要发挥班子的整体战斗力,团结问题至关重要。要保持团结,必须要有宽广的胸怀,要有容人之心。要唱“将相和”,不搞“窝里斗”,不争权,不拉帮。要分工不分家,要补台不拆台。无数事实证明,“窝里斗”只能两败俱伤,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二要要克制贪欲。古人对贪欲之害论述颇多,宋代陆游说过,“公茫茫九衢中,百祸起一贪。”意思是说,在大千世界上,种种祸患都源于一个贪字。事实上贪欲之心,人皆有之,关键是要克制在一个适当的空间。在诱惑面前,要常思贪欲之祸。如果退一步讲,用市场经济的话说,你应当算算“腐败成本”,一个领导干部奋斗到这一步是不容易的,组织上也并没有亏待你,每年的收入也有几万元,而为了贪那区区几千元、几万元,最终落个身败名裂,你想想是不是太不合算。所以说是人心不足蛇吞象。金钱,在当今社会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千万别贪。三是要有一个平衡心态。要平和地对待功名利禄、升降沉浮。如果整天怨天尤人,嫌自已官升得比别人慢、工资比别人低、奖金比别人少、荣誉比别人差,独独能力比别人强,这种心态既不利于工作,也是不利于身心健康。领导干部一般都是作职工的思想工作,自已的心态往往要靠自我调节,这也是一种自我修养。

当今社会是法制社会,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因此,作为一个领导干要带头守法懂法,遵纪守法,自觉按法纪办事。为此,我要求所有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到:

第一党员领导干部要廉洁奉公、忠于职守。禁止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准有下列行为:

1.索取管理、服务对象钱物;

2.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物馈赠和宴请;

3.在公务活动中接受礼金和各种有价证券;

4.接受单位或个人赠送的信用卡及其他支付凭证;

5.以虚报、谎报等手段获取荣誉、职称及其他利益;

6.用公款公物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和借机敛财。

第二党员领导干部要遵守公共财物管理和使用的规定。禁止假公济私、化公为私。不准有下列行为:

1.用公款报销或者用本单位的信用卡支付应由个人负担的费用;

2.借用公款逾期不还;

3.公费出国(境)旅游或者变相出国(境)旅游;

4.用公款参与高消费娱乐活动和获取各种形式的俱乐部会员资格;

5.以个人名义存储公款。

第三党员领导干部要遵守组织人事纪律,严格按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制度办事。禁止借选拔任用干部之机谋取私利。不准有下列行为:

1.采取不正当手段为本人谋取职位;

2.泄露酝酿讨论干部任免的情况;

3.在工作调动、机构变动时,突击提拔干部;

4.在干部考察工作中隐瞒或者歪曲事实真相;

5.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封官许愿、打击报复、营私舞弊。

第四党员领导干部对涉及与配偶、子女、其他亲友及身边工作人员有利害关系的事项,应当奉公守法。禁止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亲友及身边工作人员谋取利益,不准有下列行为:

1.用公款支付配偶、及其他亲友学习、培训的费用;

2.为配偶、子女及其他亲友出国(境)旅游、探亲、留学向国(境)外个人或者组织索取资助。

3.妨碍涉及配偶、子女、其他亲友及身边工作人员案件的调查处理;

4.为配偶、子女及其他亲友经商、办企业提供便利和优惠条件。

第五党员领导干部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禁止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铺张浪费。不准有下列行为:

1.在国内公务活动中接受超过规定标准的接待;

2.违反规定用公款装修、购买住房;

3.擅自用公款包租或者占用客房供个人使用;

4.违反规定配备、使用小汽车;

5.擅自用公款配备、使用通讯工具。

关于古代廉政故事会心得体会和感想六

1、知识目标:

⑴能读会写“碣、澹、竦峙、萧瑟”等生字词。

⑵理解、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听取、别枝、若、次、以、见”等文言词汇。

⑶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和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⑷准确朗读并默写。

2、能力目标:

⑴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⑵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德育目标: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

1、朗读法:

本课所选的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

这五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

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投影仪。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观沧海》,感受诗中洋溢着的饱满激,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王湾《次北固山下》叙事写景的哲理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指导学习《观沧海》

1、解题: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没有联系。

2、诵读:

⑴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投影:

碣石(jié)澹(dàn)竦峙(sǒngzhì)萧瑟(sè)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⑵教师声情并茂配乐范读,通过富有魅力的节奏、韵律直观地再现诗的音韵美。学生轻声跟读。

