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南阳发布】乞巧专题 | 七天八夜 西和乞巧全攻略

【南阳发布】乞巧专题 | 七天八夜 西和乞巧全攻略

时间:2020-07-31 10:21:01

相关推荐

【南阳发布】乞巧专题 | 七天八夜 西和乞巧全攻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被《诗经·秦风·蒹葭》吟唱千年的陇南女儿们,如今还在延续着最清纯、浪漫的“神秘”仪式。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是一首描写乞巧的着名古诗,而这一古老的节日在陇南年年上演。

《诗经》的秦风,是秦地的歌声。

秦风在哪里?在秦地。

秦地在哪里?就在这片西汉水润泽的大地上。

西和境内湖光山色,峡谷丛岭,为其构成了灵妙地利;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观世音菩萨驻世妙庄国,妙善公主修成正果等故事,更为这片土地抹上了神秘色彩。

生活在这里的女人们,以心灵手巧的“巧娘娘”为崇拜偶像,怀着对美好生活的企盼,经过不断的口耳相传和丰富锤炼,创造出了属于自己唱不完的“乞巧歌”和世代相传的乞巧节。

乞巧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西和县,礼县一带是乞巧文化的主要发端地之一。乞巧起源于先秦,形成于汉代,是一种集信仰、音乐、歌舞等为一体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

每年农历六月最后一天晚上到七月初七,西和县未出嫁的姑娘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歌舞活动,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聪慧、灵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

乞巧文化,孕育于陇南悠久厚重的人文历史。陇南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处,素有“秦陇锁钥、巴蜀咽喉、陇上江南”之称,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便有人类繁衍生息。这里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秦帝国的发祥地,也是孕育和发展秦文化的摇篮。

乞巧文化,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女儿梦想。一年一度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因其持续时间之长、参与女性之多,在全国绝无仅有,被誉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因其历史传承的广泛性、独特性和珍贵性,被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和县被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长达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被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阶段和十二项祭祀仪式。

【坐巧】乞巧活动的组织者们早在一月前就从集市上买来巧娘娘的头像,并用柴纸扎糊成完整的巧娘娘的像供奉在愿意接受巧娘娘的家里,这户人家就叫做坐巧点。从七月初一开始,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都要在他们家里进行。

【迎巧】迎巧是乞巧活动的第一个仪式。六月三十日午后,礼县、西和一带的姑娘们就要以村为单位,排成长长的队伍前往西汉水边迎接巧娘娘。她们认为,巧娘娘是在西汉水边下凡的。而唯独文家村从村旁的一座小庙内迎巧,他们则认为巧娘娘在庙里下凡的,迎巧后,巧娘娘就有了神灵。

【祭巧】祭巧分为集体祭巧和个人祭巧两种,几乎是贯穿于乞巧活动的全过程的。姑娘们每天早、中、晚、都要跪拜在巧娘娘像前,燃香、烧纸,献上香花水果以示对巧娘娘的虔诚。

【拜巧】乞巧过程中,相邻的乞巧点之间要开展你来我往的相互拜巧活动,当地人又称为行情。以前,闺女大多不让出门,而拜巧活动却给姑娘们提供了一个绝好的与外界接触的机会。

【娱巧】娱巧又叫唱巧,是乞巧活动最基本的形式,因为整个活动始终都是在歌舞当中进行的。但在专门的唱巧仪式中,姑娘们会尽情载歌载舞、展示才艺,抒发自己的感情。

【卜巧】姑娘自己碗底的投影图案被大家确认为心灵、手巧、吉利、祥瑞时,心中十分高兴,一定要将碗中的水猛喝一口,其意是使虔诚乞巧得来的这一切真正为自己所有,长期在身上显灵,照瓣乞巧活动在期待、兴奋、欢乐的气氛中进行着,历时两三个小时方告结束。

【送巧】在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姑娘们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将巧娘娘像送到西汉水畔。在西汉水边,姑娘们将自己的纱巾解下来和红头绳一起绾成了一条长线为她们心目中的巧娘娘搭成天桥,让她去与牛郎七夕相会。巧娘娘被点燃,姑娘们个个流露出悲伤的神色。听年龄大一些的妇女说,每到这时都会放声啼哭,悲痛之声,撕心裂肺,年年如此,乞巧活动总是在悲壮中结束。

送巧仪式后,七天八夜、无拘无束、歌声不断、自由、狂欢活动全部结束,姑娘们将各奔东西,一年内再难相聚。

年内再难相聚。

(图文来源:陇南西和发布)

监制:王玉全

审核:陈宝刚

编辑:冉小东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