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压力大饮食不规律 大肠癌盯上年轻人

压力大饮食不规律 大肠癌盯上年轻人

时间:2021-04-20 04:53:43

相关推荐

压力大饮食不规律 大肠癌盯上年轻人

大肠癌(又称结直肠癌)在我国恶性肿瘤发病排名中位列第三位,约六成患者被确诊时已为中晚期。要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期,亟须提高疾病的防治意识,做到早诊早治。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人群需警惕近日,在

1高动物蛋白吃得太多易致肠癌

大肠癌(又称结直肠癌)在我国恶性肿瘤发病排名中位列第三位,约六成患者被确诊时已为中晚期。要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期,亟须提高疾病的防治意识,做到早诊早治。

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人群需警惕

近日,在由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上海罗氏制药举办的结直肠癌专家论坛暨安维汀上市两周年庆典上,记者了解到,在中国,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随着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渐增高。由于早期的症状不明显,不易被察觉,加上大众普遍缺乏早期结直肠癌的防控意识,致使在确诊时,约六成患者已为中晚期。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结直肠科主任潘志忠表示:“早期肠癌,即I期肠癌,其根治手术后的五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所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得到最好的效果。遗憾的是,病人被诊断出来时往往已是中晚期,手术很难根治。”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徐瑞华介绍,近几年,大中城市肠癌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而且跟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成正比,也就是说经济发达的地区大肠癌的发病率就高。这可能就是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不同所引起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人们摄入

厕所是“致癌危险区” “防癌妙招”打造零死角

14条饮食法则 让癌症不再是你的粉丝

6大因素引发卵巢癌 4类食物让其“急刹车”

手脚冰凉易得癌?阳虚体质者的防癌要点

饭后吃梨防癌 秋季防癌12秘方

2排便习惯改变需警惕肠癌

“大便便血,有可能是痔疮,也有可能是结直肠癌!排便习惯突然发生改变时也要特别注意!”

日常生活中,一些读者经常容易将便血与痔疮联系在一起,而忽视了肠癌的可能性,从而耽误治疗。本期特别就结直肠癌的预防和治疗采访了重庆市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王东林教授。

早发现治愈率可达九成

王东林向记者透露,的流行病学数据中,全球结直肠癌新病例约120万,死亡63万。在新增病例中我国就占40万,达到总数的1/3。而且,发病年龄明显提前,平均在45岁左右,其中很多是30~40岁的中青年,比西方国家提早12~。随着中国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少动、吸烟、大量饮酒、过量摄入红肉或加工肉制品、水果蔬菜摄入不足等不良生活习惯,都相应地提高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因此,一般情况下,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更容易患结直肠癌,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结直肠癌(大约1.5∶1)。

但是,结直肠癌的发病率虽然在增高,如果能够早期发现,依然能够得到治愈。据统计,结直肠原位癌(极早期)5年生存率为94.1%,局部癌变为84.6%,如发生肝转移等,则5年生存率下降到5.7%。通过直肠指检和电子肠道镜检查,基本都能排查结直肠癌,其准确率在80%以上。

便血要排查肠癌可能性

在日常生活中,痔疮和直肠癌可能有一些相同或者类似的症状(如便血),使得一些患者自己放松了警惕,王东林教授提醒读者,结直肠癌的便血和痔疮的状况略有不同。

痔疮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的人身上,而直肠癌的患者多是中年人或老年人。痔疮患者的大便有血,这是因排便时擦伤患处,血液多数是随着大便排出后滴下来,因此与粪便不相混合,更没有黏液存在。而直肠癌患者的大便则常混有血液、黏液和脓液,而且大便的习惯会明显改变。

王东林解释到,排便习惯包括很多方面,如平常排便比较干燥,这几天却突然变稀,或是由稀变干;还有的人排便次数出现了变化,从每天一次变成二三次,或是反之。总之,如果有腹部不适、疼痛,局部出现肿块,里急后重感,大便性状及形状改变(由干变稀,带黏液和鲜血或大便不成形,变细变扁),即排便和平常的规律不一样,就应及早到医院进行专科检查。

治疗肿瘤需持科学态度

“肿瘤的综合治疗以及规范化治疗很重要,这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王东林说,在他的工作中,一些患者得知患有肿瘤后,往往相信一些偏僻地方的“神医”和“偏方”,走过一系列弯路后,才回到真正可以给他们进行有效治疗的医院,然而,那时已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一些患者还对化疗有抵触情绪,一说起化疗就认为身体会全垮了!其实,按照规范和正规的治疗方法来做,不过度治疗,手术、放疗、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等方式的综合运用依然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式。”

