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西游解读》之怎样理解唐僧的成佛和孙悟空的成佛

《西游解读》之怎样理解唐僧的成佛和孙悟空的成佛

时间:2023-03-12 16:08:31

相关推荐

《西游解读》之怎样理解唐僧的成佛和孙悟空的成佛

西游解读

怎样理解

唐僧的成佛和孙悟空的成佛

作者:清凉月老师

节选自《西游解读》

根据“条件论”,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是由如来藏生成的,因此含有如来藏的基本功能,古人云“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孙悟空所具有的思维功能正是如来藏在我们当前这种状态的展现,只要我们能够经常发现和安住于孙悟空所代表的思维功能,就能直接证入如来藏。这种方法正是禅宗的方法,因此孙悟空的成佛之路其实是禅宗的修行之路,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一种修行方法。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由灵石生成,“石”者“金”也,灵石乃纯金之别名,纯金即八卦之“乾卦”, “乾”者“天” 也,代表先天,暗示孙悟空是先天而成,是由如来藏生成,可以“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从道家的角度来讲,孙悟空的修行属于“童体修真”,灵石所生,先天禀赋深厚,极易成功。与之相反,唐僧就是“破体修真”了,受身体影响太大,受当前思维状态各种功能的影响太大,受猪八戒影响太大,因此修行之路极为艰险,障碍重重,《西游记》用九九八十一难代表其艰辛程度。“九”为最大,在《西游记》中代表最难,九九就是难上加难。不过从太极图我们可以看到,在最困难的时候会产生向对立方转化的因素,因此最困难的时候也是最容易突破和最接近成功的时候,不经历最大磨难是无法获得最大成功的,唐僧所经历的每一次巨大灾难都伴随着巨大进步。

09.

sept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心到处攀缘,这种思维现象属于心理学中的显意识,属于思维本体学中“选择性注意”的高频活动状态。这种思维功能是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的主导功能,《西游记》用孙悟空、猪八戒代表这种主导思维功能。这样能够更为直观、更为形象地告诉我们哪些思维现象是需要保留和深化的,哪些思维现象是需要警惕和戒除的。

《西游记》把这种主导思维功能分属于孙悟空和猪八戒是基于实证需要。我们的实证必须在潜意识主导下进行,最终的实证结果也是要形成“潜意识专注”,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和尊重潜意识运作规律,必须按照潜意识运作规律进行实证。潜意识是按照暗示进行运作的,孙悟空和猪八戒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我们会对他们的形象产生差异性很大的审美观。爱与憎的鲜明对比能够使潜意识自动运作,能够使潜意识自动保留和深化孙悟空所代表的功能,自动警戒和破除猪八戒所代表的功能。这样就能使实证自动进行,从面极大地降低实证难度,提高实证效率。

道家用“元神”命名孙悟空,用“识神”命名猪八戒。“元”者本来也。寓意先天,我们要依靠它进行修行,后天所得谓之“识”, 后天指的是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因此“识神”代表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特有的思维功能。我们只有破除了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特有的思维功能才能脱离当前这种思维状态,才能证入更为高级的思维状态, 因此“识神”所代表的功能是需要破除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道家和佛家在修行中,不约而同地把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的主导思维功能进行了分解,分解为先天功能和衍生功能,分解为需要保留和需要破除这两个部分,这样更容易掌握,更具有可操作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处于运动状态,即使在所谓的“静”中,我们也是不断使用身体,这是不利于修行的,因为“动”就是使用“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而“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 是和“选择性思维”的高频活动对应的。是和意识对应的。我们的实证必须在潜意识主导下进行,必须形成“潜意识专注”,因此我们要首先进人真正的“静”中。“静”是一种潜意识状态,在“静”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形成 “潜意识专注”。由此可见“静”是基础,“静”是非常重要的,《西游记》用“沙僧”代表“静”。沙僧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假若没有沙僧,假若没有“静”,修行是无法进行的。孙悟空和猪八戒共同代表“动”,沙僧代表“静”,这样就能动静结合,就能确保修行顺利进行。

