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叶嘉莹:转蓬万里念华夏 一生传承古诗词

叶嘉莹:转蓬万里念华夏 一生传承古诗词

时间:2022-12-25 08:29:26

相关推荐

叶嘉莹:转蓬万里念华夏 一生传承古诗词

她一生致力于古诗词研究,培养了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人才;她辗转多国但始终情牵华夏,多年来坚持自费回国讲学。

她是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是中国古典诗词研究大家,是加拿大籍华人叶嘉莹,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

资料图:叶嘉莹

2月17日,“感动中国度人物”颁奖盛典举行,“#99岁叶嘉莹先生一生只做一件事#:传承古诗词”上了微博热搜。

而对于喜爱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来说,“叶嘉莹”这个名字一向如雷贯耳。

- 结缘 -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在北平察院胡同23号,紧邻西长安街。当年叶嘉莹曾祖父购置这处四合院的时候,这家人的姓氏还是叶赫那拉。

“我从小是关在家门里长大的,所以像荡秋千、跳绳我都不会,我就是读诵诗歌。”叶嘉莹11岁时开始跟着伯父学作诗,“迦陵”的别号也是她从与伯父聊天中得来——清朝的陈维崧,是中国词人里写得最多的,号迦陵。

叶嘉莹 1945年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不断。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叶嘉莹的父亲在上海沦陷后音讯全无。几年后,她的母亲也因忧劳长逝,那一年,叶嘉莹17岁。

- 辗转 -

1948年,24岁的叶嘉莹在南京结婚,不久后随丈夫迁居台湾。

刚到台湾不久,这个刚组建的家庭就遭遇了“白色恐怖”。一连几年,丈夫音信全无,叶嘉莹只能带着还在吃奶的孩子独自生活。最艰难的时候,母女俩曾睡过亲戚家的走廊。

国破家碎,亲人四散。那段时间里,叶嘉莹愈发思念家乡。在梦中,她几次回到老家北平的四合院,可院子却门窗紧闭,怎么都进不了门,她只能长久地徘徊于门外。

1952年,叶嘉莹的丈夫出狱了,却再没有工作,一家人靠叶嘉莹教书维持生活。她开始在台湾的中学、大学讲古诗词,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又远赴海外讲学。

叶嘉莹1956年在台北教学。

只是无论在北京、台湾,还是在国外,她教的一直都是中国的古诗词。

- 传播 -

刚到海外的时候,叶嘉莹查着英文字典教书,去听西方人讲英文诗的课,听文学理论的课,将西方文艺理论引入了中国古典诗词研究。因为常在图书馆到半夜,哈佛大学图书管理员还交给她一把钥匙,方便她查阅资料。

虽然语言受限,但叶嘉莹依然将中国古典诗词讲得生动有趣、细致入微。学生越来越多,她对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的贡献也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资料图:,叶嘉莹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中新网记者 金硕 摄

教书仅半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就授予了叶嘉莹终身教授的称号。1990年,叶嘉莹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的称号,成为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3月25日,叶嘉莹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 归乡 -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与加拿大建交后,叶嘉莹马上申请了回国探亲。

1974年,在离家二十多年后,叶嘉莹终于回到北京,写下长诗《祖国行》,其中有一段写道: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1976年,叶嘉莹的长女与女婿在一场车祸中同时罹难。料理完后事,叶嘉莹终日哭泣,她突然领悟到,“把一切建立在小家小我之上,不能成为一个终极的追求和理想。”

彼时,正赶上改革开放,中国开始大规模向欧美等发达国家派遣留学生。叶嘉莹借此机会,向中国政府申请回国讲学,1979年,她收到了中国教育部批准她回国教书的信。

资料图:,叶嘉莹在中国海洋大学作报告,王蒙主持。

“我在假期自费回国教学,一分钱都没有拿国家的,完全是尽义务。”叶嘉莹说,“结婚不是我的选择,去台湾也不是我的选择,去美国也不是选择,留在加拿大温哥华不是我选的,这是命运。只有回国来教书,是我唯一的、我一生一世的自己的选择。”

- 传承 -

,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上映。在导演陈传兴看来,电影阐述的是叶嘉莹的返乡之旅,这里的“返乡”既包括回到祖国,也包括血缘上的寻根。

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剧照。片方供图

40年来,叶嘉莹不仅在南开大学教课,还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巡回讲学,举行古典诗词专题讲演数百场。在演讲中,叶嘉莹不断用诗词来表达报国之情:

“又到长空过雁时,云天字字写相思,荷花凋尽我来迟。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

“在中国古诗中,常用雁排成人字来表达对人的思念,而这种思念不应是小我的、私人的那一点感情,而应该是对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更博大的情谊。”

几十年过去了,叶嘉莹完成了她的返乡之旅,透过文字将爱诗与家国情怀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中国古典诗词传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让我们再次向叶嘉莹先生致敬!

来源: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报等

编辑:刘立琨

这些侨乡豪宅背后,不止有钱……

在侨乡过年,先吃为敬!

海外华侨华人多彩过春节 “文化年货”解乡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