⑶指名学生朗读(或集体朗读)。

3、研习诗歌:

⑴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

投影:

1、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应理解为“鹊惊蝉鸣都出现于半夜明月清风的境界之中”。

⑵品评探究,领会诗的意境美:

①教师讲解: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②学生合作探究: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教师点拨: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4、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全诗。

三、研读《次北固山下》

1、解题: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2、诵读:

⑴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⑵教师领读两篇,学生自由诵读。

3、研习诗歌:

⑴疏解诗句:

客路,指旅途。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⑵整体把握:

问:

①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

③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①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③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

⑶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4、学生练习背诵全诗。

四、课堂练习

投影:

1、文学常识填空:

⑴《观沧海》一诗选自,作者,字,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见称。他与其子、合称为“三曹”。

⑵《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

2、根据课文填空:

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⑵,江春入旧年。

⑶,风正一帆悬。

3、下面的译句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a、日月的运转,就像从海中升起;星汉的明亮就像从海底照耀。

b、日月好像在海中运行,星汉好像在海里照耀。

c、日月星辰的运行与灿烂,都好像出于沧海之中。

d、日月星辰的运行与灿烂,假如都能出于沧海之中。

〖参考答案〗

1、⑴《乐府诗集》曹操孟德东汉末年慷慨悲壮曹丕曹植

⑵停泊王湾

2、⑴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⑵海日生残夜

⑶潮平两岸阔

3、c

五、布置作业

1、默写诗歌《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

2、诵读其余三首诗歌,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3、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饱览西湖早春景色,学习辛弃疾《西江月》,体会侧面点染的烘托美;学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感悟寄情于物的艺术匠心。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研讨与练习”题(二)中三组诗句的出处:

1、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风吹”句写仲春之景)

2、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林花”句写暮春之景)

3、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无意”句写初春)

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指名学生适当点评诗歌。

二、研究《钱塘湖春行》

1、解题:

(多媒体显行)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即杭州西湖。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诵读:

⑴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准字音、节奏,体会语言的缓急。

提示:七言诗句的节拍有××/××/××/×,××/××/×/××。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⑵学生自由朗读。依据注释疏通诗意,整体感知。

教师点拨:全诗分两部分,前者写到湖边,后者专写湖东,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描写的景物浑然一体,构成完整的形象。

3、讲讲问问,探究诗的意境。

问:

⑴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⑵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⑶“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

⑷“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争暖树”?燕子啄泥衔草、营建新巢,从中能见出什么?

⑸第五、六句写了什么?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浅草有什么用意?

⑹最后两句是怎样结住全诗的?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明确:

⑴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⑵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⑶“水面初平云脚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写春水新涨,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的景象。“云脚低”指白云重叠,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脚,有下垂义。

⑷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这里的“早”和“新”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莺和燕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⑸第五、六句写了花草。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久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生景象;“没蹄”,也是暗切“行”字。

⑹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小结: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至。开头写“湖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4、学生练习背诵。

三、研习《西江月》

1、解题:(多媒体显示)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阙、下阙)之间的联系。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上饶带湖期间写的。

2、教师领读,学生体会轻松活泼的情调。

3、品析探究词作的情趣。

问:

⑴从什么地方能看出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这时是什么季节?“说丰年”的是谁?用自己的话叙述上片的。

⑵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两三点雨山前”对骤雨将至的信号,词人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吗?词作中表现出的词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展开丰富的想像,创造性地表述下片。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⑴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清风、明月,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又从词人找避雨地可以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从蝉鸣可见,从“说丰年”可知,是丰收在望之时,即盛夏;又,雨是骤雨,也是盛夏时有的。

词人和他的同伴,沿途可能还有三三两两出来纳凉的村民。

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纳凉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

⑵这意味着天空已布满乌云,仅天边尚余几颗星。从“旧时”二字可知词人对这条路是熟悉的。因为找到避雨的地方,表现词人的惊喜心情。

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骤雨将至,词人急忙转过溪头看到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

小结:凡双调的词,重点大多在下片。这首词也是如此:上片写月明之景表达轻松、喜悦的心情,其实只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本意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

