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八股取士的利弊

八股取士的利弊

时间:2024-05-02 10:10:26

相关推荐

八股取士的利弊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认为,考试制度起源于中国。确实,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的诞生。它改变了魏晋南北朝以来世家大族垄断官职,“寒门难出贵子”的局面,给天下有志之人提供了入朝为官的机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科举制的创立,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和人才的出现,同时促进了社会读书风气的形成。

唐宋两个朝代,科举制度不断完善。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而且大大提高科举进士的地位,使中国古代的文化登峰造极。

但到了明代,科举考试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考试必须从四书五经中出题,且考生的答题必须以南宋人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否则即是离经叛道。而且,考生的答题有固定的格式,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有两股对仗的文字,故称“八股文”。明代以后的科举考试也就是八股取士,这样的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末年。

从民国到现在,人们对八股取士一直持深恶痛绝的态度。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就认为八股取士比焚书坑儒更恶劣。但我以为,八股取士也有好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明万历年间,有个叫沈秉忠的状元,他的试卷被万历皇帝御批“第一甲第一名”,他的八股文写得文辞优美,引人入胜。从中可见,八股文纵使难写,纵使很多考生写得空洞不堪,却也是有人能写得妙笔生花,令人赏心悦目。不然,古代就没有那么多八股文的范本了。说明,八股文也是一种有特色的的文体,它同样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文学。而且,八股文是对考生文笔的一种锻炼,八股文写得好的人,写其他文体也是差不了的。另外,八股文提倡“学古”风尚,这对很多士人对两汉乃至先秦的着作开始研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引发了研究古籍和修书的良好风气。清乾隆年间,在乾隆帝的主持下,数量很多的高官,学者编撰了“中国古代的文化长城”——《四库全书》。为什么隋唐,宋元时期没有这种大型的编撰活动?这当然是没有八股取士的缘故啊!由此可见,八股取士对我国古代学术和文化的贡献是不能抹杀的。

但是,八股取士终究是弊远远大于利。唐宋时科技发达,尤其是宋朝。我国古代有四大发明: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其中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两大发明都出现在宋代。即使在稍微落后的元代,火器制造也是很发达的。然而到了大兴八股取士的明朝,中国的科技在世界上从此默默无闻,只出现了《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一系列总结性作品,再无创新。这是因为八股取士让读书人只知道死读四书五经,而不去思考一些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让读书人“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从而使科技的发展十分缓慢,甚至出现了倒退的迹象。可以说,明代以后,读书人的思想就僵化了,再无唐宋时思想活跃的风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八股取士。八股取士扼杀了读书人的聪明才智,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在思想和科技上的进步。而同时代的西方已经在进行一系列的思想解放运动,随后而来的就是工业革命。在清朝晚期,西方科技已十分先进,而愚昧的清廷还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思进取,使自身更加落后,也怪不得西方列强来侵略,弱国无外交啊!

八股取士造就了思想和文学的渐渐闭锁和变味。明清时代,受科举考试的影响,儒家的地位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尊孔崇儒,李贽批判孔子,竟被认为是“离经叛道”。清朝的封建礼教更盛。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先秦时“百家争鸣”,思想活跃;秦朝焚书坑儒,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有了一个统一的轨道;宋朝出现了“程朱理学”;到了明清,由于八股取士和别的因素的影响,中国人的思想已被牢牢禁锢,只能听到尊孔崇儒这一种声音了,并且到了清朝,统治者不再对外开放,而是开始闭关锁国,使先进的思想进不来。这不是思想的倒退和逐渐僵化吗?这也导致人们在文化方面的表现也逐渐单一化,没有唐宋时代的多元。比如在诗歌方面,唐诗注重抒情,着名诗人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宋诗注重说理,苏轼,王安石等人的诗也写得很好,各有千秋。而明清时的诗坛萎靡不振,矫揉造作,优秀的作品很少。为什么呢?读书人都研究八股文去了嘛!而八股文写得好很不容易,并且它固定的格式让读书人有时绞尽脑汁也不得要点。有时,读书人为了保证格式,故意在文中凑字或减字,使文章符合格式。这种八股文,乍一看对仗工整,细细读则不知所云。这就坏了读书人的心智,怎么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呢?文学的衰退必然导致思想的进一步腐朽,恶性循环。造成这种恶性循环,八股取士应当负一大部分责任。

八股取士导致了读书人的官迷心窍和科举考试的腐败黑暗。我们知道,考中举人就能做官,考中进士则能做大官,而八股取士则比以往的科举考试更容易做官。这就使读书人官迷心窍,一心为了做官而读书。科举考试的初衷是什么?是招揽人才,为朝廷和国家效力;而八股取士招来的是一大批官迷,有什么用?他们做了官后,有的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更多的则是贪污受贿,中饱私囊。这样,明清时代贪腐状况严重就能够理解,“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也并非夸大其词啊!而且若非八股取士,也就没有“范进中举”这样的悲剧了。因为在科举考试中考中可以做大官,所以科举考场的腐败之风也日趋严重。考生作弊,贿赂考官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明代剧作家汤显祖才华横溢,在进京赶考时受到张居正手下威胁;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也满腹经纶,但在科举考试中却屡屡名落孙山,蒲松龄在其着作《聊斋志异》中就揭露了八股取士的黑暗和腐朽。在这样的考试体制下,有真才实学的往往不会被录用,而那些贪官污吏或是富商大贾的子弟,往往通过贿赂考官而入朝为官,这又养成一批贪污腐败的人,恶性循环,害人不浅!

八股取士摧残了人才。说起唐宋,大家马上想到唐宋八大家;稍微差一点的元,大名鼎鼎的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也是为大家所熟悉。而明清时代,你能朗朗上口地说出哪些人才的名字?那个时候八股文写得好的人多。而八股文写得好的人,比如上文提到的状元沈秉忠,有哪些人知道他?他有什么丰功伟绩?书呆子一个!张居正十六岁考中举人,非常厉害。而当时的湖广巡抚顾璘则对他说:“希望你树立远大的抱负,要做伊尹,做颜渊,不要只做一个普通的酸腐文人。”可见,当时的八股取士培养的净是一些迂腐的文人,与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无异。清末的维新人士就认为,八股取士锢智慧,坏心智,滋游手,摧残了人才。治国如同栽树,而树的根本就是国家栋梁,是人才。一个国家没了人才,而净是些老学究,这个国家也就是龚自珍笔下的“万马齐喑究可哀”了。明清时期人才资源枯竭,八股取士推不开责任。

统治者推行八股取士有自己的打算:希望借此来束缚读书人的思想,从而实行文化领域的专制,进一步提高皇帝的权威。从本质上说,八股取士是皇帝为了加强皇权而采取的文化措施。它取得了皇帝预期的效果,皇帝赢了;但它使中国在整个明清时代科技落后、文化和思想僵化、考场腐败、人才摧残,弊远远大于利,危害了整个国家,这是皇帝的大罪过。

李优阳 | 谈古论今话考试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