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寻脉大长白】阿什哈达摩崖石刻——船厂往事(内附音频)

【寻脉大长白】阿什哈达摩崖石刻——船厂往事(内附音频)

时间:2021-11-28 06:42:12

相关推荐

【寻脉大长白】阿什哈达摩崖石刻——船厂往事(内附音频)

600多年前,明代骠骑将军、辽东都司都指挥使刘清来吉林造船,并在松花江边朱雀山的山崖上刻下文字,略记其事。因为是在天然石壁上摩刻文字,人们称其为“阿什哈达摩崖石刻”。“阿什哈达”为满语,断岩绝壁之意。这个断崖绝壁面水背山,松花江从东南方穿山过岭,逶迤而来,吉林四大名山之一的“南朱雀”屏立在后,直插云天。从此,“乘流直下蛟龙惊,连樯接舰屯江城”成为松花江上的一大景观,吉林也开始有了另一个看似平常却不普通的名字——“船厂”。

船厂遗踪——明代阿什哈达摩崖石刻遗址是吉林市新八景之一。距离吉林市区十几公里。保护摩崖石刻的阿什亭、摩崖阁呈东西向分布。亭阁依傍山崖而建,摩崖石刻在原位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向亭阁里望去,两块巨石矗然屹立。石身上隐约可见刻记的文字。东面尽头是供游客免费参观的吉林明清船厂历史陈列馆。陈列馆对摩崖石刻的文字释义汇集了几代学人的研究成果。第一摩崖石刻上面刻着三行文字,分别是甲辰 丁卯癸丑骠骑将军辽东都指挥使刘大明永乐十九年第二块摩崖石刻距第一摩崖石刻西侧40米左右,刻于宣德七年(1432) ,明确记载了刘清三次领兵至此和兼任造船总兵官以及修龙王庙、重建龙王庙的具体时间,是刘清三次船厂生活的总记。全文如下:钦委造船总兵官骠骑将军辽东都司都指挥使刘清永乐十八年领军至此洪熙元年领军至此宣德七年领军至此本处设立龙王庙宇永乐十八年创立宣德七年重建宣德七年二月卅日□□。因为年代久远,经过几个世纪的风雨侵蚀,刻石已不再像初刻年代那么清晰可辨,甚至还有几处文字缺失。从十八世纪开始,就有学者对阿什哈达摩崖石刻进行考证。1957年5月,吉林省博物馆派员赴现地踏查:1972年以来,吉林省、吉林市博物馆又多次进行了调查核对。调查工作确认了摩崖文字的大部分内容,但仍有一些文字和几处阙文有待核实,尤其对于碑文的诠释更是大相径庭,莫衷一是。从1980年到1983年,吉林师院的李澍田先生邀集吉林师院及吉林市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和师生,曾经九次前往现场调查,最终使碑刻文字得到准确全面释读。通过调查,李澍田先生对摩崖文字予以补正,总共补正摩崖文字十四个。使碑文得到全面准确的释读。摩崖石刻文字记载的刘清是和州人,生于明太祖洪武初年,年少时就跟从父兄起兵,置身行伍,屡建战功,洪武三十一年,升任富峪卫千户。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刘清在“靖难”战争中立有赫赫战功,升任山西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佥事,后又升任都指挥同知。明成祖永乐四年,刘清在交趾战争中三次立功,升任陕西都指挥使。后来因“私通外境,僭用服饰等事”谪戍辽东。永乐十八年(1420)七月,刘清因为立功被赦,官复原位,任辽东都司都指挥使。刘清在辽东都司都指挥使任上,曾4次领兵到吉林造船。“九缸十八锅,不在前坡在后坡,你要不相信,去问刘二哥。” 多少年来,这首民谣一直在阿什哈达附近的民间传播。据当地人讲,民谣中的刘二哥就是明代钦委造船总兵官,骠骑将军、辽东都司都指挥使刘清。