王东林同时还强调,在预防结直肠癌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饮食中应尽量避免“三高一低”的食物,即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低纤维的食物避免过多摄入,饮食要杂而广,不要偏食。发霉的花生、酸菜、咸鱼、腊肠等腌制品、熏制品不可过度食用;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不吸烟、不酗酒;密切注意大便性状、排便习惯的变化:当出现黏液便、血便、黑便、大便不成形、大便便条变细,大便排便习惯的变化、排便次数改变,经常腹泻或者排便困难等症状时,一定要前往医院做正规检查。

3隐蔽性强误诊率较高 大肠癌成为第二号肿瘤杀手

一直默默无闻的大肠癌,在上海已成为仅次于肺癌的第二大“肿瘤杀手”,尤其是20岁以下患者,往往确诊已是中晚期,更需引起警惕。昨天在上海科技馆举行的“科普大讲坛”上,来自中山医院的国内顶尖肠癌医疗团队,详解科学认识肠癌,以及如何防护与治疗。

隐蔽性强误诊率较高

“肠癌的一大特点是隐蔽性强,很多人得了肠癌,压根不晓得。”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姚礼庆教授指出,前肠癌在肿瘤中的发病率仅排第十位,近几年发病趋势明显增强。“例如,上世纪80年代中山医院刚刚开始大肠癌手术时,每年开刀的病人只有60多位。今年,医院实施的肠癌手术竟然超过1600例。”

专家指出,大肠癌发病率的迅速上升,主要归因于居民饮食模式和生活方式变化,膳食结构普遍存在高蛋白、高脂肪、少谷物、少蔬果,食物比重不合理,以及身体活动程度明显减少、超重肥胖增多等情况。

同时,大肠癌的误诊率也比较高,有些临床常常满足于已发现的良性疾病,未作进一步检查,也缺乏对病人病史的细致了解和全面分析等,误诊率高达60%至70%。据中山医院临床分析资料,其误诊率高达78.2%,往往被误诊为慢性结肠炎、痔疮、痢疾、黏连性肠梗阻、肠息肉和溃疡性结肠炎等。

6%-8%病人不到30岁

需要注意的是,肠癌早期诊断率很低。在肠癌病人中,30岁以下病人有6%至8%。“但由于医生和家长忽视,在确诊的青年人大肠癌中,50%至80%已经是中晚期了。有些20岁以下的患者,一旦确诊,不到半年就病逝了。”姚礼庆说,接诊过最小的肠癌病人,只有8岁。大肠癌患者年龄越小,高度恶变的可能性就越大。部分年轻患者,是被多次误诊,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十分可惜。“因此,应该提倡早诊断、早治疗。”姚礼庆建议预防大肠癌最好做到“一指两检”,进行直肠指检,有经验的医生一摸就能发现异常,还可结合结肠镜和钡剂灌肠检查。

相关链接

在欧美国家,50岁以上人群必须做结肠镜和钡剂灌肠检查;在日本,则在40岁以上必须检查。同时,平时饮食中少吃高脂肪高蛋白食品,多吃含纤维素的食物。如果碰到排便习惯的突然改变,大便次数突然增多、大便性状改变等,就要提高警惕,提早就医排除肠癌的可能。

4排毒产品莫乱吃 小心引发肠癌

近日,一篇关于长期服排毒产品让肠道变黑的文章在网络间转载传发,配以触目惊心的肠镜下照片,让大家再次关注长期吃排毒产品可能带来的危害。

排毒类产品的有效成分多为大黄、番泻叶、决明子等泻剂,它们能促进排便,来“排毒”。其实,这些成分以及芦荟、西药中的促排便剂果导中都含有蒽醌类化学成分,能够造成强泻剂中含有的色素长期沉积在结肠黏膜上,形成如照片中的发黑肠道,即“结肠黑变病”。

结肠黑变病是指结肠固有膜内含有脂褐素物质以致肠粘膜色素沉着的非炎症疾病,检出率在0.06~5.9%之间。近几年来,随着对该病认识水平的提高、消化内镜的普及,结肠黑变病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

“结肠黑变病”或是大肠癌的前身

国内外最新研究认为,结肠黑变病有导致癌症的风险。临床观察发现结肠黑变病患者伴发肠腺瘤、肠癌的检出率显著高于非结肠黑变病患者。长期便秘是结肠癌的一大诱因,而结肠癌的产生与长期服用泻药损害肠黏膜也有一定关系。国内外学者已观察到从结肠黑变病发展到腺瘤性息肉,再到癌变的变化过程。因此,一旦发现罹患本病,应该及早就医治疗,以防患于未然。

结肠黑变病癌变前,赶紧做好癌症筛查

1、直肠指诊。直肠指诊为常规检查项目,虽然直肠指诊不能直接触及到结肠肿瘤,但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指套上染有血性粪便即是结肠癌的可能的强有力的间接证据.

