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根据家族史 终于查明多尔衮的唯一骨肉独生女东莪格格的下落

根据家族史 终于查明多尔衮的唯一骨肉独生女东莪格格的下落

时间:2023-05-14 02:06:27

相关推荐

根据家族史 终于查明多尔衮的唯一骨肉独生女东莪格格的下落

7月22日我们发文章《战神多尔衮的独生女东莪格格后来去哪了?》,介绍多尔衮独生女东莪格格的信息。

多尔衮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答应吴三桂的请求,入关替明末帝崇祯报仇。他的入关决定,至少改变了三个民族的命运,一方面结束了中原各路割据的分裂局面,改变了中原汉族的历史;另一方面又把满洲、蒙古与中原合并为一大帝国。

多尔衮作为一位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私生活和家庭自然也引起人们的瞩目。多尔衮一生无亲生子,以弟多铎第五子多尔博为过继子。

多尔衮留在世上唯一血脉只有一女,就是东莪格格。非常可惜的是,历史对她的记载非常之少,可能只有两条,一条是身份信息,她出生于崇德三年(1638年),是多尔衮的独生女,但却未记载是多尔衮的哪位王妃所生。另一条就算是去向的信息,顺治七年,多尔衮殁,清世祖(顺治)纠其罪,下旨将其子女东莪、多尔博(多尔衮无子,过继豫亲王多铎之子)交由信郡王多尼看管。其余均缺乏记载,正因为历史无记载,也就引出很多民间传说和野史,但那些均无历史依据。

在今天呼和浩特市内有一座恪靖公主府(康熙第六女固伦恪靖公主府邸)。根据《公主府志》的记载,这里曾经有一位据说是多尔衮的曾外孙女居住过。

作为地方文献来说,不能说完全准确,但还不至于捏造事实,要比各种民间传说可靠一些。那么,这个多尔衮的曾外孙女究竟是谁呢,因为多尔衮只有一个独生女,所有应指的是东莪格格的后人。如果说东莪的后人可以嫁进这座府邸,说明她很可能是被嫁到了蒙古。

根据史料记载,从顺治七年到顺治末年,下嫁蒙古的皇家女子中一共有四位身份不明。前两个是在顺治七年八月之前嫁到蒙古敖汉部,封号均为郡主。

另外两个一个于顺治十三年左右下嫁科尔沁土谢图亲王巴雅斯护朗,封号是郡君(多罗格格);另一个则于顺治十五年左右下嫁科尔沁台吉鄂齐尔(孝惠皇后之弟),没有封号,仅称格格。那么这两个到底哪一个才是东莪格格呢?

就是我们上次文章发表后,傅明先生给我们提供了信息,她就是的外祖父就土谢图科尔沁汗王的后裔,前几年,奉大舅临终嘱托,开始研究家族史,调研家谱,走访封地的守谱表哥表嫂和一些亲戚。通过家族史研究,终于查明淹没于历史的多尔衮唯一骨肉东莪格格的下落,下边就是傅明先生给我们提供的研究文章。

我所知道的东莪格格的故事

傅明

一、东莪格格的名字,是多尔衮为了纪念他的姐姐东果格格而取的吗?

东莪格格,为满蒙战神睿亲王多尔衮的独生女儿, 是多尔衮唯一的血脉承祧人。

据说,东莪这个名字是多尔衮亲自取的。满语里东莪的意思是,美丽得像花朵一样的女孩子。这个名字包含了多尔衮这个做父亲的对女儿的珍爱与美好期许。

可以确定,这个名字绝对不是为了纪念姐姐东果格格而起的。虽然身为同父异母的姐弟,但是作为努尔哈赤第四女的东果格格,早在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尚未嫁给努尔哈赤时,就已经出嫁了。后来,虽然东果格格被努尔哈赤接回,一度在家中居住,但是由于在第一任丈夫家里受到过度惊吓,东果格格已成疯癫,因此,即使有所交集,这对姐弟之间也不可能产生多少感情。更何况,阿巴亥嫁给努尔哈赤不久后,东果格格就又被另外指婚改嫁到了钮祜禄氏家去,并在钮祜禄氏家中安然到老。

