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健康讲堂 第855期】出现频繁的眨眼 咧嘴等行为 警惕儿童抽动症!

【健康讲堂 第855期】出现频繁的眨眼 咧嘴等行为 警惕儿童抽动症!

时间:2021-12-27 16:38:51

相关推荐

【健康讲堂 第855期】出现频繁的眨眼 咧嘴等行为 警惕儿童抽动症!

还没关注,伸出手指点这里

对于抽动症,

还是有不少家长不够了解,

对孩子平时的眨眼睛、耸肩、摇头等不在意,

总认为是孩子的坏习惯,等长大就会自己好了。

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抽动症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会产生影响,

如不及时进行调理,

甚至可以延续到成人。

什么是抽动症?

抽动症是病吗?

抽动症可以调理吗?

小新妈妈:

孩子原来好好的,上次感冒后就出现了频繁咧嘴、挤眉弄眼,这是孩子做怪态?还是抽搐了?您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请从不同角度给我们解答一下好吗?

小编:

的确经常有这样的孩子,感染后或紧张时出现频繁呲牙咧嘴、挤眉弄眼、有的还伴有“哼哼”的清嗓,一般在紧张时或情绪激动时加剧,在放松或睡眠时减少,自己可以暂时控制几分钟,但不能长时间自我控制。这些孩子大都发育正常,脑电图没有癫痫放电,这些患者不是癫痫发作,而是另一种学龄期和学龄前常见神经精神疾病——抽动障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抽动症

Q1

什么是抽动症呢?如果家里没有这样的父母,抽动症主要以什么原因发生的呢?

小编: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起病于儿童期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起病于儿童期,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

其发病是遗传、生物、心理和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一般认为中枢神经递质失衡,大脑中的纹状体多巴胺活动过度或突触后多巴胺受体超敏感是抽动症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

Q2

刚才提到了抽动症有表现除了频繁眨眼、怪叫等。还有哪些表现呢?

小编:

抽动症以5~10岁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抽动障碍一般有突发的起病年龄,以5-10岁多见,病情通常在10~12岁较为严重;

男、女比例不同,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3~5:1。

儿童抽动症较典型的症状

抽动是一种不自主、无目的、快速、刻板的肌肉收缩。

抽动的表现复杂多样:

运动性抽动是指头面部、颈肩、躯干及四肢肌肉不自主、突发、快速收缩运动;

发声性抽动实际上是口鼻、咽喉及呼吸肌群的收缩,通过鼻、口腔和咽喉的气流而发声。

病初抽动症状通常从面部开始,逐渐发展到头、颈、肩部肌肉,而后波及躯干及上、下肢。抽动形式也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不断有新的抽动形式出现。

抽动频度和强度在病程中呈现波动性,新的抽动症状可以取代旧的抽动症状,或叠加在旧的抽动症状之上。在门诊中也会看到,有些病程较长的孩子知道自己刚刚抽动了,有时在出现抽动或发声后,就迅速做另外动作企图掩饰,使得表现更加复杂。

约一半的孩子在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之前都有身体局部的不舒服的感觉,这称为感觉性抽动,被认为是先兆症状(前驱症状),年长儿尤为多见。

感觉包括:压迫感、痒感、痛感、热感、冷感或其他异样感。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很可能与对局部不舒服的感觉相关。

Q3

当家长看到孩子会经常出现一种动作,比如:不停的眨眼、咧嘴等,刚开始家长不清楚孩子得了抽动症,就会不停地阻止,还有些家长感觉是因为孩子淘气所以出现的症状。如果家长经常阻止孩子不要做这样的动作,是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好呢?

在微信后台经常会听到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

家长:

您好,我一看到孩子抽动一下,我就特别紧张,有时就会提醒孩子,跟他说‘你怎么又这样了?你不能这样做……’等等之类的话,可是,我发现越说孩子,症状越重。

当孩子抽动时,家长不要一味地阻止

家长可以在日常中给予注意,通过日常的生活管理,孩子抽动可能会有所减少,但也有可能会加重,较常见的加重因素包括:紧张、焦虑、生气、惊吓、兴奋、疲劳、伴发感染、被人提醒等。

建议家长当孩子出现抽动的时候,不要多度的关注,不要总是提醒孩子,有时候一提醒,孩子就越紧张,可能会加重。

常见干扰抽动的因素包括:注意力集中、放松、情绪稳定等。

特别提醒:如果孩子有这样不自觉的动作,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发作时,家长要将孩子发作时的情况记录下来,及时去诊断。

Q4

同是抽动症,还有类型的区分吗?如何划分的呢?

根据特点和病程长短,抽动症可分为短暂性TD、慢性TD和Tourette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三种类型。

短暂性TD:

是很多见的一种类型,病情较轻,表现为1种或多种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病程在1年之内。

慢性TD:

是指仅表现有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二者不兼有),病程在1年以上。

Tourette综合征:

TS又称多发性抽动症,是病情相对较重的一型,既表现有运动性抽动,又兼有发声性抽动,但二者不一定同时出现,病程在1年以上。

过去常称的“抽动秽语综合征”这一病名欠妥,因为秽语的发生率不足三分之一,秽语并非诊断TS的必备条件,又具有明显的贬义,现已被弃用。短暂性TD可向慢性TD转化,而慢性TD也可向TS转化。

除了积极调理,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注意观察孩子,或者加强哪些护理工作呢?

加强心理行为疏导

我经常与家长提到,积极的疗虽然很重要,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需要注意的这些方面也不能忽视:

1心理行为干预:

对于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轻症孩子,多数单纯心理行为进行干预。先通过对孩子和家长的心理咨询,调适其心理状态,消除病耻感,通过健康教育指导孩子、家长、老师正确认识本病,不要过分关注孩子的抽动症状,合理安排孩子的日常生活,减轻学业负担。

2行为疗:

包括习惯逆转训练、暴露与反应预防、放松训练、阳性强化、自我监察、消退练习、认知行为疗法等。其中习惯逆转训练、暴露与反应预防是一线行为疗法。

3饮食和生活习惯要注意:

在饮食上可以补充些富含维生素B、D族维生素食物。少让孩子接触刺激性的电视、手机游戏,注意运动,劳逸结合,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减少抽动症的发生。

详情请戳

立即关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