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大国重器背后的科学家们——中国跨度

大国重器背后的科学家们——中国跨度

时间:2024-06-23 14:25:20

相关推荐

大国重器背后的科学家们——中国跨度

【图文由“中国科学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众号原创,转发请申请授权。】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一个又一个"大手笔"的助力下,中国发展实现了世纪性的跨越。而这跨越的背后,又含着多少科学家的鞠躬尽瘁、呕心沥血。

新中国70华诞之际,中国的科技成就再一次亮相在全世界人民面前,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盘点一下这些大国重器背后的科学家们吧!

从乌苏里江到帕米尔高原,从黑龙江漠河到南海曾母暗沙,辽阔的中华大地上,纵贯山河的"超级工程"星罗棋布,跨越天堑的"世界之最"此起彼伏。说到中国跨度,就不得不提中国举世瞩目的"四大工程"

南水北调:跨越4000公里,泽惠万民

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江都水利枢纽

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略性工程,主要解决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规划区人口4.38亿人,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

工程规划的东、中、西线干线总长度达4350公里,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9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全面完成。截至,南水北调中线、东线工程已经完工并向北方地区调水。

背后科学家:南水北调工程原总工程师汪易森

汪易森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67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和工程建设50余年,先后参加或主持设计了十多座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

近十年来努力致力于南水北调等大型长距离跨流域调水工程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荣获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奖项。

西电东送:跨越十余省市,照亮发展之路

罗洞站主变场地傍晚景观(佛山供电局陈泽怀摄)

西电东送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力项目,在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中,西电东送工程量最大、投资额最多,从2001年到的十年间,总投资将超过5200亿元。西电东送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形成北、中、南三路送电格局。北线由内蒙古、陕西等省(区)向华北电网输电;中线由四川等省向华中、华东电网输电;南线由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向华南输电。

西电东送同时开工的工程之多是史无前例的,单个工程的规模之大也是罕见的。这一工程的实施,将有利于西部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减轻了环境和运输压力,对于合理配置资源、优化能源结构、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背后科学家:直流输电专家李立浧

李立浧,1941年出生于江苏省建湖县,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电力专家、直流输电专家,被誉为"中国直流输电第一人"。 ,由他主持的"特高压±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在电力行业耕耘50余载,李立浧主持参与了中国和世界多个第一的电力工程建设:参加和组织建设我国第一条330千伏交流输电工程、第一条500千伏交流输电工程、第一条±5 0 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李立浧主持的世界第一个±8 0 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成投产,将中国电力输送从"普铁时代",直接提速到"高铁时代"。

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是国际上公认的中国领先世界的技术,是能源电力领域的重大创新。李立浧带领国内数十名专家,通过160多家单位联合攻关,研制了13大类73种主要电气设备,获得关键技术141项,创造了37项世界第一。带动了中国和世界特高压直流输电大规模发展,使得电工装备成为中国制造的"金色名片"。

西气东输:跨越五种气候,架起能源长龙

西气东输中卫黄河跨越工程完工

西气东输管道工程起于新疆轮台,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以及浙江10省(区、市)66个县,全长约4000公里。穿越戈壁、荒漠、高原、山区、平原、水网等各种地形地貌和多种气候环境,还要抵御高寒缺氧,是中国距离最长、管径最大、投资最多、输气量最大、施工条件最复杂的天然气管道工程。

西气东输一线工程开工于2002年,竣工于。二线工程开工于,全线竣工,累计投资超过2900亿元,惠及人口超过4亿人,不仅是过去十年中投资最大的能源工程,而且是投资最大的基础建设工程,同时也是惠及人口最多的基础设施工程。

背后科学家:石油管材工程专家李鹤林

李鹤林,材料科学家,石油管材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石油管材研究工作的主要开创者之一。主持完成了"轻型吊环、吊卡、吊钳"、"无镍低铬无磁钢"、"高强度高韧性结构钢"等四项研究项目,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李鹤林长期从事石油用钢及石油管工程科技工作,是我国这一领域的开拓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曾任中石油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工程关键技术研究重大专项专家组组长。

