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初中必读】丨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附鉴赏示例)

【初中必读】丨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附鉴赏示例)

时间:2024-01-09 05:00:10

相关推荐

【初中必读】丨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附鉴赏示例)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七彩少年

古 诗 词 常 见表 现 手 法

表现手法也是初中诗词鉴赏经常考察的对象之一,掌握具体手法,构建表现手法的知识体系,考点就自然明了,考试中的表现手法的题型亦可迎刃而解。

今天《七彩语文·中学》编辑部就带大家学习古诗词中常考的表现手法并附上鉴赏示例。

1.直 接 抒 情

诗人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 景 抒 情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杜牧《泊秦淮》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 物 言 志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唐]虞世南《蝉》

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 景 交 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晋]陶渊明《饮酒(其五)》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 静 结 合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清]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6、以 动 衬 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

7、乐 景 写 哀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践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唐]杜甫《春望》

此句以花的灿烂和鸟的娇啼这些美好的春光表现诗人内心的忧国忧民之情。

8、以 景 结 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显得意犹未尽。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结句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此处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9、渲 染

本是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铺叙的写作技法。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唐]王昌龄《秋词》

以描写秋景来渲染深宫寒夜凄清的氛围。前三句都是写景,为接下来人物出场作铺垫,渲染的氛围足以烘托出人物的幽怨悲情。

10、借 古 讽 今

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乱来讽喻当朝。

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唐]刘禹锡《台城》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11、烘托

衬托中的正衬,原始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为一种写作技法,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此中手法常与渲染结合起来使用。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唐]高适《别董大》

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日暮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之景。通过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

12、用 典

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词人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过效劳的忠贞之情。

13、虚 实 结 合

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地白如霜、栖鸦可见,诗人虽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却处处感到“月光皎洁”。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这一诗题。

14、抑 扬

抑扬可分两种: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的是欲扬先抑。

15、对 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宋]梅尧臣《陶者》

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往 期 精 选 推 荐

★江苏省中考诗词鉴赏专题

◆初中文言文必考实词汇编

◆初中文言文十大翻译技巧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汇总

◆七大文言文断句技巧

◆诗词鉴赏答题时的常见雷区

◆古代大诗人写给子女的经典诗作

◆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作文素材积累:八则小故事

◆部编版语文教材名着导读几大变化

◆记叙文阅读理解考点及答题技巧

综合整理:七彩少年

编辑:黄雯 王毅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感谢你每天都“在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