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苏轼一生经历概括】求苏轼最著名的诗词和他的人生经历.

【苏轼一生经历概括】求苏轼最著名的诗词和他的人生经历.

时间:2021-08-26 16:31:37

相关推荐

【苏轼一生经历概括】求苏轼最著名的诗词和他的人生经历.

问题补充:

求苏轼最著名的诗词和他的人生经历.

答案:

【答案】 苏轼作品四首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丙辰:宋神宗熙宁9年(1076年).达旦:直到天亮.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天上宫阙:指传说 中月中宫殿.不胜寒:冷的使人受不住.转朱阁:月光照射入红色华美的楼阁.绮户:雕花的窗户.照无眠:照着有心事不能入睡的人.婵娟:美人;这里指月亮.

【简析】这是一首中秋词.抒发诗人对千里之外的兄弟子由的怀念.词的上片,因问月而展开幻想,在幻想 中他回到仙境,但最终还是眷念人间,但是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闷.下片因月而引出离别的思绪,把人 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相比,说明事物没有十全十美,最后以“千里共婵娟”的乐观旷达的祝愿结 束.全篇笔法曲折多变,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说理通达,情意深厚.

江城子

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注释】乙卯:宋神宗熙宁8年(1075年).千里孤坟:苏轼之妻王氏埋葬于四川,当时苏轼在密州,相隔 几千里.鬓如霜:两鬓全白.言自己饱经沧桑,衰老得很快.小轩窗:小室的窗前.轩:只有窗槛的小 室.短松岗:种植小松树的山岗,指王氏墓地.

【简析】这是一首悼亡祠.漫长的十年过去了,诗人对亡妻的怀念极其深沉,上片抒写自己的哀思,诉说十 年来的苦难生活,而致“纵使相逢应不识”,才四十岁就白头了.下片通过梦境写相思之切,梦中相逢之 悲,最后写“明月夜,短松岗”下的孤坟,反映了“无处话凄凉”的苦痛.全篇采用白描手法,流露诗人 怀念亡妻的真情实感,句句沉痛,字字悲哀,动人肺腑.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东坡:原是黄州的一片荒地,苏轼曾在此开垦耕种,并仿白居易在四川忠州东坡垦地事迹,取名 为东坡.鼻息已雷鸣:已经熟睡.鼻息:鼾声.营营:来往不停,这里指为名利奔忙.縠纹:形容水中 的微波.江海寄余生:把今后的岁月寄托于漫游、归隐的生活中.

【简析】这首词写于永丰五年.苏轼被贬黄州后,住在临皋亭,后来又在东坡建一小屋,取名雪堂.这首 词是写他从东坡雪学堂夜饮后回归雪堂的情景.抒书写他内心的愤懑的情怀,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 要求精神的解脱. 在夜深人静的荒凉大江边,诗人“倚仗听江声”,从谛听大自然的声音中,悟到人生的真谛,希 望摆脱人生的得失荣辱,寻找自由的生活.“江海寄余生”一语,读来似是消极情调,实际是表现了诗 人在逆境中对自由的追求.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顾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身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注释】念奴娇:词牌名.大江:指长江.风流人物:为人所仰慕的杰出人物.故垒:旧时的营垒.周郎赤壁:周瑜破曹操的赤壁.周瑜二十四岁时为吴国中郎将,人称周郎.乱石穿空 :陡峭不平的石壁直插 天空.公瑾:周瑜的字.小乔:周瑜的妻子.纶巾:有青丝带的头巾.故国:指赤壁古战场.华发:花白 的头发.樽:酒杯.酹:祭奠时把酒浇在地上或水上.

【简析】这首歌词时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贬于黄州时写的.词中描绘祖国壮丽的江山,咏叹古 代英雄人物的业绩,抒发诗人怀古之情,表达了他的政治理想,但也流露了自己功业未就的苦闷. 词的开头,一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豪情洋溢.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的描绘,把赤壁景象写的雄奇险峻,有声有色.在“江山如画”的壮阔背景中,又突出了 “雄姿英发”的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小乔初嫁了”两句车,写周瑜的风流英俊,“羽扇纶巾”两句, 写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在谈笑风生中取得赫赫战功.而“故国神游”之后,则抒发自己的感慨. 全篇把写景、咏史、抒情三者融合在一起,气势豪迈,历来被认为是苏轼豪放词代表作.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目录[隐藏]人物简介 苏轼生平 生平年表 乌台诗案 文学艺术 诗词风格 传世名句 苏轼书法 诗词作品 苏轼轶闻 苏轼妻儿 各种注本 相关书籍 民间工艺 文人评说 人物简介苏轼生平生平年表乌台诗案文学艺术诗词风格传世名句苏轼书法诗词作品苏轼轶闻苏轼妻儿各种注本相关书籍民间工艺文人评说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苏轼为人宽大如海.苏轼是苏洵的次子,嘉祐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年),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并非完全不同意,还是有部分认可的,前期反对,后期深入民间,了解到新法的好处,转而赞成新法的好的方面.),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品),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六岁.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年—1066年)、弟弟苏辙(1039年—11)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也有学者认为是蔡京)并称“宋四家.在诗中难免有些政治思想. [编辑本段]苏轼生平 宋四家苏轼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嘉祐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其只得第二.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苏轼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

俗话说:“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 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元祐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而后,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今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五岁(因为其为12月19所生,所以年龄比实际大两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