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高一年级(语文)暑假作业(中)答案(0729)

高一年级(语文)暑假作业(中)答案(0729)

时间:2019-02-01 06:32:40

相关推荐

高一年级(语文)暑假作业(中)答案(0729)

高一语文暑假作业参考答案(中)

第十天

32. C

33. A

34. C

35. C

36. (1)我没能及早重用您,如今事情危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晋国,哪里有满足的啊?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便)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的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3)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解析】

3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中“军”如解释为“军队”,在语法上是错误的,句中的“军”应是名词用作动词,驻军;B项,“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中“行李”是古今异义,古义是指出使的人;D项,“秦伯说,与郑人盟”中“盟”如解释为“盟誓”,则与语境不合,句中的“盟”应解释为“结盟”。故选C项。

33.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A项,“无能为也己”中“为”是动词,做;“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为”是动词,给予。B项,两个“既”都是副词,已经。C项,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来,用来。D项,两个“且”都是连词,况且,表递进。故选A项。

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烛之武说退秦师理由的一组”,考生要先找到设题的区域,即烛之武说秦师的内容,在文章的第三段,圈出烛之武对秦伯所说的话,然后分析所给的几个小句子,可以采取排除的方法进行辨析。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是陈述事实,⑥“秦伯说,与郑人盟”是结果,这两句都不是烛之武劝退秦师的理由,排除这两句,故选C项。

3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错误,从文中来看,“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故选C项。

3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子”,对人的敬称,你;“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是……也”表判断,“是”,这。第二句中,“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应为“有何厌”,“厌”,满足;“既”,已经;“东”,方位名词做状语,在东面;“封”,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肆”,扩张;“西封”的“封”是名词,边界;“若”,如果;“阙”使动用法,使……减少;“焉”,怎么,从哪里;“将焉取之”的“之”是代词,代土地。第三句,“因”,依靠,凭借;“人之力”的“之”是结构助词,的;“敝之”,“敝”,损害,“之”代词;“失其所与”,“其”,代词,“与”,亲附,结交,“所与”,所字结构,所结交的人;“知”同“智”,明智;“以”,用,介词;“易”,取代,代替;“吾其还也”中“其”是语气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

参考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晋文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答应了他。

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王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扬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这是不仁义;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利用混乱去改变已有的协调,这并不是威风。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第十一天

37.D

38.A

39.D

40.A

41.(1)即使长江以东的父老兄弟怜惜我让我做王,我还有什么面目去见他们呢?

(2)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重金征求我的头颅,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

【解析】

3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D项,“购”,结合后面“千金”分析可知,是重金征求的意思。该句式“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的意思。故选D。

3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项,两个“而”都是连词,分别表转折和顺承。B项,介词,用。C项,疑问代词,怎么样、怎么办。D项,连词,就、于是。故选A。

39.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此题是后人对项羽的评价,对其表示同情肯定的,然后分析列出的各项。①讲的是项羽在鸿门宴上,为了自己的名声放走了刘邦,最后搞得自己自刎乌江。就是说他没抓住有利时机,丢掉了本该属于自己的王位。应是对项羽的批判非对其同情;②中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表达了对项羽的同情;③句中指将士虽在,谁还愿意和你接着干啊,并非指对项羽的同情;④句中李清照认为项羽是有傲气,宁死不屈、铮铮铁骨的一条汉子,死得其所,对其表示敬意。应为对项羽的同情。故选D。

4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A项,“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分析错误,“四面楚歌”是汉军在唱楚地的歌。故选A。

点睛:在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或者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或者某种现象的本质,或者某种观点等。

4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纵”译为即使;“怜”译为怜惜;“而”,连词,表因果;“王”译为使……称王;“之”,代词,他们;“我何面目见之?”(反问句)。(2)“闻”译为听说;“购”译为重金征求;“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状语后置句);“若”译为你。

【点睛】

参考译文:

项王的部队在垓下修筑了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深夜,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王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王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zhuī,追),项王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