(2)排除直肠内多原发肿瘤,包括腺瘤和癌.

(3)少数乙状结肠和直肠上端的癌在直肠指诊时可触及肠外肿块.

2、大便隐血检查。作为一种简便,快速的结直肠肿瘤筛检方法,粪隐血试验可以从健康人群中检出可疑结直肠肿瘤的患者,为进一步精查提供高危靶人群。

3、X线检查。X线检查过去是诊断结肠癌的主要手段,随着纤维结肠镜的出现,其在结肠癌的诊断地位退居其后,但仍是诊断的有效手段之一。主要方法有:普通腹透及腹部平片,钡餐检查,钡灌肠及双重对比造影等。但对于小于0.8cm的扁平腺瘤和早期的结肠癌,仍有可能难以发现,患者有临床症状者仍须进一步内窥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4、结肠镜检查。纤维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肠癌最主要而有效的手段,因为它能直接看到病变,了解大小,范围,形态,单发或多发,有无其他伴随的病变,最后通过活组织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但结肠镜有一定的盲区,该盲区主要在肠段转折区,检查应予高度重视,以免漏诊。

5、PET-CT检查

对于直肠癌,一般通过体检、肠镜检查便可明确诊断,因而PET-CT检查较少用于初次诊断和鉴别诊断。PET可用于肠镜取样失败、结果可疑或难以耐受肠镜检查者,对于有明确的转移灶者,用PET寻找结、直肠原发灶也是一种很不错的选择。PET-CT不是结肠癌复查的常规检查。在术前CEA高,术后CEA正常后,复查过程中发现CEA升高,而且找不到复发病灶的情况下才是必须做的检查。

办公室一族警惕潜伏在身边的肺肿瘤

注重生活细节 畅享无癌健康人生

甲状腺癌“异军突起”女性更要注意

警惕乳腺疾病的癌变“三部曲”

盲目美黑小心皮肤癌“瞄”上你

5早化疗能有效预防大肠癌肝转移

专家简介()

秦新裕,复旦大学外科学教授,复旦大学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党委书记兼普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副主委兼胃肠外科学组组长、上海医学会普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普外科、胃肠外科、胰岛移植、手术后胃肠动力紊乱疾病的临床和试验研究,擅长胃肠道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在大肠癌整个病程中,肝转移的发生率高达50%。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专家从提高肝转移病灶切除率入手,最终实现了改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目标,使患者5年生存率增加20%。

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逐年升高,已经跃居恶性肿瘤第二位。我国大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32%,远低于美国的61%、欧洲的46%。在大肠癌整个病程中,有一半病人发生肝转移,其中25%的病人在初诊时已发生肝转移,25%的病人治疗后仍会发生肝转移,这也是造成其在我国平均生存期仅6.9个月的主要原因。因此,预防肝转移、提高肝转移的疗效成了改善大肠癌预后的关键因素。

序贯化疗降低肝转移风险

对Ⅲ期大肠癌患者,我们在术前7天对肿瘤区域动脉和肝动脉进行序贯化疗,在不增加并发症的前提下,可有效降低术后肝转移的风险55%。至今我院共为近千名大肠癌患者行术前介入化疗,这些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提高至81%。

目前该方法已向我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市推广,累计受惠医院60余家。推广应用的单位共施行术前介入化疗近万例,使之成为预防术后肝转移的有效方法。此成果被世界权威杂志《Annals of Surgery》收录,并在美国临床肿瘤年会(ASCO)等大会上交流。

新方法为

防癌三法宝 别让7大致癌物恋上你

十大“三抗”食物 助你逃脱癌症魔爪

6大因素引发卵巢癌 4类食物让其“急刹车”

体检+生活细节 揪出6大“隐形癌症”

14条饮食法则 让癌症不再是你的粉丝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