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累计捐款3568万的叶嘉莹 生活给她的坎坷 都化成了诗歌中的力量

累计捐款3568万的叶嘉莹 生活给她的坎坷 都化成了诗歌中的力量

时间:2023-03-04 14:52:30

相关推荐

累计捐款3568万的叶嘉莹 生活给她的坎坷 都化成了诗歌中的力量

从古至今中国历史文学上的瑰宝,总有那么一些人一生都在为此奔波,所以中国文化才能源远流长。

有这样一位女学士,她以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承为己任,屹立在中国近现代史诗词巅峰七十余年。与此同时,她也是一位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教育者。

人民日报评价她:

为中国诗词之美吟诵至今,更活成了人们心中的诗。九十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诗词养性,先生风骨为证。

她就是当代中国古典文学大家——叶嘉莹。

叶嘉莹自喻自己是沙漠中走来的骆驼,却用一辈子找寻中国传统精神的源泉。

她以“寓理想之追求,标高寒之远境”的气度携带着诗词的温柔缓慢走来,她的一切都为了她这一生所爱,那就是诗词。

出生书香世家,手握大女主“剧本”

叶嘉莹1924年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世家,父亲叶廷元是北大的高材生,母亲李玉洁也曾任职预女子职业学校。由于是家中长女,所以从小就被父母寄予厚望。三岁识字,四岁诵古诗,六岁学《论语》。

可能诗人天生都有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十五岁时的叶嘉莹,观院中的景色便能作出诗作:“几度惊飞欲起难,晚风翻怯舞衣单。三秋一觉庄生梦,满地新霜月乍寒。”

家世好,出生好,从小博学多才,按照这样的经历,这简直就是现在说的拿的是大女主剧本呀,但因为时代的限制,本该是无忧无虑的少女,却在一夜之间体验了国仇家恨,一生的境遇也变得坎坷。

十几岁的她在动荡岁月里,流离失所,尝遍世间艰辛。

先是父亲与家里失联,后母亲因手术感染离世。那段时间的叶嘉莹,失去至亲,孤苦无依,内心的彷徨和悲痛,常人无法想象。

这时她写下八首《哭母诗》,也是这时叶嘉莹才真正得以成长,她在《朗读者》节目中说:“也是那个时候,才真的感受到人生命的无常,死生的隔离。”

1941年叶嘉莹以优异的成绩从高中毕业,在报考大学时,因为种种原因和个人自身的喜好。

她放弃学医的理想选择,最终选择了辅仁中文系,这样一个选择,才成就了今日的诗词大家。

后来她也说,曾梦到自己回到家里的老房子,想到的都是年少时自己在此度过的快乐时光。心中的酸楚和无奈曾一度吞没她,但也是这段温柔的往事支撑她整个人生,这也是支持她与诗词不解之缘的开始。

叶嘉莹在时代的飓风里,带着诗词的一缕清风吹进了人们心里也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事事多磨难,未应磨染是初心

1945年经人介绍,叶嘉莹认识了赵东荪先生。1948年3月,叶嘉莹嫁给了赵东荪。当时因为政局的变动,1948年11月,夫妇二人辗转去了台湾。

到了台湾后,俩人生活很凄苦,叶嘉莹只能在彰化女中教书维持生活,第二年大女儿出生。她当母亲的喜悦油然而生,但这样的幸福并不长久。

1949年丈夫因莫须有的罪名入狱,叶嘉莹只得带着一岁的大女儿,投奔亲戚家,过起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叶嘉莹在等待丈夫出狱期间,生活清苦,孩子又小,怕吵到别人休息,她总是把自己的时间与别人错开。即使这样贫苦的生活,也没能让叶嘉莹低下头颅,反而越加凸显其品格的高贵。那段时间的叶嘉莹完全沉浸在诗词中,也只有通过诗词她才能发泄心中的苦楚。

终于丈夫出狱,但未曾想等来的不是幸福团圆,而是丈夫性情大变,没事就对叶嘉莹母女恶语相向。叶嘉莹虽然聪慧独立,但骨子里仍旧留着古典文化的血液,她没有选择离婚,反而选择了包容。

