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回首旧时光 放歌新时代”征文055】古老的技艺 永恒的记忆

【“回首旧时光 放歌新时代”征文055】古老的技艺 永恒的记忆

时间:2018-09-05 03:25:36

相关推荐

【“回首旧时光 放歌新时代”征文055】古老的技艺 永恒的记忆

请点上方蓝色字绿汀文萃关注我们,请点右上角分享本文。谢谢啦!

邵东市人民欢迎你

【旧时光品牌故事】

世上最快的事,莫过于时光的流逝。然而在似水流年、清吟浅唱中,必然有一段记忆,一种回味,在飘忽的岁月里流韵,恰如花开,明媚过后,成为永远,让你一次又一次感动和温暖,曾经的那一段旧时光,让你流连忘返,记忆犹新,那就是童年的记忆,儿时的味道,我们追求用乡村地道食材,做出原汁原味的湘土本味菜,熟悉的儿时妈妈做出的家味,让我们一起追忆当年的旧时光。湖南湘聚旧时光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回首旧时光,放歌新时代”征文——

古老的技艺 永恒的记忆

王俊林

童年的农村生活里,夹杂着泥土的芬芳、糯米酒的香甜、坛子菜的咸辣……更让我怀念的还是那段封存在旧时光里,那记忆深处的古老技艺。

“修篾箩、篾席、晒谷垫子、黄花搭子、竹椅、凉床啰……”

篾匠在当时那个年代是受人尊重的,方圆几十里地也就那么几名手艺精湛的好篾匠。篾匠技艺大多是祖传的,且多为靠山吃山、生活在竹林中的世代匠人。在乡里,请篾匠还得以村为单位,提前预约,尤其是临近农忙季节,篾匠更是有忙不完的活。

邵东盛产水稻和黄花,在当时,晒谷离不开晒谷垫子,晒黄花离不开黄花搭子。农忙季节,房前屋后的禾场坪、空地里,还包括农家自行搭建的木架子上都是金黄一片。每家每户都会有几床晒谷垫子、几张黄花搭子和几担谷箩。

由于使用频率大,这几种农器具是最容易磨坏断篾的,这也自然成了篾匠们的主要营生。

篾匠进村来,会挑着一副专用担子,里面盛放有大小不一的篾刀、度篾齿等物。他通常会拉开嗓门吆喝:“修篾箩、篾席、晒谷垫子、黄花搭子、竹椅、凉床啰……”人们一听到声响,准会出门相迎,按照事先约好的顺序,篾匠逐一上门服务。主家杀鸡宰鸭,好茶好酒招待,还时常提醒篾匠慢工出细活。

篾匠的手艺讲究精、细、巧,劈篾是篾匠最重要的基本功。将竹去枝叶,再把竹子劈成各种各样的篾。剖出来的篾片,要粗细均匀,青白分明。

篾匠的飞丝走篾,娴熟的动作令人眼花缭乱,如同在表演一场杂技。篾片在匠人指间翻飞,一个个破洞修补如新,一处处松散的竹篾又恢复紧致。修谷箩边框,有时要用到大块的竹篾,匠人会将青竹在火上烤软便于定型,轻松一抽、一拉、一扳、一按,就替换了原来的老框。

儿时的我们对匠人的手法啧啧称赞,他会笑眯眯地伸出满是老茧的双手:“看,这都是练出来的!”

现在人们晒谷都用水泥地面了,传温快,易晾晒,且耐用。可晒出来的稻米,无论是口感还是颗粒外形,其质量都不如竹垫子晒出来的好。

随着模具技术的发展,当今盛物的器具多为塑料制品,但传统竹篾手工的灵气是机器所无法具备的。竹篾匠的工艺,在当今高端盛物器皿及精美工艺品中仍世代相传。

“补菜锅、鼎锅、荷叶锅……”

“手拉风箱,呼呼的响,火炉烧得火旺旺……”这是湖南花鼓戏的精彩唱段,形象描述了补锅的过程。对于我们这代人而言,补锅这项技艺是再熟悉不过了。

儿时的农村,家家户户使用的锅多为生铁铸造。柴火熊熊,硫磺熏熏,铁锅容易穿孔裂缝,再加之物资匮乏,谁家的锅轻微破裂都舍不得扔掉,大家就等着补锅匠的到来。

“补菜锅、鼎锅、荷叶锅……”,补锅匠的吆喝声每个月会定时响起。

这种敬业精神现在想来是令人钦佩的。他不按时进村,生怕人家做不了饭菜,生怕老乡家的猪吃不上潲。在当时,乡下人喂的畜禽都是吃熟食,一来节约粮食,二来畜禽更肯吃、肯长。

补锅匠一吆喝,整个村子都热闹起来。大人将破锅烂锅都提了出来,能修补的嘱咐匠人修好,不能修的交给匠人熔铁水,抵几个钱。小孩子则一窝蜂围拢来看补锅。

补锅匠找一处避风的位置,把铁锅支在腿上,用小铲把锅底的烟垢一点点刮净,找到锅底的洞眼或漏缝,用一柄尖头的小锤,将太细的漏缝适当扩宽,以便修补。

匠人把风箱和炉子连接起来,在炉子生火后放入焦炭,有节奏地推拉着风箱杆,待火旺后,放上坩锅,加入小块的铸铁锅片化成铁汁备用。

小孩最喜欢看匠人拉风箱和熔铁水了,看着那一团红,孩子们兴奋得不得了,调皮的小孩还会凑上去拉几把风箱。

补锅匠左手持石棉片,右手用铁勺舀出坩埚里的少量铁水,倒在石棉片上,左手迅速地移到锅底破缝的一端,往上一凑。这时,右手拿起石棉裹成的圆柱棒,在锅面上往铁水处一按再一擦,待铁水冷却,锅也就补上了一段。如此反复,直到缝隙补好。用粗砂轮将锅内凸起的补疤略加打磨,再用细砂纸平整一遍,使之不妨碍锅铲的搅动,最后抹上些黄泥浆,主人当场用锅装水检验后就算大功告成了。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高压锅、无烟锅都已走进了千家万户,补锅也成了已经远去的一门职业。但我常想,那年月如果没有补锅匠的走村串巷,人们吃饭都会成问题。

幸福生活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老匠人们的辛勤付出。

【作者简介】王俊林,工作单位:邵东创新实验学校。原籍:邵东杨桥镇书院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