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黔南:百变小刺梨 书写结构调整大文章

黔南:百变小刺梨 书写结构调整大文章

时间:2019-05-29 00:42:15

相关推荐

黔南:百变小刺梨 书写结构调整大文章

5月30日,贵州省黔南州贵定县沿山镇大坳刺梨种植基地里,成片的刺梨上还点缀着零星的刺梨花。绿色的枝条上,已经挂满了一个个长满细刺的拇指大小的刺梨果。“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刺毛毛的果子。没想到它治理石漠化的成效这么明显!”在一株刺梨树前,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规计处处长易越涛一边拿出手机拍照,一边笑着说。“除了能治理石漠化,这小小的刺梨还能够给当地的群众带来经济收入。平常,基地附近的剩余劳动力可以在基地务工,每天有80元到100元的收入呢。”贵定县副县长张红灵介绍。“很震撼!当地人用种刺梨的方式既治理了石漠化,又发展了致富产业,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非常值得借鉴。”水利部移民司扶贫处处长靳宏强听了之后连连点头。的确,刺梨,这个在黔南山区到处可见的野果果,是治理石漠化的“一把好手”。在黔南,94%的国土面积属石漠化片区,占全省石漠化片区土地面积的28%,堪称石漠化的“重灾区”。面对石多土少、生态脆弱、贫困人口集中、发展基础差的现实难题,黔南州瞄准了刺梨产业,以此来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丰收。早在1993年,黔南州就尝试将山上的野生刺梨面“请”进山下,并进行了刺梨良种繁育工作。 在繁育成功的基础上,黔南州刺梨产业发展高歌猛进。小小的刺梨布满了黔南州12县市的石山。其中,龙里、贵定、长顺、独山、平塘5县是刺梨发展的重点县,5县刺梨基地面积共计45.71万亩,占黔南州75.3%。

数据显示,目前,全州规模种植面积共计85万亩,投产面积(挂果面积)21.14万亩,产鲜果7.6万吨。再过两个月,枝头的绿色小果子逐渐变黄的时候,就到了龙里谷脚镇茶乡村刺梨农户杜礼华兄弟的丰收季节。“果子愁不愁卖?”记者问。“不愁卖,每年都是公司的车子到果园边上来拉果子,我们轻轻松松就能把果子卖掉。”杜礼华兄弟三年前回到茶香村种了30多亩刺梨,现已有7亩挂果,每年卖鲜果可赚2万多元。“你看,我家的新房子都是种刺梨挣来的呢。”“老百姓的种植积极性高,说到底,还是因为刺梨的销售渠道和深加工做得好。”黔南州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站站长欧国腾一语中的。“是啊。过去山上的野生刺梨一般8毛钱一斤,我们把加工厂建成投产后,刺梨鲜果的价格涨到了3元钱一斤,群众也从过去不种刺梨到抢苗来种。”在贵定县沿山镇做刺梨加工的贵州山王果健康实业公司董事长黄梓峰告诉记者。在刺梨种植面积扩大的同时,黔南州刺梨深加工的脚步也在加快。“再过两个月,基地里的刺梨果变黄之后,就会送到我们山下的工厂,经过加工,刺梨会被变成各种刺梨产品。”在贵州天泷集团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总经理焦安艳告诉记者。在公司繁忙的生产线上,记者看到,一颗颗圆溜溜、金灿灿的刺梨果,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艺,变成了刺梨辣椒酱、刺梨果脯、刺梨原汁、刺梨佛茶、刺梨酒、刺梨面条、刺梨精粉、刺梨精油等系列产品。 华丽“变身”之后的刺梨,主要销往北京、上海、浙江、广州及省内的各大超市。“刺梨鲜果一斤只能卖3元左右,经过加工,我们的一款刺梨浓缩汁可以卖到688元一盒呢。”公司工作人员李明珠骄傲地说。她介绍,公司自9月正式投产,已生产各类刺梨产品700吨,实现产值1.05亿元,带动就业160人,其中贫困群众31人。

如今,黔南州已建成贵定、龙里2个刺梨加工产业园区,入驻企业有恒力源、山王果、天泷刺梨港等10家加工企业。全州规模性刺梨加工企业共计13家,加上其它小规模加工企业和作坊,全州鲜果加工能力近5.4万吨,刺梨原汁专用冷藏库1.5万吨。有“龙里刺梨”“龙里刺梨干”2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贵定刺梨”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以及“茶香刺梨”“谷脚刺梨”2个贵州省著名商标。刺梨已经成为了黔南州富民产业。但,“百变”刺梨的“变身”之旅还没结束。今年3月18日,一款名为“刺柠吉”的刺梨饮料首次在贵州省人民政府与广药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会议现场。这是广药集团帮扶贵州刺梨产业扶贫的首批新品。5月14日,位于惠水县经济开发区的贵州潮映大健康饮料有限公司,首批刺柠吉复合果汁灌装正式下线。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技改,首批订单10万箱生产完成后进入全国市场销售。公司董事长马时武告诉记者,广药集团专门成立了研发攻关团队,对刺梨产品进行口感调配和营养价值研究,仅98天便快速完成了“刺柠吉”的配方研发,刺柠吉复合果汁饮料和刺柠吉润喉糖顺利诞生。“这款‘刺柠吉’复合果汁饮料将刺梨和柠檬完美结合,既使刺梨汁口感更加爽口,同时也提高维C含量,符合年轻消费者对营养健康和青春时尚的追求。刺柠吉润喉糖则是在保存王老吉风味的同时,融入了刺梨成分,营养价值进一步提高。”马时武说。 如今,曾经的野果果刺梨,已经在黔南州扎下了根,不仅成功治理了石漠化,还成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百变”金果果。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梁晓琳

编辑 陈岭

编审 施昱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