刘清到吉林造船的主要目的是为明朝经略东北运送兵粮和物资。1368年8月,朱元璋攻克大都,推翻蒙元王朝,建立明朝。明朝继承元朝的东北疆域之后,于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年)设置努尔干都指挥史司,统辖包括今天库页岛、北海道在内的黑龙江流域。永乐九年(14),明成祖封亦失哈为钦差大臣,前往奴尔干巡视。宦官亦失哈来自海西,既会女真语,又会汉语,熟知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亦失哈率官兵千余人,乘巨船25艘,顺黑龙江而下,来到奴尔干都司治所特林。在奴尔干都司巡视期间,亦失哈向女真各族宣讲朝廷对奴尔干地方的招抚政策,并赏赐给他们衣服、布匹、粮食。由于亦失哈一行的努力,第二年八月,奴儿干地方野人女真头目一百七十八人一道来京,向朝廷进献贡品。永乐十年(14),亦失哈第二次以钦差大臣身份巡视奴尔干。在这次巡视中,亦失哈等人在特林的山上修建了一座宏伟瑰丽的寺庙——永宁寺,供奉观音,祈愿奴儿干地区与人民永世昌宁;同时还建碑一座,上刻“敕修永宁寺记”碑文。碑文记载了明朝建置奴尔干都司、兴建永宁寺和亦失哈巡视该地区的经过。宣德七年,亦失哈再次巡视奴尔干,发现永宁寺遭到破坏,于是重修,宣德八年修竣。同时刻立《重建永宁寺记》碑详载其事。永宁寺碑是明朝政府对黑龙江流域及库页岛实行管辖的物证,也是研究明代东北的重要史料。清末曹廷杰重新发现永宁寺碑并将碑文拓下,使其得以流传于世。1904年,沙皇俄国将两块永宁寺碑拆除搬走,转移到海参崴的博物馆中。松花江畔的摩崖石刻成为明朝经略东北疆域的珍贵历史见证。奴尔干地广人稀,物资匮乏。地方军政官吏,手工匠人和驻防官兵的给养,几乎全部仰赖辽东都司和中原内地供给。吉林船厂应运而生。永乐八年,在满目苍凉的女真人居地,即今吉林市东南15公里处的阿石村建造了东北史上第一个国家内河船厂,派遣官兵工匠专司建造巨船,设置驿站,建立水陆交通枢纽,往奴尔干都司治所及其他地区运送官员、士兵、匠人、粮食、衣帛、农具、生活物品等。《重建永宁寺记》记载,“宣德七年,上命太监亦失哈同都指挥康政,率官军二千,巨船五十,再至”奴尔干等地。这是亦失哈最后一次、也是最隆重的一次巡视奴尔干,所用船只和所率官兵都是第一次下奴尔干的两倍。五十艘巨船沿江一字排开,绵延数十公里,浩荡恢宏,与郑和下西洋形成南北呼应。这是有史以来东北丝绸之路最壮观的历史画面。

宣德年间,明宣宗得奏“松花江造船运粮所费良重”,一道谕旨传到工部:“造船不易,使远方无益,徒以此烦扰军民”。开始叫停松花江造船。然而,叫停松花江造船直接影响了亦失哈巡视奴尔干等地,也给奴尔干都司辖内其他地区之间的联系带来了不便,松花江造船事务再次开启,由中官阮尧民、都指使挥刘清负责督造。明英宗正统元年,刘清被判“领官军护船料、粮米往松花江,为女直人所掠”之罪,谪戍甘州。后来又调任辽东都司都指挥使,1442年,刘清在辽东都司都指挥使任上离世。

作为明朝在吉林造船运粮和经略东北的重要物证,阿什哈达摩崖石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1961年,阿什哈达摩崖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修建阁亭对两处石刻予以保护,分别命名为摩崖阁、阿什亭。阿什哈达摩崖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部门在此处建立明清船厂历史陈列馆,使这一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陈列馆配备了专业的讲解队伍,保障每天开放时间的免费讲解服务。陈列馆还是大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北华大学、丰满二小等学校的师生们经常来馆里进行研学活动。同时陈列馆还经常到校园、社区、乡镇展览,让更多的吉林人知道船厂的历史。刘清征战一生,在辽东都司任职二十余年,四次带兵到船厂造船运粮,留下了着名的阿什哈达摩崖石刻,为亦失哈巡视奴尔干和奴尔干都司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人们留下了明代经略东北的重要历史遗迹。阿什哈达摩崖石刻是迄今为止吉林省内发现的唯一明代摩崖石刻,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前来览胜观光。阿什哈达摩崖石刻背靠朱雀山,面临松花江。一山一水,两块刻石。站在石刻旁,远望松江水,梆梆的造船声穿越时空,若隐若现地在耳畔回响……

吉林广播电视台大型文化纪实专栏《寻脉大长白》,致力于吉林文化的寻找挖掘与呈现,深得广大听众的喜爱

播出平台:

吉林新闻综合广播( AM738千赫,长春FM91.6兆赫)

播出时段:周日18:30—19:00,23:00-23:30。

周一至周五12:30-13:00

网络播出平台:

沐耳FM、蜻蜓FM、“吉林之声”微信公众号

文章来源:原创·吉林新闻综合广播

编辑:吴玉军、华祺、审核:怀楠、监制:王林、金可红

戳右下角小花分享给更多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