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螺钿工艺与葫芦镶嵌

螺钿工艺与葫芦镶嵌

时间:2022-05-04 18:57:42

相关推荐

螺钿工艺与葫芦镶嵌

螺钿又被称为“螺甸”、“螺填”、“钿嵌”、“陷蚌”、“坎螺”,是指用螺壳与海贝磨制成人物、花鸟、几何图形或文字等薄片,根据画面需要而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的总称,是中国特有的艺术瑰宝。

清代螺钿金银片小方盒

由于螺钿是一种天然之物,外观天生丽质,具有十分强烈的视觉效果,因此也是一种最常见的传统装饰艺术,被广泛应用于漆器、家具、乐器、屏风、盒匣、盆碟、木雕以及有关的工艺品上。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吟道:“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清代螺钿鼻烟壶

螺钿工艺在周代已经流行,唐代时从中国传入奈良时代的日本和统一新罗时代的朝鲜半岛。螺钿一般可以分为厚螺钿(硬螺钿)和薄螺钿(软螺钿)两种。厚螺钿壳片较厚,因此又称“硬螺钿”,薄螺钿可以轻薄如纸,又称“软螺钿”。

明中期·黑漆嵌螺钿高士图四撞菱形套盒

贝壳或者螺经过加工处理,剥离成光泽色彩的薄片,按照所设计的图案,裁切成不同的形状,粘贴到器物上。也有根据所设计图案的不同部位,采用壳片的不同色泽,镶嵌到漆器表面,《髹饰录》中谓之“分截壳色,随彩而施缀者”。

清代螺钿人物小桌

发展至清代,螺钿工艺已成为家具制作的重要镶嵌技术之一,螺钿家具达到高峰的时期。有资料显示,乾隆年间两淮盐政李质颖在进贡清廷的单子上,就有“彩漆螺钿龙鸿福祥云宝座”、“彩漆螺钿龙福祥云屏风”等10余件扬州漆器螺钿家具,当时均存放在圆明园之中。

螺钿漆器赏析之明末清初螺钿牡丹圆盒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高38厘米,直径130厘米。黑漆圆盒,胎薄,盒盖以螺钿作牡丹蜻蜓图饰。外圈圈连续如意形纹,圈内作牡丹花卉,地平线下以细碎的螺钿表现土壤,右侧两颗石头后面长着两株牡丹,微曲的枝干,对生的掌状叶相互落错,在枝干末梢各绽放着朵盛开的牡丹,花丛下一簇簇圆形小花,一旁蜻蜓正弯身下降,一派春天的景致。螺钿薄,颜色多彩,做工精细。

葫芦镶嵌应该说是从螺钿工艺传承发展而来的。螺钿工艺在清代达到高峰,且受到宫廷的青睐,有许多工匠都从事这一行业。但随着清朝的消亡,螺钿也逐渐消失。

“葫芦镶嵌工艺第一人”康驹祥作品

葫芦种植广泛、产量大、价格便宜,并且制作葫芦也正好可以用来养家糊口,于是原先做螺钿的工匠就都来到了天桥,做起了葫芦镶嵌。

“葫芦镶嵌工艺第一人”康驹祥作品

葫芦镶嵌传承了螺钿的技法,但是又有所发展与创新。葫芦上所镶嵌的饰品讲究布局对称、比例匀称、搭配合理,而且不打线、不打洞、不用尺子,仅用一把刀作为全部的制作工具。

“葫芦镶嵌工艺第一人”康驹祥作品

为了改变原有“朴实”、“接地气”的形象,镶嵌葫芦时又开拓使用了玉、石、金属等材料,这样看起来就更加绚丽多彩。

图文素材来自网络,由“天下葫芦”整理成文。

精彩回顾:

声明:本公众号内文章(含图片、视频等)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编辑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或者点下广告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