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于是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光项籍一个人就杀掉汉军几百人。项王身上也有十几处负伤。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相识吗?”马童这时才跟项王打了个对脸儿,于是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说完,自刎而死。

第十二天

42.C

43.“一程”写出了路途的艰难遥远,“一更”写出了风雪交加,环境的恶劣。作者巧用数量叠词,含蓄地表达了孤寂凄凉的思乡之情和对从军生活的厌恶。

【解析】

4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上阕,无论是山水还是灯火,都重在写所闻,写听觉;下阕,无论是风还是雪,都重在写所见,写视觉”错误,从词中来看,上阕“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中“山水”“灯火”是写所见,写视觉;下阕“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风雪”“聒碎”“无此声”等提示考生,这是写所闻,写听觉。故选C。

4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首词中的‘一程’‘一更’用得很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然后理解“一程”“一更”的意思,这是两个数量词,要明确这两个数量词修饰的对象,要体现对象的什么特点,其中蕴含了什么情感。“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程”意思是“道路、路程”,“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描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一更”二字反复出现,突出了塞外席地狂风、铺天暴雪,杂错交替扑打着帐篷的情况,描写荒寒的塞外,暴风雪彻夜不停,紧承上片,交代了“夜深千帐灯”,深夜不寐的原因。“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厌倦的心态,对从军生活的厌恶,结合最后一句“故园无此声”可知,这里还含蓄地表达了孤寂凄凉的思乡之情。

第十三天

44.A

45.①感时伤怀之情。“行役身将老”一句表现出诗人对时光流逝,自己尚一事无成的伤感之情。②漂泊异乡的悲苦之情。诗人身处异乡,面对天寒地冻、雪花纷飞的寒冷天气,夕阳西下城门紧闭的寥落景象,以及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不免生出凄凉之感。③对百姓流离之苦的同情。尾联中的“雁户”指像大雁一样不断迁徙的百姓,他们为生计所迫,不得不东奔西走,“嗟”字表现了对百姓命运的叹息和同情。

4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诗人在楼烦已度过三年,身经百战”说法错误。“百战楼烦地”是说这里是历代兵家相争之地,战争不断。“三春”指暮春(季春),不是选项说的三年。故选A。

4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赏析诗歌情感,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通读全诗,诗歌前两联“百战楼烦地,三春尚朔风。雪飞寒食后,城闭夕阳中”是写眼前诗人眼前之景,先点出崞县特殊的位置——昔日的楼烦国,是历代兵家相争之地。然后直接指出这反常之处——暮春三月了还北风呼啸,寒冷异常。寒食节过后还大雪纷飞。因为时局动荡不安,太阳刚刚偏西,天还没有黑,城门就早早关闭。表现出诗人身处异乡,面对天寒地冻、雪花纷飞的寒冷天气,夕阳西下城门紧闭的寥落景象,以及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产生出一种凄凉满怀之感感。然后颈联“行役身将老,艰难岁不同”写自己不知不觉将要老去(结合注释“当时诗人三十七岁”),却还在流离颠沛之中,却一事无成。一直处于艰难之中,只是岁月有所不同罢了,表现出诗人对时光流逝,自己尚一事无成的伤感之情。尾联“流移嗟雁户,生计各西东”,“雁户”指像大雁一样不断迁徙的百姓。这一联是说百姓为生活所迫,不得不东奔西走,像大雁不断迁徙一样,表现了对百姓为生计所迫东奔西走,流离失所命运的叹息和同情。具体所答时,根据以上分析,先点出具体情感,然后再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一定不能只答情感而丢了具体分析。

第十四天

46.C

47.①异乡漂泊之愁;②年老体衰、穷困潦倒之愁;③时局动荡、前途不明之愁;④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慨。

【解析】

46.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逐个排除选项,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综合分析此题各选项可知,C项,“乐景乐情”理解错误,诗中是乐景衬哀情”。故选C。

47.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要理解好诗歌的内容,一定要结合好标题、注释、景物和表达情感的关键词。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的题目,要求概括诗人“愁”的原因。注意根据诗句中的重点词语作答,此题可根据诗句中的“老年花似雾中看”“直北是长安”“云白山青万余里”概括年老体衰,漂泊流浪,穷困潦倒,时局动荡,报国无门,思念朝廷等原因。