其实,在后金和清初,东莪和东哥、东古、东果等名字一样,几乎是满州女孩的常用名,来自旧女真语东固伦,老人们解释为“亲生的女儿”之意。

作为多尔衮的独生女儿,东莪格格的一生,可谓充满波折。她是在多尔衮的政治生涯最巅峰的时侯出生的,却也是在多尔衮生理身体最虚弱的时侯出生的。家里口传下来的故事说,格格满月日,因其父多尔衮尚在伤病中卧床,所以并没有举办大规模的满月仪式,只是在那一天,由于孝庄太后亲自来探病,所以顺路命人抱出格格来看了看,赏了点礼物。

由于身体原因,多尔衮在格格很小的时侯便去世了。家里并不认可多尔衮的早逝与纵欲有关,相反,家里将这归罪于多尔衮在还未成年的七八岁就上战场冲锋现阵的经历。屡次身犯险境和身先士卒,的确为他在父母双亡的情况下,还能出人头地、赢得至高无上的荣耀贡献不小,但是无情的刀剑也必然在他的身上留下无数的创伤与烙印。比如,他在锦州之战中,差点被连天的炮火炸成齑粉。

多尔衮死后,格格生母当即以身相殉,追随多尔衮于泉下。随后格格被交给血缘关系最近的伯父阿济格代为抚养,成为英亲王阿济格的养女。(多尔衮与阿济格、多铎是同父同母的三兄弟,多铎已经先于多尔衮去世,当时只有阿济格在世。)因而,在多尔衮被追封为成宗义皇帝的时侯,格格并没有被同时晋封为公主。所以,当多尔衮被清算之时,格格表面也没有遭遇降级处分,只是被换了一个法定监护人,即堂兄信郡王多尼。

但是,令人尴尬的是,虽然表面上,格格因为生父死时年幼逃过了公开的处罚,却因为身体里确实留着多尔衮的血脉而受到忌惮和冷落。

二、东莪格格的婚姻

朝廷对东莪格格冷落,主要表现在格格的婚姻方面。

在这之前,格格们初次出嫁的年龄通常为虚岁10至17岁,结婚早一点的,虚岁9岁即发嫁,比如孝庄太后、多尔衮生母阿巴亥、东果格格等,晚的也不超过17岁,比如孔四贞。满蒙旧俗,男女举行成人礼的年龄是12 岁。

为此,自己还在圈禁中的阿济格再三上书请求为格格指婚发嫁,但是均被搁置在一边。据说,一拖,格格的年纪就二十多岁了,成了老姑娘,而且还被郁闷得生病了,没办法给予好好的治疗与调理。可是,按照满人的旧俗,格格如果不出嫁就死了,是没办法入土为安并享受祭祀的。无奈之下,阿济格只好想办法联系多尔衮旧部交,为格格的婚事想办法。

科尔沁土谢图亲王的一支早年曾追随多尔衮一起东征朝鲜,深受多尔衮的赏识,因此关系算是非常亲信。按照他们家家谱中记载,这一支从整个家族世居的通辽被调防出来,直至最后被任命驻守盛京北大门的使命,都与多尔衮的关系非凡。所以,为了解决格格百年后有归葬之地的问题,土谢图这边决定主动向清廷求娶格格。

孝庄太后和顺治皇帝起初当然不答应。他们顾虑的是,格格作为多尔衮血脉的唯一传承人,把她放到关外去,万一被人打着她的旗号纠集多尔衮旧部造反怎么办?

土谢图这边就说,你必须嫁给我!这是多尔衮生前跟我们家指腹为婚约定的,他死了也不能赖账,不然我就造反。其实这源于多尔衮当年在军中与他家开的一个玩笑,如果认真的有指腹为婚的婚约,他的儿子又怎么可能另娶他人为妻呢?

