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记忆】登高 吃重阳糕......今朝 聊聊重阳节的风俗由来

【记忆】登高 吃重阳糕......今朝 聊聊重阳节的风俗由来

时间:2023-12-31 00:48:02

相关推荐

【记忆】登高 吃重阳糕......今朝 聊聊重阳节的风俗由来

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大家会登高、赏菊、饮重阳酒、吃重阳糕。那么,重阳节的这些风俗从何而来?过去上海地区人们怎么过节?一起了解一下吧~

登高望远是重阳风俗之一。

图为王弘力《古代风俗图·登乐游原》

重阳节的传说

《周易》把自然数的奇数一、三、五、七、九称之为“阳数”,偶数二、四、六、八称之为“阴数”。而“九”是自然数中最大的数,《周易》以为“九”是“阳之极数”。顾名思义,“重”就是重复、重叠,把“九月九日”称之为“重阳”,就是两个“阳数九”重叠的意思。在民间口口相传的风俗中,登高、佩戴茱萸囊就成了这一个节日的主要风俗。

重阳登高和重阳糕

中国幅员辽阔,有山地,有平原,平原无山可登,这样一来不是给希望登高避凶者带来了困难吗?于是,有人想到了汉字的谐音原理,用吃糕代替登高。

宋代,在平原无山的地区或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里,用吃糕代替登高已成为重阳节的主要风俗。

北宋的《东京梦华录》中记:

汴京(今开封市)城内,重阳“前一二日,各以蒸糕馈送,上插彩小旗”。

南宋《梦粱录》中也讲:

“此日都(指今杭州市)人店肆,以糖面蒸糕,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

重阳糕与通常食用的糕无明显差别,只是在糕上插上了一面三角形的纸质小彩旗。其道理也很简单,古代旗帜多用于军队,旗帜所指就是军队所在,旗帜插在糕上,即寓意人已登上高山,当然,吃重阳糕就代表了重阳登高。

华亭人陈金浩所作《松江衢歌》:

小红旗插白糖糕。

默缀重阳无菊粉,

一览凭楼远市嚣。

江城何处可登高,

农家自制的重阳糕通常为糖糕,在糕上插一小纸旗就成了重阳糕,这就是所谓的“小红旗插白糖糕”。

重阳糕的特点就是上面插着的重阳旗

重阳糕也是商人为促销商品,充分借用古代重阳风俗而精心设计的风俗食品。

上海出版的《图画日报·营业写真·卖重阳糕》的配画诗中讲:

《图画日报·营业写真·卖重阳糕》

重阳须食重阳糕,片糕搭额愿儿百事高。

此风不自今日始,菊糕滋味殊堪饱老饕。

重阳糕内掺以菊花粉,所以也被叫作“菊花糕”,在重阳的清晨,家长把重阳糕切成薄片,贴到小孩的额上,再喊三声“愿儿百事俱高”,用以祝愿儿童健康,顺利的成长。这也是上海保存的重阳古风。

《图画日报》所绘“卖重阳糕”图

图中小孩手里拿的就是重阳旗

阿拉上海的登高

吴友如绘重阳登高图

上海地处苏南江南水乡的边缘,地形以平原居多,只有在西部的松江、青浦区境内依稀分布几座小山,其中横山又称“横云山”,多乌臼,重阳季节,红叶红遍山头,成为松江人重阳登高之首选。

上海县并没有山,坐落在上海县城墙上的天后宫丹凤楼是上海的制高点,登丹凤楼则是上海重阳登高之首选。

清《三姑嬉弈图》,

左边是黄浦江,右边是上海城墙,

建在城墙上的楼就是天后宫的丹凤楼,

(原图藏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上海的重阳登高活动首选之地就是上海的制高点,到丹凤楼登高远眺黄浦江的春潮秋涛也被叫做“凤楼远眺”,成为“沪城八景”之一。

上海无山可登,高楼大厦是重阳登高的好去处

1853年丹凤楼毁于兵燹,好在上海建在城墙上的建筑还有大境阁,制胜台几处。于是,重阳登高一度转移到大境阁。19上海拆除城墙,似乎已没有高度较高的场所,于是,又只得改到高度并不高的豫园的大假山,而实际上大假山并不大,也不高,容纳不了几多人,重阳登高的活动也渐渐地被上海人遗忘。

豫园老照片,图后面就是大假山

如今,九月初九的重阳节还被定为“老年节”,老年节的活动很多,而“登高”是主要活动之一。上海有众多的高楼大厦,登高是强身健体的运动,对老年人来说,“登高”也寓意健康、高寿。

图文:上海市档案馆官微@档案春秋(作者:薛理勇)

编辑:周宝平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