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第三个录 第一个播!良渚考古天团亮相央视 螺蛳出圈 金句太多

第三个录 第一个播!良渚考古天团亮相央视 螺蛳出圈 金句太多

时间:2019-11-09 08:52:57

相关推荐

第三个录 第一个播!良渚考古天团亮相央视 螺蛳出圈 金句太多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马黎 通讯员 郭楠

渚、琮、钺、觚、璜、鬶,这些汉字你都认识吗?它们又是什么含义?5000多年前人们的餐桌上,都有什么?“史前的微雕”长什么样子?又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昨晚,首档考古空间探秘类文化节目《中国考古大会》在央视播出,良渚天团第一个亮相。

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明达、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刘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秦岭等专家的带领下,解密被誉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遗址。

刘斌老师回忆,这期节目拍了整整两天,前一天彩排,第二天正式录制。节目里满满的知识点,让不少网友大呼“长见识”,纷纷以手绘图、笔记等形式,记录了下来。

还有干货推荐,结合本书观看节目效果更佳哦。

那就一起来划划重点吧!

知识点一:良渚遗址是如何发现的

85年前,良渚人施昕更在良渚总共进行3次发掘后,确认了良渚一带遗存着古老文化,写下了《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这份报告,也成为良渚遗址发现的根据。

198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挖掘反山墓地,发掘良渚贵族大墓的亲历者王明达先生,详细讲述了逮到“玉琮王”的过程。

这108天的野外工作,让原本108斤的王明达,体重降到了93斤。反山的发掘,找到了良渚文化最高等级贵族的墓地,它的随葬品、营建墓地的规模,都凸显了良渚文化,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良渚文明。

知识点二:玉琮上的微雕工艺——神徽

玉器,是良渚文明最重要、最突出的一种物质和精神文明的代表。玉琮,在当时也被看做权利、身份、财富的象征。 反山12号墓出土的玉琮王,是目前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

神徽,也就是神人兽面像,是良渚人崇拜的对象,是良渚人信奉的神。它极其精细,一毫米上有五六条纹路,代表了良渚制玉工艺里面最高端的一种技术。

五千多年前的良渚先民,用燧石,一点点雕刻出神徽的模样,当年能掌握这项“微雕手艺”的人,大概是当时的高级工程师了。

知识点三:良渚古城是如何被确定为中华第一城的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发掘工作的进行,良渚神秘的面纱,被一点点揭开,古河道、水坝、宫殿区等遗迹不断被发掘出来。

,时任考古领队的刘斌,带着考古人员以葡萄畈遗址为基点,向南向北寻找城墙的痕迹,经过了半年多的野外发掘,找到了总长度近7公里的古城墙。

五千多年前,良渚先民依水而居,“天地之间,以山为郭”,他们兴修水利、修建城郭、规划土地、饭稻羹鱼……良渚古城表现出了明确的社会等级与城市化特征,这也证实了中华文明起源于五千年前。

知识点四:5000年前古人就把螺蛳当美食了

民以食为天,良渚先民的饭桌上,食物种类十分丰富。稻米、湖鲜、水果,应有尽有。

卞家山遗址还发现了很多良渚先民吃剩的螺蛳壳。良渚先民的吃法通常是敲掉螺蛳尾部,使空气流通,再用嘴巴从头部嗍取螺肉。

7月6日,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随着大会朱主席手中小锤的落下,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

一把手铲,叩问文明沃土,见证中华大地“满天星斗”。以王明达、刘斌、王宁远为代表的一代考古工作者,立足中国传统和浙江现实,扎根田野,“我们经过几十年的考古,真正地把中华文明的国家起源,推进到了五千年,是非常自豪、非常激动的。”

施昕更在《良渚》的卷首语中写下:“我们上古的祖先,坚忍的开辟了这广漠的土地,创下了彪炳千秋的文化,我们今日追溯过去,应当如何兢兢业业地延续我们民族的生命与光荣的文化呢?中国绝对不是其他民族可以征服了的,历史明明告诉我们,正因为有渊源悠久,博大坚强的文化,所以我们生存在这艰巨伟大的时代,更要以最大的努力来维护来保存我国固有的文化,不使毁损毫厘,才可使每一个人都有了一个坚定不拔的信心。”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