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建文帝削藩及“靖难之役”

建文帝削藩及“靖难之役”

时间:2023-01-31 18:38:21

相关推荐

建文帝削藩及“靖难之役”

建文帝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由于作为太子的爹朱标英年早逝,早早就被爷爷朱元璋立为皇太孙,作为大明帝国未来继承人来培养,明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继皇帝位,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称“建文新政”。从这看来,还是颇具明君风范的,但都因为一场名为削藩的政治运动,引出一场“靖难之役”,皇位被叔叔朱棣夺了不说,自己还下落成谜,留给后人无尽的猜测和传说。那建文帝为什么议定要削藩呢?又为什么会失败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明朝建国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就在全国各地封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孙子为王,这些特殊的人被称为藩王,他们有自己的王府和军队,每个王都有三个护卫,每个护卫的人数从三千人到一万九千人不等,所以通常每个王爷都有一支九千人到五万七千人的部队,但也有例外,因为有北方九个王爷肩负着守护边界的重任,从东北到西北分别是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和肃王,因此这九个王爷所拥有的军队人数可远远不止五万七千人,其中燕王和晋王势力最大,他们各自拥有十余万军队,兵强马壮,宁王还掌握着一支当时战斗力最强的部队——朵颜三卫。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面对这些兵强马壮的王爷叔叔们,让朱允炆感到非常不安,为了巩固皇权,他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但在削藩顺序上出现了分歧,齐泰认为应先削实力最强的燕王,但黄子澄反对,他认为燕王有功无过,为了争取舆论支持,应该先找有问题的亲王下手,建文帝支持了黄子澄,先后对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亲王下手,或被废为庶人,或被杀。

平心而论,燕王朱棣一开始也未必想起兵造反,他的部队虽然常年守护边境,能征善战,但兵力实在有限,要对抗朝廷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大军,胜算实在不高,但面对自己的侄子皇帝的步步紧逼,他也明白,再不反抗,自己的下场也将会和之前被废掉的几位王爷一样,要么被杀掉,要么被废黜。再加上他还有一样朱允炆没法比的优势,那就是他拥有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将领和谋士,武有朱能、张玉等,文有当时号称天下第一谋士的姚广孝,反观朱允炆这边,由于能征善战的开国将领几乎被他爷爷屠杀殆尽,即便活下来的也都老了,新生一代将领又不堪担大任,虽说胜算不高,但也不是没有。

因此,朱棣加紧了起兵造反的步伐,为了争取时间,他先是装病,使建文帝放三个儿子回北平,后又装疯,以此来迷惑朝廷,暗地里却加紧筹集粮草、铸造兵器,为起兵做好准备。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在军师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靖内难"的名义起兵,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但是建文帝始终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反观朱棣则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后消灭了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 。建文帝仓促出逃,不知下落,也有说法说是建文帝在宫中被大火烧死了。关于建文帝的具体下落也没个具体的定论,至今成谜。

至此,经过四年的战争,最终以叔叔打败侄子告终,朱棣登上皇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故也称为永乐皇帝。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