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心理学家:请远离生活中那些 从来不发朋友圈的人

心理学家:请远离生活中那些 从来不发朋友圈的人

时间:2022-09-03 01:38:19

相关推荐

心理学家:请远离生活中那些 从来不发朋友圈的人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社交软件正在成为人们最为重要的交流手段,微信朋友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对于许多人而言,朋友圈已经成为其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日常的趣事、生活的感悟、情绪的发泄,都会通过朋友圈记录下来。

更为重要的是,朋友圈的相对公开性使得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到交流中来,朋友圈用户也因此能收获分享的快乐与满足。虽然大多数人对朋友圈的使用都保持高度热情,不过总有一部分人,他们有着正常的交际圈,但是从来不发朋友圈,这些人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心理呢?

无法在精神层面为个体带来提升、进步

对于某些人而言,他们不发朋友圈完全是因为对此不感兴趣。他们普遍认为,刷朋友圈是一种既浪费时间又消耗精力的事情。并且,在付出了很多精力之后往往一无所获。其实,在心理学上,这种行为被称为“无效社交”(Ineffective social interactio),指无法在精神层面为个体带来提升、进步的社交活动。

对于刷朋友圈这类行为,尽管使用者会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积极反馈,但由于你从朋友圈中接触到的信息大都是碎片化的,它们很难对个人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不仅如此,朋友圈给人带来的快感是短时而强烈的,这就意味着这种行为有潜在的成瘾性。一旦我们在朋友圈上花太多时间,就必然会挤占大量日常生活中正常活动的时间。

社交能力的降低

近几年,“低头族”这一名词在网络上兴起,指的就是那些在手机上花太多时间的人,以至于他们无论何时都专注着手机屏幕,一旦手机不在身边,他们就会表现出强烈的焦虑感。更为严重的,在与他人交流的时候,眼睛还盯着手机,这不仅是一种极不礼貌的行为,也不利于交流的正常进行。

社会心理学家曾发出警告,互联网既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在人与人之间树立起一道无形的障碍,手机的过度使用会逐渐降低一个人的社交能力,最终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产生无可估量的影响。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有些不发朋友圈的人可能是意识到朋友圈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放弃了这种在他们看来意义不大的社交方式。这一类一般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既不发朋友圈,也不看朋友圈。

危险人格

不过,还有一些人,他们同样是朋友圈的深度用户,但是他们对朋友圈的使用局限于对他人信息的接收,自己却从来不肯分享,最终他们成为了朋友圈中的“透明人”。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这种人的心理是相当危险的,原因在于他们属于高掩饰性(High camouflage)人格。

他们是现实生活中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他们总是将自己的内心想法完全封闭起来,他人一般难以揣测他的内心,但同时他又往往具有正常的社交生活,只不过他呈现在大众面前的形象与想法完全是伪装出来的。

伦敦大学心理系教授艾森克所编制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能够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判断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它的结果得到多种实验心理学的证实,具有很强的准确性,在目前的医学、教育等方面应用广泛。

研究人员利用EPQ对那些从来不喜欢发朋友圈的人进行调查发现,他们之中许多人“掩饰性”得分很高。因此,不仅我们一般的人无法确认他们内心真实的态度和想法,连一般的心理测试量表也无法准确判断他们的心理特质——因为隐藏内心已经成为他们习惯性的心理活动范式。

这类人往往是十分危险的,他们伪装的动机通常是出于过于强的心理防御机制,不信任身边的任何人。同时,他们也认为,身边的所有人都隐藏了自己的内心想法,朋友关系不是平等友好的交流平台,而是心理与现实博弈的战场。

因此,社交对于他们来说最大的意义不是感情交流,而是攫取利益的手段。这类人一般不相信世界上存在真情,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往往不择手段,表面上一团和气,内心却不断在筹划阴谋。

总之,与这种人交朋友一定没有良好的体验,他们善变而城府极深,稍不注意你就会被他伤害。所以,对于那些整天看着朋友圈却从来不发动态的人,还是保持一定距离为妙。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Interpersonal Psychology》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