词中“忽见”二字集中表达了词人喜出望外之情。是“炼字”的匠心所在。

4、《西江月》为了平仄的协调、押韵的方便、对偶的工整和突出某些词语,篇中某些句子的词序有所调动;同时,为了语句的凝练,中间也有所省略,请把它补出来。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半夜,明月(照射)别枝,乌鹊惊(栖)(不定),清风(吹送)蝉鸣(声)。稻花香里,(阵阵)蛙声(连成)一片,(有如)(预)说丰年。七八颗星(挂于)天外,两三点雨(落在)山前。(赶)路转(到)溪头,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

5、背诵词作。

四、指导自读《天净沙秋思》

1、解题:(多媒体显示)

1、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黄粱梦》等15种。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2、《天净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天净沙,是曲牌名。

2、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并补充解释。

补充解释:

⑴古道,指古代通行的道路。

⑵断肠人,指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

3、学生默读,根据课文展开想像,写一般描述性文字,不要增删,顺序可调整,字数在150字左右。

小组间交流,教师可选一、二篇当堂进行集体评议。也可拿参考例文让学生评议。

例文: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4、探究: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分析。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并归纳: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5、背诵这首小令。熟背读歌五首,依学习小组进行竞赛。(提示:可从熟练程度、感情的把握以及语气节奏等方面评议优胜组)

五、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1、文学常识填空:

⑴《钱塘湖春行》一诗选自,作者,字,晚号,唐代诗人。

⑵《西江月》一词选自,作者,字,号,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与并称为“苏辛”,是“豪放派”的代表。

⑶《天净沙秋思》体裁为,作者,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⑷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常常衍生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请写出不同朝代的此种文学体裁。

汉代唐代宋代。

元代明清。

2、下列朗读节奏不正确的是

a、几处/早莺/争暖/树

b、稻花香里/说/丰年

c、断肠人/在天涯

d、海日/生/残夜

3、按原文默写:

⑴《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⑵《天净沙秋思》中勾勒整个画面背景的句子是。

⑶《钱塘湖春行》中构成对仗的诗句是。

4、五首诗歌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请简要说出理由。

〖参考答案〗

1、⑴《白氏长庆集》白居易乐天香山居士

⑵《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幼安稼轩苏轼

⑶小令马致远

⑷赋诗词曲小说

2、a

3.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⑵夕阳西下

⑶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略

六、课常小结

随着二十世纪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国人开起宝马,穿起皮尔卡丹,用起摩托罗拉……西方国家的意识已从消费渗透到我们文化中,“酷”“帅”成了我们青少年的口头语,但我们的传统文化却在碰撞中被冷落。五千年的文明衍生的无比灿烂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流淌在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血液中的特质。经常读读这传统文化中的优美诗篇,它会带给我们无比美妙的愉悦,会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七、布置作业

1、阅读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回答文后问题:

⑴填空:

《西江月》从体裁上看是一首词,词因句子长短不齐又叫。这首词用空行分为两段,这两段分别叫做、。词中描写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时的气象的句子是。

⑵一、二两句中“别枝”作什么解释?“惊”和“鸣”是否分别专写“鹊”和“蝉”?

⑶为“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划出正确的朗读节奏并翻译。

⑷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时天气有什么变化?《西江月》所表达的是一种愉悦的心境,当时作者正罢职闲居,是什么使作者产生了这种心境?

2、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在艺术上没有虚词,没有关联词语,却用了一连串的意象,叠加成一幅山水人物画。比较阅读白朴的《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请你从词类使用、意象、创设的意境几个角度,写出两首曲子的相同点。

〖参考答案〗

1、⑴长短句上阙(片)下阙(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⑵另一个树枝;不是专写,而是说“鹊”“蝉”都是既“惊”又“鸣”的。

⑶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翻译略。

⑷起初月明天晴,后来乌云骤起,阵雨将至。是清新、欢跃、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稻花飘香、令人喜悦的丰收景象,使辛弃疾产生了愉悦的心境。

2、两首曲子都使用了大量名词,通过名词叠加,把丰富的想像材料切换成一幅幅画面,从而创造出一幅美丽的山水人物画。(抓关键词,抓大意即可)

观沧海

曹操

次北固山下

王湾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西江月

辛弃疾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1、召开一次诗歌赏析会:

诗歌以其丰富的内涵和艺术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创造的空间,所以对诗歌的探究是无止境的,同学们可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层次上,说出自己对某首诗的最深刻的感受,在交流中,提高赏析能力。

2、举办一次配乐诗朗诵活动,让学生自选音乐,配乐朗诵这几首诗,师生共同对所选音乐及朗诵水平做出评价。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