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展示——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南安蔡氏古民居营造技艺)

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展示——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南安蔡氏古民居营造技艺)

时间:2023-01-02 11:09:53

相关推荐

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展示——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南安蔡氏古民居营造技艺)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营造技艺)”于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位于南安官桥漳里村,是明清时期闽南民居官式大厝的典型代表,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营造技艺属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

建筑特点

蔡氏古民居主人蔡浅,又名蔡资深,南安人,清朝光绪年间着名旅菲华侨,封赠资政大夫。古厝群于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兴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全部完工,前后历经52年,现存建筑有13座汉式古大厝(第宅),2座宗亲祠堂已倒塌,占地面积约100多亩,大小房间400间,坐北朝南。蔡资深是华侨富商,其古民居群建筑装饰技艺吸收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的装饰艺术特点,所用装饰材料,如珍贵的楠木以及当年少有的水泥花砖,都从国外进口,雕塑中还有诸如大力士扛东西之类的故事,属于外来文化。大厝石墙体以及在大门周围重要部位采用辉绿石装饰的建筑手法,与现存的北宋伊斯兰教寺院清净寺的高大规整石砌墙体以及辉绿石砌筑的穹窟形拱顶大门一脉相承,外部墙体注重用红砖拼凑出各种华丽的装饰图案,则与现在西亚阿拉伯建筑的装饰风格十分类似,堪称“世界建筑重要遗迹”。

建筑布局

南安蔡氏古民居群的大厝排列五行,每行有4座,也有2座,每座民居大多为二进或三进五开间,各有护厝,或东西两边双护,或单侧一护。主体建筑为硬山及卷棚屋顶,上铺红瓦及筒瓦,燕尾形屋脊,穿斗式木构架,座座大厝既有独立门户,又有花岗岩石条铺筑成石路石埕相连着成群建筑,既作行路,又作晒谷场,以及休息时闲坐、纳凉等活动之地。厝间有2米宽的防火通道,俗称火巷,小路两边都有明沟作排雨水用。整个建筑群规整通透,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门前墙砖石浮雕,立体感强,窗棂雕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布局精妙,是明清时期官式大厝的典型代表。

蔡氏古民居窗棂装饰、墙砖石浮

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墙体的构造为实砌砖墙或墙石混砌,红砖白石形成红白相间的墙面视觉效果,并有砖与石两种不同材料混砌的“出砖入石”,造成一种装饰美感在于石的表面与砖的表面产生质地的对比。室内地面铺砌耐湿耐磨的红方砖,厅口、天井、厢房、墙础、台阶、门庭等铺砌平整条石,四周墙面贴砌红砖。二进三开间大厝,是由“下落”(或“前落”)、天井及两厢、“上落”三部分组成。大门左右各有一间下房,合称“下落”。“下落”之后为天井,天井两旁各有一间厢房(或称“崎头”)。过天井为主屋正厝,中间是厅堂及后轩,其左右各有大房、后房,以东大房为尊,合称“前落”。厅堂是奉祀祖先、神明和接待客人的地方,面向天井,宽敞明亮。卧室房门悬挂布帘或竹帘,房顶天窗甚小,房内幽暗,体现“光厅暗房”。大厝前加门庭,东西两侧及后轩外面,或加护厝,作卧室或杂物储藏间。为了避免外人窥视院内活动,大门要逢大事才启开,入门处正中又置有木板壁或屏风,平时由两侧边门进出,整座建筑群布局严谨。

蔡氏古民居墙体构造

蔡资深曾被清廷封赠二品资政大夫,其长子曾任七品县令,按当时体制,他们所居住两座大厝正脊两端,还饰有“龙吻”雕塑,既是身份象征,又有避火镇灾之意。其民居建筑沿袭、保留了传统闽南民居建筑技艺,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久远。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气势宏伟,布局严整,设计独特,精工巧饰,为闽南所仅见,其布局体现了闽南建筑文化“风水”玄理,具有按中轴线对称排列和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并讲究红砖白石、前埕后厝、光厅暗房、主次尚礼、精雕细刻、完美装饰等风格特点,充分体现闽南传统民居建筑浓厚的文化内涵,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研究参考价值。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被誉为“闽南古厝大观”。

蔡氏古民居屋顶

部分图片、文字来自网络

看我们往期文章请戳下面链接哦~

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展示

习俗

你“在看”我吗?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