据家谱记载,土谢图这支蒙古人,虽然同为科尔沁草原的蒙古人,但是并不是孝庄太后的娘家人。他们这一支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以前,是最能征惯战的一支,祖上因为从来不打败仗,而成为成吉思汗亲封的得胜将军,继而通过入赘获得孛尔只斤家族的血缘,冠上了孛尔只斤家族的姓氏,并分得了孛尔只斤家族的财产。在努尔哈赤时期,这个家族的军队因为作战非常勇猛,而获得雅号“鲁夫一耒”,族长也被封为土谢图罕(家里称老罕王或者老辈罕王)。

所以,虽然从当时的封号地位上,土谢图的这一支系已经不及孝庄太后的娘家人显赫,但是从军事力量上,他们家还真是谁也不怕,因而才敢不买孝庄太后和顺治皇帝的账出来叫板。为此,权衡利弊,孝庄太后和顺治皇帝同意替多尔衮履行承诺发嫁格格,以维持这一份满蒙友谊。

就这样,格格的出嫁日期被确定了下来。

但是,阿济格一点也不开心。因为,堂堂的多尔衮独女东莪格格出嫁之后,只能作为侧福晋(一说继福晋),在此之前,格格的这位未婚夫婿已经娶过结发妻子。

并且,阿济格担心,孝庄太后和顺治皇帝在用表面上答应嫁格格作为缓兵之计,实际上会实施在中途劫杀的办法以解后顾之忧。所以,在半夜时,阿济格就让自己的亲信,护卫着格格从侧门逃走了,抄近路出关直奔科尔沁。为了遮人耳目,实际发嫁格格的车驾与嫁妆车,直到第二天下午才从信郡王多尼家的正门出发,一路缓缓向科尔沁赶去。据说,这件事后来被朝廷发现后,多尼还受到了处罚。

家族口传史里,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格格远嫁蒙古之时,清廷没有按照以往的惯例给予新的加封或者册封,只给配备了相当于多罗格格的嫁妆。这让阿济格觉得非常萧索,他为此神伤落泪。

阿济格为什么难过呢?

东莪格格虽然生母身份低微,作为战败国朝鲜李氏王朝献上的和亲宗室女,东莪格格生母的名份仅为侧妃,但是东莪格格毕竟是这个世界上多尔衮唯一的血缘子嗣,至少也是一位和硕格格啊。可是清廷的嫁妆却给的那么寒酸,这与多尔衮多年来对清廷乃至顺治母子的给予真是没法比啊。

在康熙五十年以前,亲王的亲生女儿,无论嫡庶都是和硕格格的身份。康熙五十年以后,亲王侧福晋或者侧妃的女儿,才有了递减两级的制度。并且,清初,即使父兄入罪,格格身份也不改变,因为格格们从出生就负有联姻的使命,国家恨不得多一点,哪里舍得减少?此前的多例废王或者贝勒的女儿,都是从未减过位份,出嫁时另有加封的。

更何况在阿济格心里,多尔衮虽然后来被削夺了成宗义皇帝的谥号和葬仪,但是,多尔衮生前毕竟被皇帝亲封为皇父摄政王,给了顺治帝父亲一样的关怀,因此,阿济格认为,一日为父终身为父,顺治帝应该给予格格亲妹妹一样的出嫁礼仪。

格格出嫁后,谈不上幸福,和夫家更多的是义字相连。加上身份特殊,又有人严密监视,所以谨言慎行、深居简出。几年后,格格生下一子,但是这也造成了格格身体的加速损伤,旧病新病一起纠缠,没过几年格格就去世了。去世时,格格的年纪还不到四十岁。由于身份特殊,是皇帝的女儿又不是皇帝的女儿,所以格格死后独自葬于调兵山附近,属于夫家封地范围内风水比较好的位置。

直到康熙三十九年,清廷因为在与俄罗斯交战时,得到了格格儿孙和多尔衮旧部的帮助,(据家里说,第一是没有帮倒忙,第二是稳定朝鲜),康熙皇帝在不好给多尔衮平反,又觉得加封已去世多年的格格为公主无用的情况下,下旨册封本来没有爵位承袭资格的格格的儿子为科尔沁又右翼汗王,世袭罔替,算作是补偿了格格一点!

