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1956年 郭沫若挖掘明定陵 徒手取文物 3000多瑰宝损毁大半

1956年 郭沫若挖掘明定陵 徒手取文物 3000多瑰宝损毁大半

时间:2022-02-22 10:15:09

相关推荐

1956年 郭沫若挖掘明定陵 徒手取文物 3000多瑰宝损毁大半

新中国成立之后,新中国第一批史学家先后诞生,他们为寻求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考古挖掘,向国务院提出了报告。报告由郭沫若等人联合书写,以明代历史未被发掘为由,要求对明代的十三陵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开发。

在经过国家的批示之后,郭沫若便带领中国第一支考古队对明十三陵进行研究。尽管当时的情况并不适合对墓穴遗迹进行挖掘,但是,这支考古队伍仍毅然决然地进入了陵墓之中。

一、明定陵的挖掘是错误的吗

郭沫若等人率领我国第一支考古队伍进入了明十三陵,由于当时的技术限制,他们只能选择了十三陵中的明定陵作为首个被挖掘的陵墓。明定陵是皇上和皇后的合葬墓穴,其构造非常复杂,由于墓穴内氧气含量非常低,所以大量的陪葬器具以及名画、棺木保存得非常完好。

当时的考古队对于陵墓挖掘方面的资料以及知识非常地欠缺,并未做好物品氧化的相关保存以及保护。除此之外,考古队员进入陵墓之后一心寻找自己心中觉得宝贵的文物,并未对其他文物进行保护,甚至对其他文物进行了一定的破坏。

比如说考古队员徒手取文物,使文物氧化受到损坏。甚至在发现明定陵中装有皇后和皇上合葬的金丝楠木棺材时,大家本着只有新的才具有价值的想法,把棺材当成了烧火的材料焚烧了,而皇上和皇后的遗体也被一起焚烧殆尽,这在当时造成了不小的轰动。

二、为什么会徒手取出文物呢

考古队为什么会选择徒手取出文物,这可能是大家疑惑的一个问题,由于当时科学技术的落后,并没有橡胶手套这一产品。有的只是麻线手套跟皮手套,但这两种手套非常地厚重,无法使考古人员和修复人员在观察文物时得到一个较高的效率,所以采取了徒手检查和修复文物。

可是这也造成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手上的微生物加速了文物的氧化。举一个特别明显的例子,著名的金线翼善冠在当时被挖掘的时候,就造成了大面积的氧化损坏,金线几乎全部变成黑色。

虽然这件文物在近几年的修复过程中,重新展现了当时的风采,可再怎么还原也还原不出原本完好的样貌,这也是我国考古界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当考古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文物已经被损毁了大半,当时所有人打算一起隐藏这个事实,可是由于氧化的文物数量过于庞大,最终还是引起了国家的重视。

与此同时,收到消息的周恩来总理,立马召见了郭沫若等考古队员,并询问其遇到的困难与发生的问题。在得知真相之后,周总理压住自己的火气,暂停了当时明定陵的挖掘。

可是没过几年,由原来考古队员组成的考古小队以科学技术已经满足现在考古状况为由向国家申请了第二次对明十三陵的挖掘。这一次,周总理果断拒绝,周总理深知我国当时的考古水平并未有能力发掘皇家陵墓,因此,提出政策禁止开发帝王陵。

同时,周恩来总理向中国人民提议,积极提升科学研究和科学发展,将帝王陵的考古挖掘留给后人,在有能力的时候再去对帝王陵进行全面挖掘。

三、3000瑰宝毁于一旦

虽然周总理禁止了对帝王陵的挖掘,可是在第一次挖掘中损失的大量文物却无法再次现世。

大量丝绸制品、书画制品以及银制品都因氧化发黑而无法修复,而对于耐久度较高的珐琅制品、木制品和陶制品,却因保护不当,随意丢放等问题遭到了破坏,大量藏品无法被修复。

首先是万历皇帝龙袍,这件文物的损坏堪称考古界的一个遗憾。万历皇帝龙袍在被郭沫若带领的考古队发现后,直接用双手取出并随意地丢在了一旁,这件已经尘封了百年的龙袍在与皮肤和空气接触的一瞬间,便开始发黑直至最后的碳化破碎。

直到考古队里的一名年轻队员发现并小心地放在了盒子里带出来,才让我们在今天能重新看到这件文物,虽然已经碎裂但是依旧可以看出万历皇帝龙袍的精致和美丽。

除了万历皇帝的龙袍以外,金带柄罐在墓穴的第一层被考古队员发现时,被当成是万历皇帝的尿壶被随意丢在了一旁,直到第二层开采结束返回时,才发现原本金灿灿的罐子开始发黑,队员们意识到这可能是金子做的。这才急忙带到了修复中心进行修复,在修复过程中因为损坏过为严重,所以只好将罐柄和部分罐体进行了重新的粘贴。

这里我们再说最后一件也是最珍贵的一件——孝端皇后凤冠。这顶头冠在被修复后整冠共有珍珠6000余颗、蓝宝石130余块,整体散发着蓝色耀眼的光芒,被后世的史学家们称为珍宝之冠。

而这个头冠在被取出的时候,头冠上的宝石和珍珠早已散落一地,头冠被送到修复中心的时候,头冠上只剩下零零散散的几颗宝石珍珠,其余的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虽然,最终在修复人员的齐心努力之下,这才找回当时丢失的一部分珍珠和宝石,但是仍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这一事件让当时许多著名的历史学家背负了骂名,但是,郭沫若等史学家的初衷是为了国家历史的推进,并非自己的贪欲和无知的执念。由于当时的技术限制确实没有办法完美地保护好文物,有些事情是没有办法预知的,当我们的科学技术有能力保护文物时,终有一天这些瑰宝会重见天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