西气东输二线是目前世界上x80钢级焊管用量最大,铺设长度最长,输气压力最高,径管最大的管线工程。西气东输二线管线用钢引发了中国纲中国管道用钢的巨大变革,使我国从一个油气输送管发展水平严重滞后的国家一举成为该行业的领跑者之一,而李鹤林便是引发变革的几位关键人物之一。就全球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天然气高压长输管道而言,不论钢级、长度,管径、壁厚还是输送压力,西气东输二线都堪称世界之最。

"把这条管道建成世界一流水平,这是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共同的心声,也是我多年的梦想。"

青藏铁路,跨越5000米海拔,铺就幸福天路

7月1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供图中国中铁集团公司

青藏铁路起于青海省西宁市,途经格尔木市、昆仑山口、沱沱河沿,翻越唐古拉山口,进入西藏自治区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拉萨,全长1956千米,是重要的进藏路线,被誉为"天路",青藏铁路沿线海拔大部分在3000米以上,是中国第一条高原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上路程最长的高原铁路,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9月入选"全球百年工程",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

背后科学家:冻土专家张鲁新

张鲁新,我国冻土专家,1947年11月生于山东宁津。1970年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主攻铁道工程地质专业,现任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专家咨询组组长,中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

青藏铁路要穿越连续多年冻土区550公里,不连续多年冻土区82公里,其中平均地温高于-1.0℃的多年冻土区275公里,高含冰量多年冻土区221公里,高温高含冰重叠路段约134公里。

高原冻土对温度极为敏感,冬季结冰状态下的冻土,会随温度降低发生剧烈膨胀,在路面隆起一片片冰丘,叫冻胀,夏季又随着气温升高而融化,叫融沉,还易形成路面积水,造成翻浆,一次次的冻胀与融沉,导致路面塌陷、下沉、变形、破裂、翻浆,形成"搓板路"、"坑洼路",车辆通行困难、甚至无法通行。

青藏铁路成败的关键在路基,路基成败的关键在冻土,在海拔4800米以上的高原,为确定冻土的性质,张鲁新与另外一名同志一年曾挖过437个试坑;为确定青藏铁路线路方案,张鲁新曾步行在雪域荒原考察;为了获取冻土长期承载力数据,张鲁新曾在零下30摄氏度的寒夜里顶着雪花和冰粒,不顾腿脚冻僵,站立8个小时观测……茫茫雪域,张鲁新已记不起经历了多少生死考验,他最灿烂的青春年华是在风火山和唐古拉度过的。

除了"四大工程"、青藏公路,最能代表中国跨度的还要数"中国桥梁"!

中国桥梁:跨越江海峡谷,将天堑变通途

一跨过江——杨泗港长江大桥

杨泗港长江大桥位于武汉白沙洲大桥和鹦鹉洲大桥之间,连接武汉三镇中的汉阳区和武昌区,大桥总长约4.32公里,是武汉第十座跨江大桥、第一座双层公路桥。杨泗港长江大桥主跨1700米,一步跨越长江,是长江上首座双层公路悬索桥,同时也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双层公路悬索桥。

杨泗港长江大桥突破性地在不设临时墩的情况下,首次采用了全焊接钢桁梁技术,几乎没占用长江航道,完全依靠主缆实现主梁的悬挂和空中精确对拼焊接,仅用36天完成1700米钢梁施工,刷新了世界纪录。

背后科学家:杨泗港大桥总设计师徐恭义

徐恭义,1963年出生于山东省青岛,1984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现任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人才奖获得者,当选全国工程设计大师,获得全国首届杰出工程师奖。荣获英国皇家土木工程师学会(简称ICE)"度杰出成就奖",这是迄今为止被授予此荣誉的第一位中国工程师。获美国35届国际桥梁大会约翰·A·罗布林终身成就奖,成为史上第一位获得此荣誉的中国人,同时也是最年轻的获奖者。

