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记忆】在黄浦江边“乘风凉”!回眸滨江改造的那些事

【记忆】在黄浦江边“乘风凉”!回眸滨江改造的那些事

时间:2019-09-10 07:43:44

相关推荐

【记忆】在黄浦江边“乘风凉”!回眸滨江改造的那些事

【记忆】在黄浦江边“乘风凉”!回眸滨江改造的那些事

滨江亲水岸线的开放,为上海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新的休闲去处,也让“乘风凉”再次成为上海夏夜生活的流行风尚。在这里,人们也可以体味到历史脉络里的上海,今天就和小布一起通过徐汇滨江和浦东民生路码头两个案例,回顾一下黄浦江的过去,了解滨江如何从老工业区变成独具魅力的城市生活空间~

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曾孕育上海近代工业文明。经过百年发展,黄浦江两岸码头密布、工厂林立,这也确立了它在近代上海乃至中国工业发展历程中无可替代的地位。到20世纪80年代,黄浦江流经市区段除外滩以外几乎没有公共岸线。

20世纪60年代,上海黄浦区外滩及虹口、杨浦远眺。

| 图片来源:《上海年鉴》图片资料库

原图藏于荷兰影像博物馆(Nederlands Foto Museum)

1981年拍摄的黄浦江上的时空对话

为举办上海世博会,,上海划出黄浦江两岸(南浦大桥—卢浦大桥)的城市老工业区重新规划布局,作为世博会选址区域,进行世博场馆建设。

1993年航拍的原浦东地区白莲泾及周边区域

| 图片摄影:陆杰

由原南市发电厂改建而成的上海世博会未来城市馆,世博会结束后成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 图片摄影:郭长耀

徐汇滨江案例

徐汇滨江地区曾是近代上海重要的交通运输、物流仓储和生产基地,聚集铁路南浦站、北票煤码头、上海飞机制造厂、龙华机场、上海水泥厂、白猫集团、上粮六库等大工业厂区,是一条封闭的传统工业岸线。

20世纪30年代中期,龙华机场影像

20世纪40年代,徐汇滨江地区航拍

| 图片来源:

1979年航拍地图中徐汇滨江岸线及相关重要节点位置

| 图片来源:天地图.上海

,正式进行滨江地区功能结构的升级与开发。

20世纪50年代拍摄的北票码头

20世纪80年代拍摄的北票码头

| 图片来源:《徐汇区志》

2000年航拍的北票码头及周边滨江区域

2002年拍摄的北票码头,背景为即将合龙的卢浦大桥

| 图片摄影:陆杰

,作为上海世博会的核心配套区域,徐汇滨江改造亲水岸线3.6公里,建成30万平方米公共开放空间以及“七路二隧”等骨干路网20公里,推动滨江岸线从生产性功能向生活性功能转型。

,徐汇区以“上海西岸”命名徐汇滨江地区。,启动“西岸计划”,推动中国文化和海派文化从“上海西岸”走向世界,成为上海的文化大码头、大平台、新地标,并加快实施西岸文化走廊“美术馆大道”战略。

改造后的徐汇滨江集工业遗产、文化、休闲及雅居为一体

| 图片摄影:杨焕敏

20世纪40年代拍摄的龙华机场机库

| 图片来源:

5月18日,由原上海龙华机场大机库改建的余德耀美术馆正式对外开放

| 图片摄影:王溶江

8月,启动实施8.4公里贯通工程(徐汇段)岸线建设,徐汇滨江地区开发建设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原有工业设施的保留,与公共空间相得益彰 ,城市更新,记忆得以留存,文脉得以传承

| 图片摄影:王溶江

在徐汇滨江举办的“上海西岸音乐节”场景

| 图片来源:徐汇区地方志办公室

位于徐汇滨江的龙美术馆(西岸馆)保留了部分原北票码头建筑,与现有场馆融为一体

| 图片来源:西岸集团官方网站

龙美术馆(西岸馆)内景

|图片摄影:王溶江

到底,西岸文化走廊、西岸传媒港、上海国际航空服务中心等标杆性项目已现雏形。徐汇滨江地区基本实现向形态开发、功能开发和产业发展并重阶段的转型。

徐汇滨江——“水、绿、城、人、文”融合发展

图片摄影:杨焕敏

民生路码头案例

民生路码头,坐落于浦东新区黄浦江畔民生路,是上海港装卸粮食、食糖的专用码头,其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初期。曾经叫“太古码头”。

1929年上海分区地图中标注的太古码头

20世纪二十、三十年代拍摄的太古码头

图片来源:University of Bristol HISTORICALPHOTOGRAPHSOF CHINA

该码头的1、2泊位建于1908年,3、4泊位建于1924年,当时称为远东最先进的码头。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寇改名为“八洲码头”。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原名。1986年1月改制为上海港民生装卸公司。其粮食装卸区基本上就是原先蓝烟囱码头范围。该区域在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二次进行大规模的改建。1995年货物吞吐量约325万吨。

说到那两次大规模改建,也就是现今浦江岸边那两座大型筒仓的来历。它们的标准名称是“上港二区散粮筒仓”,是中国第一个大型散粮系列化工程。1974年5月开工,1975年10月竣工。

1978年的民生路码头装卸场景

该工程由高33.5米、直径11米的18座钢筋混凝土圆形筒仓和49.5米高的1座长方形工作楼及皮带栈桥、灌包房等组成。整个建筑外形圆中有方,方中有圆,别具一格。万吨轮船上的散装粮食通过吸粮机、传送带以及电子秤等机械设备,自动卸运存储于圆筒仓内。

1993年前后,在原有基础上,又在其东侧兴建容积为8万吨的筒仓一座,两座巨无霸雄踞浦江南岸,蔚为壮观。

1993年前后航拍的黄浦江杨浦大桥段。民生路码头两座硕大的筒仓十分醒目

| 图片摄影:陆杰

伴随着上海世博会的举行,民生路码头原址打造成为一个滨江景观区的蓝图也在渐露真容。现在,民生码头8万吨筒仓及周边开放空间改造项目已是黄浦滨江重要的工业遗产城市更新项目,昔日巨型粮食筒仓重新焕发艺术活力 。巨型筒仓内部被改造为艺术展示空间,以艺术展览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是8万吨筒仓寻得的合适功能,它能最大程度地贴合现有筒仓建筑相对封闭的空间状态。筒仓本身几乎不做任何改动,极大程度上保留了筒仓的原本风貌,却赋予了新的功能和内涵。

昔日巨型粮食筒仓重新焕发艺术活力 。图为改造后增建的“观景天梯”

| 图片摄影:傅国林

巨型筒仓内部被改造为艺术展示空间

| 图片摄影:傅国林

资料:市地方志办公室@方志上海

编辑:周宝平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