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纪录片《彩色新中国》今晚开播|今晚 拆开这份来自70年前的礼物吧

纪录片《彩色新中国》今晚开播|今晚 拆开这份来自70年前的礼物吧

时间:2020-08-04 16:48:54

相关推荐

纪录片《彩色新中国》今晚开播|今晚 拆开这份来自70年前的礼物吧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今晚,东方卫视将在黄金时段播出纪录片《彩色新中国》,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20:00播出。

这部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制作的纪录片,将首次正式公开一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彩色影像,重访拍摄场景,寻找历史见证者,以独特的视角、温情的故事、丰富的细节,详细解读这些历史影像,展现新中国气象万千的崭新风貌。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的导演们历时半年,寻访全国,力求以独特的视角、温情的故事、丰富的细节,详细解读历史影像,终成这部重大理论文献片重点项目、电视节目公益展播片目的纪录片——《彩色新中国》。

在这部诚意之作即将播出之际,我们特别邀请了《彩色新中国》的导演谢申照跟我们分享拍摄中的故事。

《彩色新中国》导演手记

文:谢申照

记忆是个很奇怪的东西,常常避重就轻。

老实说,我有点想不起来这片子是怎么做出来的,只记得广州的毒蚊子、杭州的暴晒和北京的堵车,记得赶在超强台风“利奇马”登陆前,从桐乡一路高速逃回上海……这样看来,《彩色新中国》大概就是我的整个夏天。

很多重要的事都留在片子里讲了,这篇手记是那些点点滴滴的幕后故事,是那些片子里没有的人和事。

缘起:一份珍贵的礼物

春节前后,上海音像资料馆的工作人员邀请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上海解放一年间》的制作团队前往观看一批俄罗斯采购的素材——1949年-1950年中苏联合摄影队拍摄的新中国初期彩色影像。

见到这批素材时,我被震撼了。70年前的胶片画质清晰、色彩丰富,甚至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同事戏称“像是在影视基地拍摄的”,刷新了我们模糊的黑白记忆。

这些珍贵的影像就是那个时代的写真,穿越时空,扑面而来。它是历史送给现在的礼物。感谢那些前辈纪录者,让今天的我们有幸看到不曾见过的70年前的中国。

1949年苏联摄影师镜头下的上海

就像厨师拿到顶级食材会变得小心翼翼,我也很怕糟蹋了这批素材,反而有些无从下手。于是怀着虔诚的心,怀着对这些珍贵影像的敬意,我开始思考如何通过纪录片的方式呈现。

“到底要讲啥啊?”这是摄制团队一直在问我的问题,也是我反问自己的问题。故事还要寻找,唯一确定的是从影像本身出发,找小切口入手,挖掘普通人的故事。我希望《彩色新中国》带给观众那个时代的朝气,还有历史的温情。

1949年广州人民欢庆解放

广州:不要问“记不记得”

广州是摄制组寻访的第一站。在广州电视台同行的帮助下,我们采访到了四位亲历广州解放的老人,也挖掘了不少广州解放前后的故事。虽然许多内容并没有放进纪录片,但让我印象深刻。

在计划中,我想采访广州解放纪念碑的作者、著名的雕塑家潘鹤教授。在潘教授的同学好友谭林海父女牵线下,久不见客的老先生终于同意见面。联系人对我唯一的要求是,不要问老人家“记不记得”,因为随着年纪渐长,94岁的潘教授对自己的健忘很在意。摄制组全体人员谨记在心,不说“记不记得”。

当天,潘鹤教授几乎没有说一句话,只是特别平和地听我们闲聊。我看到他那双长期劳作变形的雕塑家的手,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似乎也不必再问什么了。

摄制组在广州与潘鹤父子、谭林海父女合影

北京:你流泪所以我流泪

开国大典的彩色影像是我们最早看到的一批素材。据资料馆的同事介绍,在全部2000分钟的彩色素材中,开国大典的内容就有近60分钟。目前这些素材仍然完好地保存在俄罗斯的档案机构。

对于开国大典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可以讲述的内容很多,但我们还是选择了摄影师的小角度切入。除了苏联的摄影师,还有中方的摄影师。值得一提的是一对夫妻档——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影师徐肖冰和中南海摄影科科长侯波。侯波还是开国大典上唯一的女摄影师。

在开国大典上工作的摄影师侯波,前排右一

70年后,徐肖冰和侯波两位老人已经去世,我们采访了他们的儿子徐建林。看到影像中年轻的母亲,回忆起父母的往事,徐建林老人在采访中流泪了,我们也听得热泪盈眶。原本约定半小时的采访延长到一个多小时。