生活的重压让叶嘉莹喘不过气,丈夫也所遇非人,一切都让叶嘉莹感到崩溃。还好有大女儿和刚出生的小女儿,以及古诗词陪伴着她,才度过了那段最灰暗的日子。

终于转机来了,1969年叶嘉莹拿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聘书,在台湾执教后移居加拿大。叶嘉莹想所有的艰难日子都过去了,总该苦尽甘来了。

但天不遂人愿,1976年她的大女儿与女婿双双出车祸去世。叶嘉莹那段时间把自己封闭起来谁也不见,最后写下了十首《哭女诗》,用诗歌来治愈心中的伤痛。

在生活的接连打击下,她迫切的想回到诗歌的土地上,想转移自己的伤痛,她最后决定回国教书。

她在经历了所有世事沉浮后,仍旧充满了生活的希望和对诗词的热爱,她想继续追逐自己的理想,忘掉伤痛。

但正如先生所言:“我真是历尽了平生各种不幸的一个人。但是人生经历了大的苦难,就会使小我投身于大的境界。”

苦难的打击可以是一种催伤,但同时也可以是一种锻炼。

年事虽已高,心却仍年少

1977年叶嘉莹终于回到了她心心念念的家乡,她遍历山河,观看世间冷暖,最终于1979年正式回到中国教书。

叶嘉莹1989年退休,但直到,这三十年来,她仍旧到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十几所学校进行讲学。每到叶嘉莹老先生的课,底下总是座无虚席,甚至还有不少学生坐在地上听课。

她的诗词也早已经发售了一版又一版,甚至退休后曾接手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的任务,她一个耄耋老人,每天专注的坐在电脑前,为传承中国古典诗词一直努力着。

而这些只是她文学成就以及为传承中国古典文化上所付出精力的冰山一角。

在《朗读者》上叶嘉莹回首往事,感慨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不会理解自己当年怀念故乡的感情。但她是实实在在的感受着,并且更加着急的想在自己离世前,把自己关于诗词的一切都留给后人。

所以即使叶老先生荣誉满身,但她一直视为身外之物,她把一生资产1857万全部捐献给南开大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基金,用于设立“迦陵基金”。让更多的后辈人永远不要忘记中国最美好的诗词,并把诗词传承下去。现年95岁的叶老先生累计捐款额已经达到了3568万。

纵观她的人生轨迹,我们不难发现,叶嘉莹老先生从未离开诗词,她真真正正的做到了将一生奉献给所爱的事业和崇高的理想。

人虽可老,来者无穷。这是叶嘉莹关于中国古典诗词传承的一种气度,她用高世之度,跨越了艰难险阻只为能给后人留下点什么。那么她的这种气度是经过怎样的沉淀才形成的呢?

一个人气度的沉淀即为恶劣生存条件下,仍旧绽放光芒

一,面对困境的决策力。

虽然人生是随机性的,但你可以有不一样的选择。

叶嘉莹老先生因为所处时代的特殊性,从本来要学医到最后选择了文学,她的人生因此也活出了不一样的意义。

都说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从一定层面上说是对的,就好比叶嘉莹,一个抉择改变了她的一生。那么怎么才能做对选择呢?

正常人面对选择时,都会谨小慎微,生怕自己做出错误选择,思前想后,害怕一步错步步错,因此一直犹豫不决,反而可能错过最佳时机。

叶嘉莹老先生最初学医是出于实用性,但最后选择文学是基于自己的本心。她丝毫没有犹豫的就在二者之间做出了抉择,她处于现实环境而又不被当下环境裹挟前行。

这也就是说当我们面对选择时,都希望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可真当选择时,不是困惑太多,就是所处困境,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成功者所拥有的的必备条件,称为决策力。