封汗之后,格格的后人并没有按着汗王府建制修建王府,而是以仍是驻防兵营为由拒绝了修建王府,朝廷给出的银子悉数用于修缮加固了格格的陵寝,使之不仅成为一个可以让格格安眠的场所,而且还成为驻地的另一个重要军事建筑。

不过,因为有了这个册封,格格的祭祀规格得以提高,虽然仍不好立碑,但是夫家因此分谱,格格作为谱上的女主人得到了应有的祭祀规格,祭祀所用的火锅为五格五屉,低于皇帝的五格九屉,高于亲王。

如今留在夫家封地的格格的后人,多有自称隶属满洲正白旗的,居住在夫家封地的偏西侧,姓氏仍沿用夫家姓氏,所供祖宗板有七神头和九神头之分,但是清史编册中,他们仍是蒙古旗人。与他们同住一处的同宗者,居中的仍以蒙古人自称,不是格格血脉,其所供奉的祖宗板上为七神头;同宗居东的则自称民人,不在旗,祖宗板上为五神头。旗人在民国以前,有份例银子,分工种地读书应差,民国后有分支开始经商;民人没有朝廷供养,分工种地经商传承香火。

三、几个关于东莪格格的家传史与正史记载的冲突:

1、关于科尔沁又右翼汗王的册封与记载。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在格格夫家的大小家谱里都有记录的册封汗王之事,在《清史稿》、《清通鉴》里都找不到对应的记载。为了按照长辈要求写成家史书,我翻遍各路历史档案馆,仍然查不到一丝官方资料。这让我一度以为他们的家史言过其实。但是有民族史专家建议我以家谱为准。

2、家族口传史中格格的出生年比正史记录小。不过,按照清初的规矩,格格12时就是不出嫁也已经许定人家了,通常8岁便开始议亲。所以按照正史记录的年纪,多尔衮不可能允许自己的女儿成为嫁不出去的老姑娘,让格格在周岁12岁时还没有许配人家,相反如果多尔衮在世时,格格只有八九岁,来不及许人家,倒是情理之中。故家族史可能更接近历史事实。

3、格格的夫婿与记载不一致。按照家传史所说,格格的夫婿并非科尔沁土谢图亲王本人,而是他的第二个儿子(嫡次子)。土谢图亲王及其继承人久居通辽,而格格夫家却在沈阳附近,是被从通辽调防到沈阳附近牵制朝鲜的、守护盛京北大门的。据说,他出生后满月时刚好被当时正在攻打朝鲜的多尔衮见到,由于刚打了胜仗,多尔衮当时正非常高兴,因此有了那句对土谢图亲王说的玩笑:“好小子!我若是有女儿一定许给你这儿子”。这也是后来逼娶传说成立的前因。

注:没有辈份问题。辈份上,满人讲究男论女不论,女人只要符合出嫁生育年龄就按需发嫁,这也是很多女人的悲剧。女不论的典型:东果格格的前夫是阿巴亥的叔叔,阿巴亥嫁给了东果格格的父亲努尔啥赤;孝庄兵力姑侄三人同嫁皇太极等。

4、东莪格格生子记录,正史中没有记录,这也算违反常态的。按照规定,即使是最末等格格之子,也应享有朝廷的一定福利。如果没有记载,就表示不曾享受。这样看来,后期如果出于报复心理,在朝廷打俄罗斯时,出面捣乱反而显得理所应当。这样不出来捣乱,就被封赏,也就说得通了。

四、结语

多年来,为了整理家史,使之尽快成书,我跑遍各地和能够查询资料的地方。在和辽宁省文史馆的一些老馆员交流时听说,他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也曾想通过论证这份家谱,续写多尔衮后代的情况及对辽宁省的影响,但是由于他们也查不到清史中的对应资料,只好作罢。但是,当地民间故事依然不断。我还亲耳听过辽宁省文史馆馆员鲁殿成为我讲述科尔沁又右翼汗王家特许使用的五格火锅、公主安眠之所等故事。

作者傅明

满族文化网原创作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