摄制组和徐建林夫妇合影

徐肖冰拍摄开国大典使用的摄影机

南京:请给我五分钟就好

南京的拍摄是一场跟时间的赛跑。8月,我们在南京的一家医院见到了92岁的徐锡祥老人,为数不多还健在的渡江战役亲历者老兵。就在几个月前还接受媒体采访的徐老状态大不如前。联系时,徐老的儿子对我说:“老人家有时精神不大好也讲不了几句话,所以不要抱太大希望。”我说,“既然来了,请给我五分钟就好。”

采访超过了我的预期,进行了十分钟。徐锡祥老人虽然想不起很多现在的事情,可是70年前打进南京的一幕他没有忘记。说起当年解放南京的场景,老人的脸上忽然有了神采。

采访亲历渡江战役老兵徐锡祥

摄制组南京街头取景

杭州:一样的青春不一样的时代1949年,苏联摄影队在杭州选取了西湖边的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拍摄了学生们的一次写生活动。画面中这些年轻的面孔特别吸引我想要去了解他们的故事。70年后,还能找到什么线索吗?

1949年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生在西湖边写生

中国美院校友会的刘元玺老师年纪不大但办事沉稳细致,对校史的考证也很深入。到杭州调研的那天,我急着想去勘景寻人,他劝我先喝杯茶,翻翻史料。

于是第二天中午,我来到浙江省档案馆。作为偌大的阅览室里唯一的来访者,我成了三个管理员重点服务的VIP,被手把手地教如何查档案。我有幸找到了1947年入学的国立艺专学生的“自述写作”和“感想写作”,通过这些文字去了解那一代年轻人。

有趣的是,当年学生们苦恼的问题与现在并没有太大不同,比如学校伙食差,宿舍里的小矛盾,老师的方言难懂……但也有青年人的志气,要开辟“中国画革新的道路“,“希望艺术之神抚育我们健全,来建设至美至上的新中国。”

一样的青春,不一样的时代。70年后,当我面对已经白发苍苍的艺专老校友时,我更能理解他们当年的选择。

左一 国立艺专学生茅君瑶

在老校友的帮助下,摄制组找到了画面中的这位红衣女孩。如今87岁的茅君瑶生活在上海,通过影像她见到了70年前的自己。

上海:70年后的相聚录音师李静和我是摄制组中“唯二”的女性,一起出差的晚上我们除了聊聊八卦,也会讨论些严肃的问题,比如如何给“快闪”活动录音。

1949年苏联摄影师拍摄了重阳节上海中山公园的游园会,一支由幼儿园小朋友组成的小乐队在现场表演。70年后,我们通过媒体找到了“小乐队”的成员,想请他们故地重游,再共唱一曲。由此,想到了流行的“快闪”形式。

1949年重阳节上海中山公园游园会上的幼儿园小乐队

这样的活动我从来没拍过,特别对声音处理没有把握。我和录音师找了一堆“快闪”视频来分析,讨论了好几种方案。可是在实拍的时候却发现,我们面对的有好几位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在烈日下的每一分钟都是煎熬,我只能把拍摄缩减到最短,放弃了很多拍摄设想。虽然他们的歌声不够完美,但他们的重聚很完美。看到70年后他们带着自己的儿孙辈相聚在一起,我不禁想到:我的幼儿园小伙伴如今都在哪里啊?

上海中山公园拍摄“小乐队”成员携家人重聚

参加中山公园拍摄的工作室导演

为了拍摄中山公园活动,工作室的几位导演齐上阵,顶着太阳终于在两个小时内完成了整场拍摄。

50分钟:茧中抽丝再创作

50分钟,5个城市,如何串联起来是个考验。俄罗斯影像专家维克多的到来给了我很多惊喜。他提供了许多当年苏联摄影队来华拍摄的档案和鲜为人知的历史秘闻,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解读这批彩色影像,并提供了独家的视角。

维克多长期研究中国的历史影像,他熟悉老胶片里的中国,却第一次来到这片土地。从上海的外滩眺望陆家嘴,维克多不禁感叹“中国的奇迹”。

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研究员维克多·贝利亚科夫解读彩色历史影像

记载苏联摄影队相关的俄罗斯档案

通过摄影队的线索,通过他者视角,我们茧中抽丝,在众多的素材中优中选精,进行再创作。每一个画面的选择,每一段声音的打磨,共同编织成一部《彩色新中国》。

与音乐编辑和剪辑师讨论声音制作

记忆或许会褪色,但影像永存。

感谢每一位嘉宾,感谢高效默契的制作团队,感谢工作室小伙伴为《彩色新中国》宣传群策群力,感谢为《彩色新中国》提供帮助的所有人。

剪辑:吴蔚琦

《彩色新中国》东方卫视纪实频道

今晚播出

▼纪实频道 精彩呈现就在标清4频道、高清204频道(上海地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