【点睛】

诗歌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去世前半年多,即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春停留潭州(今湖南长沙)的时候所写,表现他暮年落泊江湖而依然深切关怀唐王朝安危的思想感情。

小寒食是指寒食的次日,清明的前一天。从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所以首句说“佳辰强饮食犹寒”,逢到节日佳辰,诗人虽在老病之中还是打起精神来饮酒。“强饮”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这个起句为诗中写景抒情,安排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端。第二句刻画舟中诗人的孤寂形象。“鹖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点出作者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穷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忧心时势,思念朝廷,这是无能为力的杜甫最为伤情之处。首联中“强饮”与“鹖冠”正概括了作者此时的身世遭遇,也包蕴着一生的无穷辛酸。

第二联紧接首联,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舟中的所见所感,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左成文评此二句: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年迈多病舟居观景的实际,给读者的感觉十分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渗出一层空灵漫渺,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也正如同隔雾看花,真相难明。笔触细腻含蓄,表现了诗人忧思之深以及观察力与表现力的精湛。

第三联两句写舟中江上的景物。第一句“娟娟戏蝶”是舟中近景,所以说“过闲幔”。第二句“片片轻鸥”是舟外远景,所以说“下急湍”。这里表面上似乎与上下各联均无联系,其实不是这样。这两句承上,写由舟中外望空中水面之景。“闲幔”的“闲”字回应首联第二句的“萧条”,布幔闲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翩跹,穿空而过。“急湍”指江水中的急流,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正是这样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才易于对比,引发出困居舟中的作者“直北”望长安的忧思,向尾联做了十分自然的过渡。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引朱翰的话评价:“蝶鸥自在,而云山空望,所以对景生愁。”也是指出了第三联与尾联在景与情上的联系。

尾联两句总收全诗。云说“白”,山说“青”,正是寒食佳节春来江上的自然景色,“万余里”将作者的思绪随着层叠不断的青山白云引开去,为结句作一铺垫。“愁看”句收括全诗的思想感情,将深长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长安”上。浦起龙说:“‘云白山青’应‘佳辰’,‘愁看直北’应‘隐几’”,这只是从字面上去分析首尾的暗相照应。其实这一句将舟中舟外,近处远处的观感,以至漂泊时期诗人对时局多难的忧伤感怀全部凝缩在内,而以一个“愁”字总结,既凝重地结束了全诗,又有无限的深情俱在言外。所以《杜诗镜铨》说“结有远神”。

这首七律在自然流转中显出深沉凝炼,很能表现杜甫晚年诗风苍茫而沉郁的特色。

第十五天

48.(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3)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天涯沦落人。

【详解】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作客”“摧”“钩连”“天涯”“沦落”等。

49.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答好此类题,平时要重视理解积累,注意分析理解语境和表达的侧重点,且注意根据音义确定字形,不丢字加字。注意以下关键字的写法,如“苟”“侯”“作”“登”“羞”“谀”等。

【点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不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又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了却因为书写错误而得不到该得的分数。

50.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喧豗、砯崖、壑、犹、惩、塞、燕脂。

【点睛】

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第十六天

51.不拘于时作《师说》以贻之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比如“贻、涡、矗、禄、晏”等字。

5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答好此类题,平时要重视理解积累,注意分析理解语境和侧重点,且注意根据音义确定字形,不丢字加字。注意以下关键字的写法:“萧”“滚”“锲”“镂”“犹”“鹤”“猱”“度”“援”“受”等。

【点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不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又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了却因为书写错误而得不到该得的分数。

5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使六国各爱其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辙”“靡”“摧”“钩”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第十七天

5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惨、浸、尝、臾。

5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本题中,考生要注意如下字词:贤、省、须臾、戈等。

56.大阉亦逡巡畏义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今君与廉颇同列其势不俱生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载舟覆舟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逡巡”“缳”“事”“俱”“竭”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