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苏轼用一首诗“讽刺”诸葛亮 短短20字一针见血

苏轼用一首诗“讽刺”诸葛亮 短短20字一针见血

时间:2023-06-16 23:48:52

相关推荐

苏轼用一首诗“讽刺”诸葛亮 短短20字一针见血

1057年,北宋科考,主考官欧阳修拿着一篇考生的文章《行赏忠厚之至论》,赞叹不已,其他考官也认为这样的文章应该得第一。

但是欧阳修一想,自己的学生曾巩也参加了这次考试,看这文章气势磅礴,议论中肯的架势,说不定是自己学生的作品,如果评为第一,难免落人话柄。

于是,欧阳修大笔一挥,这篇文章的作者得了第二名。

等到拆开考卷才发现,这篇文章的作者并不是曾巩,而是来自四川的一位瓜娃子——苏轼。

说起苏轼,大家都知道他的诗词惊才绝艳,但因为文名太盛,反而遮掩了他议论得失的“政论”文章。

苏轼曾在《留侯论》里写道: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这样的议论,立论高远,观点深刻。

他在《晁错论》里又说:

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这样的议论, 又一针见血指出了晁错最终结局的必然。

除了这样的议论,苏轼曾经写过一首小诗“讽刺”诸葛亮的做法。

在历史上,诸葛亮声名赫赫,杜甫行走到武侯祠,都忍不住写诗感慨: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在这首诗里,杜甫提到了诸葛亮的功绩:刘备三顾茅庐,诸葛出山,而后辅佐刘备父子,最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对于诸葛亮的一些做法,苏轼却有不同的看法,他曾写诗“讽刺”诸葛亮说:

“先主反刘璋,兵意颇不义。孔明古豪杰,何乃为此事”。

这首诗是《张飞传》,原诗70个字,但在一开始,苏轼就点明了诸葛亮的不明智。

公元201年,刘备携关羽、张飞“三顾”诸葛亮与草庐之中,第三次诸葛亮感念刘备拳拳盛意,就为他筹划了“隆中对”:

彼时曹操占据中原,兵多将广,“此诚不可与争锋”,而江东孙权凭借父兄基业,又有长江天险,因此“可为援而不可图也”。

于是诸葛亮为刘备筹划,向西南方向夺取益州作为基础,进而争取“三足鼎立”。

诸葛亮的筹谋没有问题,要成大事,自然需要有根据地,而益州易守难攻,非常合适,唯一的问题是,益州当时的主人刘璋和刘备一样是“汉室宗亲”,虽然刘璋昏庸,但刘备如果夺取益州,在道义上说不过去。

这就是苏轼说的“兵意颇不义”。

有人认为,天下之地,有能者居之,有什么“义不义”呢?持这种观点的人,或许是没有意识到刘备起家的“根本”。

从一个“卖草鞋”起家的少年,刘备并没有太多可以依赖的资源,这也是他前期一直到处流窜,居无定所的原因。

但在流转的过程中,刘备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两个优势:第一是“刘皇叔”的身份,第二就是他“以仁义着于四海”。

可以说,“仁义”为刘备争取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持,如果刘备夺取刘璋的基业,那他一直赖以生存的“仁义”口碑就会崩坏。

苏轼一针见血指出了这个问题,由此可见,诸葛亮让刘备夺取益州,虽然获得了短期利益,但从长远来看,还是得不偿失。

对于这个问题,当时号称“凤雏”的庞统也看得很清楚。

《三国志》里记载,刘备和诸葛亮占据益州之后,举行酒宴庆祝,这时候,长得很丑的庞统就指责过:“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

由此可见,虽然时隔千年时间,但苏轼还是能一针见血指出诸葛亮的“失误”,因此也能知道,苏轼的政论水平确实很高,无奈的是,当时北宋积贫积弱,即使有那么多能人志士,依旧还是未能阻拦后来的“靖康之耻”。

这样看来,还真是像《三国演义》开篇写的那样: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困境,既消耗人的精力,也考验人的体力。

气象学家竺可桢15岁读中学时,因为身体单薄经常遭到同学们的嘲笑。

有人挖苦他:“好一个寒酸的小矮子,准活不过二十岁。”

竺可桢非常气恼,立志要锻炼好身体。

于是连夜制定了计划表,并严格执行;每天鸡一叫就到操场上跑步、舞剑、做操……

坚持一段时间之后,体质明显增强,再也没请过一堂课的病假。那些讥讽他的人,也称赞他是“智体并重”的模范。

陆游在《小室》里有说:“老去身犹健,秋来日自长。”年老的时候,还有个好身体,就不怕秋冬季节的漫长。

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

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

——摘自清·法式善《读书》

《老子》书中说: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万事万物皆有一个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无论我们做任何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宋朝著名学者朱熹,是个学识渊博的人。

他遍注典籍,强调学习“循序而渐进”。

“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

读书要扎扎实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时还要频频回顾,以暂进的退步求得扎实的学问。

除了读书,其他事情也应如此;循序渐进反映了一个人的头脑,更闪烁着一份智慧。

永远不要惧怕遭遇挫折和黑暗,人生浮浮沉沉,不会有永远的痛苦,旭日总会东升。

固守着心中的信念,磨练自己的斗志,终会有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一天。

唐代杜荀鹤在《小松》里提到: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积蓄力量,拨云见日,前路值得踏上,未来终是可期。

古诗词的力量

多读古诗有什么用?我觉得以上所述就是最好的答案。

在这里向广大孩子和家长推荐这套《中国诗词大会》,这套书可以对孩子进行古诗启蒙,高年级的孩子可以通过这本书对古诗的理解,来搞定语文题!

并且《中国诗词大会》正式与现行中小学通用《语文》课本接轨;教育部官方网站倾情推荐!

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共青团中央 联合主办!

融合了一百多位名师的翻译和考题预测。

高考各科题目阅读量都比以前增加了5%~8%,语文题目难度也在悄悄上升。

这套书籍总结了考试所有常考的古诗文,并且标注了常考点以及常考题型。

书中详细梳理了大赛选手的答题,更精心润色了评委点评,将节目中的知识浅显、系统地凝结在书中,供喜爱节目、喜爱诗词的读者翻阅、梳理。此外,书中还添加了与每场主题相关的画作和同主题诗词拓展,可见古人留下的瑰宝,节目中展现的只是万分之一呢!

除了文化上的干货、硬货以外,董卿、王立群、康震、蒙曼、郦波为书籍精心撰写的推荐语,众多节目打造者的良苦用心都收录书中,与读者分享诚意之作的诞生

现在全套《中国诗词大会》8册只需99元,平均一本不到13元。

这是兼顾知识性、趣味性的诗词书,读者们不仅可以提升文化素养,也可用收录的题目自测对诗词掌握程度,将自己慢慢修炼成真正的诗词达人!

如果你喜欢,点击下方链接即可拥有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