徐恭义作为总设计师主持设计了澳门西湾大桥、柳州红光桥、东莞双层公路大桥、滨州黄河公铁两用大桥、沿江铁路鄱阳湖特大桥等30座大型桥梁工程的设计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设计了汕头海湾大桥、西陵长江大桥等20座不同类型的桥梁。目前主持设计完成的特大跨度悬索桥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镇江五峰山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两用长江大桥以及国内特大跨度斜拉桥武汉青山长江大桥等重大工程,被誉为创纪录的中国桥梁。

跨越伶仃洋——港珠澳大桥

珠江口,伶仃洋,海浪滚滚。辽阔洋面上,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时而腾空、时而入海,最终伸向对岸。这条巨龙,就是震撼世界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港珠澳大桥总长55千米,设计使用寿命1,抗16级台风和八级地震,允许三十万吨级油轮通过,它是目前全球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国际公认的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被业界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并被外媒称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背后科学家: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

孟凡超,1959年12月生于四川遂宁,1982年7月毕业于重庆交通学院(现重庆交通大学)桥梁与隧道专业,曾荣获中国工程设计大师、中国交通建设十大桥梁人物等称号,从事公路特大型桥梁勘察设计30余年,先后主持、组织、参加完成了20多项国内外著名的特大型桥梁工程的勘察设计工作。他的名字与厦门海沧大桥、青岛海湾大桥、黄石长江公路大桥,南京长江二桥、三桥,杭州湾跨海大桥,西堠门大桥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紧紧镌刻在一起。

背后科学家:港珠澳大桥"铁娘子"张宝兰

张宝兰是中交四航局第一位教授级女高级工程师、港珠澳大桥沉管预制厂的试验室主任,5月,研究混凝土20多年的张宝兰被委以重任,派往牛头岛管起港珠澳大桥沉管预制厂混凝土试验室工作。"海中荒岛,白手起家",在荒芜的岛上搭建试验室,研究出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的"超级配方",直到大桥岛隧完工,张宝兰扎根荒岛7年,也铸就了一位新时代的"巾帼英雄"。

跨越千米峡谷——湘西矮寨特大悬索桥

湘西矮寨特大悬索桥是国家重点规划的8条高速公路之一——长沙至重庆高速公路中的重点工程。该工程为双层公路、观光通道两用桥梁,四车道高速公路特大桥。开工,3月正式通车。桥型方案为钢桁加劲梁单跨悬索桥,全长1073.65m,悬索桥的主跨为1176m,创造了四项世界第一,桥身凌空高悬在矮寨大峡谷上,被当地少数民族同胞惊叹为"天桥"。

背后科学家:湘西矮寨大桥总设计师胡建华

胡建华,1966年8月出生,工学博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现任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副院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胡建华先后主持建设了湘西矮寨大桥、岳阳洞庭湖大桥等20多座具有首创意义的桥梁工程,发明了被誉为"第四种架桥方法"的"轨索滑移法",为中国从桥梁大国迈向桥梁强国作出了突出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2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以及第四届湖南省光召科技奖,是我国桥梁工程建设领域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三十载以桥报国,为国家腾飞、民生便利,执着创新,无惧艰辛;三十载甘为桥基,为行业进步、后学成长,初心不改,孜孜以求。这正是胡建华从业三十余载写照。

参考文献:

1.《南水北调工程简介》,中国网

2.《汪易森 :水利春秋五十年》,新华网

3.《李立浧:祖国的需要是我的毕生追求》,人民网

4.《张鲁新:一个人与一条路》,新浪网

5.《徐恭义:奔跑的阿甘,"要建造中国人留存永世的桥梁"》,央视网

6.《孟凡超:十三年的坚守》,中国网

7.《张宝兰:"白手起家"荒岛上建试验室》,佛山新闻网

8.《矮寨大桥:一跨惊天地天堑变通途》,人民网湖南频道等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