动静结合

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沙僧在实证中的重要性,否则实证是无法顺利进行的。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有“意识(显意识)”和“潜意识”两种思维现象,这两种思维现象是从高级思维状态的“潜意识专注”演变而来的,因此我们要想重新回归高级思维状态,就必须把“意识” 和“潜意识”重新融合为“潜意识专注”,重新融合为同一种思维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潜意识主导下进行实证,必须把当前的潜意识深化为“潜意识专注” 。 沙僧所代表的“静”是一种潜意识状态, 它是由“动”向更为高级的“潜意识专注”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一个过渡阶段, 具有前后两个状态的基本特征,能够把前后两个状态紧密关联起来,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静”,要深入研究“静”,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掌握“静”这个平台,并在此基础上证入更为高级的思维状态。事实上,无论佛家和道家都是高度重视“静”的,比如:道家“无为”“杳杳冥冥、混混沌沌”等都是对“静”的描述,佛教的“放下”等是从方法论角度谈“静”的。“静”具有很多层次、很多表现,在实证中我们可以使用多种方法进入不同层次和不同状态的“静”中。道教和佛教对此有很多论述,我们要深人研究并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否则我们将为“静”所困,所谓“静是修行第一大忌”正是对我们无法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静”的警告。

我们当前这种维状态还有一大特征,那就是我们的思维呈现为“相续性”,能够像瀑布那样展开相续性性运作,这就是“意识流”。很多人往往把这当作一个不好的现象,这是不对的,因为一切思维现象都像浪花一样是如来藏所展现出来的一个功能, 因而都是可以利用的。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当前这种相续性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不为其所困,而能相反地充分利用它提高实证效率。相续性思维是对思维内容展开相续性运作,而思维内容是有很多特征的。比如“同学聚会”这种活动,具有“推理。情绪、声音、运动变化”等诸多特征,我们平时经常生活在推理和情绪化反应中,因此我们在回忆“同学聚会”这件事的时候,总是不断联想,逐渐进人丰富的情绪化反应中。由于“推理和情绪”是我们当前这种状态特有的思维现象,因此只要我们使用这些现象,就必然无法脱离当前这种思维状态,必然无法证入更为高级的思维状态。与之相反,“声音和运动变化”这种特征却是高级思维状态也具有的,因此我们在回忆“同学聚会”的时候,只要能够安住于这些特征,就能证入更为高级的思维状态,比如:我们让自己的联想安住于“同学聚会”的慢动作状态,这样就能证入欲界定甚至禅定。

安住慢动作

由此可见,相续性思维并不是不好,而是我们不会利用,我们总是只能使用“思维内容”所包含的当前思维状态的特征,这样就必然无法证入高级思维状态;反过来,如果我们能够使用“思维内容”所包含的高级思维状态的特征,那样我们就能在联想中、在走神中证入高级思维状态,比如:我们在心中联想某电影,我们只联想这个电影的慢动作,唯安住于“慢动作"这个特征,而把电影所包含的其他特征全部放弃,这样我们就能在联想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证入定中。“时间” 是相续性思维带给我们的最大法宝,相续性思维能够使时间大大延长,而我们的实证必须有时间保证,因此只要善于利用相续性思维,就能够解决“时间”问题。只要“时间”能够拉长,就能入定。“久坐生禅”,时间延长能够使潜意识自动深化为“潜意识专注”,这样我们就能证入高级思维状态。由此可见,我们要科学认识和灵活运用相续性思维进行实证,《西游记》正是这样警示我们的。意马虔虔,马是“意”的象征,俗话说“心猿意马”,《西游记》用白龙马象征“意”这种相续性思维。有了白龙马,唐僧去西天取经就容易多了,修行就容易多了。白龙马总是紧紧跟随着唐僧,从而使实证时间能够拉长再拉长,这样潜意识就自动深化为“潜意识专注”,“意识和潜意识”就能自动重新融合为一体。

东方传统文化的基础

是实证

实证是东方文化的灵魂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