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庐山东林杂诗/释慧远

庐山东林杂诗/释慧远

时间:2019-03-17 15:01:49

相关推荐

庐山东林杂诗/释慧远

庐山东林杂诗

此诗一题作“游庐山”。东林即东林寺,晋江州刺史桓伊为慧远所建,时有释慧永,先居西林,此在其东,故名。故址在今江西庐山。公元386年(晋太元十一年)建成,慧远住持东林后,弘法传道,直至公元4(义熙十年)逝世。诗当作于其间。

创作年代

东晋

文学体裁

五言诗

作品名称

庐山东林杂诗

作者

释慧远

作品信息

【名称】《庐山东林杂诗》

【名称】《游庐山》

【年代】东晋

【作者】释慧远

【体裁】五言诗

作品原文

庐山东林杂诗

崇岩吐清气, 幽岫栖神迹。

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

有客独冥游, 径然忘所适。

挥手抚 云门,灵关安足辟。

流心叩 玄扃,感至理弗隔。

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 三益。

作品鉴赏

此诗一题作“游庐山”。东林即东林寺,晋江 州刺史桓伊为 慧远所建,时有释慧永,先居西林,此在其东,故名。故址在今江西 庐山。 公元386年(晋太元十一年)建成,慧远住持东林后, 弘法传道,直至公元4( 义熙十年)逝世。诗当作于其间。

开首四句写东林胜景:奇峰突起,山岚云蒸,恍然仙境。首句“崇岩”,当指香炉峰。慧远《庐山记》云:“东南有香炉山,孤峰秀起,游 气笼其上,则棼氲若烟。”唐 李白《望庐山瀑布》诗“日照香炉生紫烟”云云与慧远首句,实同咏一景。“吐清气”与“生紫烟”俱指山岚袅袅上升之貌,传写出庐山特有胜景,名僧诗仙,虽异代而有同工之妙。次句“幽岫栖神迹”,绾合庐山掌故。据慧远自道:“有 匡裕先生者,出自殷周之际,……受道于仙人,共游此山,遂托室崖岫,即岩成馆,故时人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因以名山焉”。(《庐山记略》)可见山中的 紫气祥云在这位高僧看来并非偶然,而是此地 神踪 仙迹的显现。由此山间的气象亦不同凡境,“希声”二句极写山中之静,但这种寂静,并不是无声的沉默,而是动之极、响之极。虽听之无声但此中却有群籁奏鸣,此是天地宇宙间最大最广泛的声响。正如 《老子》说:“ 大音希声”,“听之不闻名曰希。”在无声之中有万窍号呼,于寂静之中有生命的律动, 谙通佛理的慧远懂得动静相生的辩证法,于是他在描写了大音希声的山中寂静后,又平添了几声山流(溜)的 涓滴,令读者想起六朝诗人 王籍“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若耶溪》)中的意趣。

但是,云游此地的慧远,虽寄兴与神仙之庐,其目的并不是寓情山水,留连光景,而是“ 怀仁山林, 隐居求志”。(谢灵运《远法师诔》)弘扬佛法大道。所以,作者的意趣所向,并不是山川风光本身,而是通过身游佳境,抒发从中感悟到的玄理妙道。因此“有客”以下十句,全是即景述怀,借机谈玄。诗中之客,当是作者自谓。这位高僧独行山林,神思冥冥,探幽索隐,在思味人生宇宙妙谛玄机。当时名士支遁《咏怀诗》云:“道会贵冥想,罔象摄玄珠。”名僧与高士都讲究内心的 参省,通过神游无极而 探骊得珠。这就是慧远“冥游”的目的。因为作者所重在神游而不是身游,所以他是径然独往,不问所至。外界的山林风光,不过是触发玄机,感悟妙理的媒介。身行山间的慧远,目睹脱落尘俗的胜景,感到新的解脱与超悟。“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云门即闸门,晋左思《蜀都赋》:“指渠口以为云门,洒 滮池而为陆泽。”唐 张铣注:“言水自渠而灌田,故指渠口为云门,犹云来则雨至也。”由渠水周流,泽被四方,作者似乎想起了“ 智者乐水”(《论语·雍也》)的古训, 《韩诗外传》卷三云:“夫水者, 缘理而行,不遗小闲,似有智者。”高僧由水悟道,其心智 融畅,自谓灵府(心)本无关隘,当不必来 疏辟求通。此时高僧 慧心周流,智浪腾踊,妙触玄机,心扃既开,目击道存,一切玄机妙理俱历历在前,“流心”两句正写出这种心情。

“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两句通过设问,将作者的冥游,导向一个思辩的焦点:怎样才能不展冲天之羽,却奋飞于九霄云天呢?作者企求超乎物外,心游无极,他的愿望在东林冥游中得到了欣慰的满足:“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这二句是对他的自问作答,也是全篇的结语。佛教之“妙”,含无上精微意。 《法华玄义》曰:“妙者,褒美不可思议之法也。”此上句谓如自心能臻无上之妙境,则不管所趣(同趋)至何,无论是身在尘世还是 羽化登仙俱同归一极,无复等差。慧远从身游而至心游,归结为这样一个精微无上的妙谛玄义。并当下说法,告谕 善男信女,这样 身历其境的豁然超悟,其效果差胜于儒家修身的“三益”之法。《论语·季氏》云:“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和 正道直行的人为友),友谅,友多闻,益也。”

这首诗出自一代高僧之手,其脱落尘滓的逸怀高风 自不待言。即是写景状物亦见其 方外之人的本色,开首四句写山景清静脱俗,幽韵泠然。唐刘禹锡曾云:“释子诗,因定得境,故清;由悟 遣言,故慧”。(转引自《清诗话续编·诗筏》)后十句作者虽旨在申发游山的 理趣,但因作者修养深厚,覃思精微,如其中“智者乐水”之意,感至理现之旨,妙同趣均之说,俱有益人心智之效。此同当时清流侈言名理的玄言诗不可 等量齐观。

庐山在东晋初叶即为栖逸之地。 玄学家有 翟汤,名僧有 竺昙无兰。然只有慧远住持东林后,庐山之名才播扬天下。慧远于此大弘弥勒净土之法,结社 莲宗,庐山东林遂成为 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这首诗作为一代高僧的名迹,不仅在当时得到当时不少人的尊奉唱和(如 刘程之、 王乔之、张野俱有《奉和慧远游庐山诗》),即使在现在也将为名山古刹添色不少。

作者简介

释慧远

(334-416)晋代高僧,被尊为净土宗初祖。雁门楼烦(今山西 代县)人,俗家姓贾。从小好书,博综,六经,尤善老庄。年二十一,拟赴江东从范宣子受学,因中原战乱,未能如愿。其时释道安在太行山脉的恒山立寺弘法, 慧远听说,乃与其弟慧持前往依止。他听道安讲《般若经》,即豁然而悟,披剃出家,深得道安器重。慧远年二十四,开始弘法。其后时局动乱,颠沛流离。后进庐山住在龙泉精舍,得刺史桓伊之助,修东林寺。住东林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慧远严持戒律,学识渊博,对佛教事业贡献巨大。他主持的庐山东林,成为当时南方佛教的中心。

附:《奉和慧远游庐山诗》

张野·魏晋

规岭混太象,望崖莫由检。

器远蕴其天,超步不阶渐。

去+曷来越重垠,一举拔尘染。

辽朗中大盼,回豁遐瞻慷。

乘此撼莹心,可以忘遗玷。

旷风被幽宅,妖涂故死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