决策力其实就是从自身所处环境出发,即使身处乱世,也能遵从本心,没有任何犹豫地下决定,说白了也就是最果断最优化的选择。

二,面对打击的抗挫力

天灾人祸难以阻挡,但要有看破得失的开阔胸襟。

叶嘉莹年少经历国破家难,丈夫入狱,寄人篱下,丈夫性情大变,大女儿与女婿双双车祸身亡,二女儿老年被疾病缠身等等,但这些都没有打倒她,反而促使她在诗词上巨大的成就。

纵观老先生这一生,她命运多舛是真的,才情斐然也是真的。她的诗词足以道尽她的一生,也足够让世人看到她的内心。

生活并未善待她,但她从未自怨自艾,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她的面对磋磨时顽强的抗挫力。

有人曾说:

看一个人能有多大成就时,不是看到她站在高处时的风光,而是跌落谷底时,这个人最大的反弹力,也就是抗挫力。

如果一个人经不住生活和社会的砥砺,最终必将被社会所淘汰,也将被自己的软弱局限。

所以,不论何时,我们都该让自己有触底反弹的能力,这种抗挫力可以保护自己免受挫折与困难的侵蚀,还可以提高生命的动力。

这一切的前提其实就是要正确认识挫折感,而能承受住挫折感,认知能力和心理素质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1)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是说人们对事物的构成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和提取分析的能力。它是人们能成功面对并解决挫折,最重要的心理条件。

当你对一件事物能够完全客观评价,不带有主观感情,那么你就有完全属于自己的认知能力,对于苦难、困惑都有自己的见解,当然也能承受得了挫折。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客观认知,能让你知道事件本身并不是针对任何人,而是客观存在的,你总要经历这些才能成长,自然接受能力也会增强。

(2)心理素质

认知能力同时要配上心理素质,才算完胜挫折。

网上有句话说:“挫折本是无情物,何必为之动肝肠。能人背后有人弄,何况平头老百姓。”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在世挫折必不可免。并不会因为你贫穷或富有高抬贵手,没人能成为例外,挫折来临的次数和可能性也都是随机的,没必要抱怨。

就像叶嘉莹一样哪怕一生坎坷,从未被善待,但她懂得这个道理,她知道挫折必不可免。只有不被打倒,建立更坚固的心里防线才能走出挫折。

三,面对衰老的生活力

叶嘉莹如今九十多岁的高龄,却仍旧站在她最喜欢的讲台上吟诵她最爱的古诗词,哪怕失去了清脆的嗓音,但她仍旧唱出最美的诗歌韵律。

她独身一人生活在国内,但她从不孤独,她有力的活着,爱着诗歌,爱着这个世界。

叶嘉莹的恩师顾随说:

“我们要以无生的彻悟,来做有生的事业。你才不被这些厉害、物质的欲望所迷乱。要以悲观的彻悟,乐观的去工作去生活。”

年幼时对于这样的句子,总是感受不到其深刻的含义,但世事变迁后,才明白那些话有多么惊艳且包含着对人生的彻悟。

叶嘉莹老先生的一生仿佛就是这句话的写照,她经历磨难,看清生活,但仍旧热爱。

她面容衰老,但她站上讲台的眼神里一直带着光,她一直钟情于诗词,她把有限的生命投入了无限的教育事业,她伟大而令人敬佩。

她一个九十五岁老人,一个人住在国内,常常在家里为学生讲解诗词,家里最多的就是书,她饱含激情的教学,孕育了无数莘莘学子,她的生活力全部都来源于诗词。

这就是叶老先生面对衰老时,仍顽强面对的生活力。生活力就是一个人一生的至高理想,理想赋予人们追求的动力,哪怕岁月蹉跎,只要理想不老,生活力就永远都有。

“腹有诗书气质华,岁月从不败美人”叶嘉莹先生完美诠释了这句话,外貌虽然老去,但她的气度和才情一直美到人的心里。

她用她的一生来和诗词谈恋爱,她的心灵从未枯竭。她是后人通向诗词世界的一座灯塔,也是教育者的楷模。

作为普通的人的我们可能都曾“一世多艰,寸心如水。也曾局囿深杯里。”但“历尽冰霜偏未死。一朝鲲化欲鹏飞,天风吹动狂波起。”的气度仍需要在俗世中沉淀。

我们也许写不出华丽的诗词,做不来那飞翔九万里的鹏,但我们可以在平凡的岁月里成为不平凡的自己。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