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七绝写作提高(下)写好七言绝句 构思 想象很重要

七绝写作提高(下)写好七言绝句 构思 想象很重要

时间:2024-02-14 01:31:27

相关推荐

七绝写作提高(下)写好七言绝句 构思 想象很重要

上次提到关联词,强调了一些否定词,此外还有表示反问的,比如带“岂”字的反问词: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刘长卿)

如果改成“湘水无情吊不知”,语气就显得很生硬,句子就很不好了。改用“岂知”,何等委婉。多了一层委婉,句子就更耐品、更有味了。我们写诗,一定要注意富于诗味,诗意宛曲。

再看杜甫的例子: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新安吏)

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诸将)

一个用“岂意”,一个用“岂谓”,表示转折,前面“岂意贼难料”,写出了安史叛军的狡猾,大出意外;后面“岂谓尽烦回纥马”,写出了朝廷的无能,借助回纥平叛,有一种委婉而强烈的讽意。

还有带“争”字的,“争”字在古诗词中表示“怎”的意思,用好了,语气能宛转。诗词不能写得硬,要宛转,而宛转,语意的曲折是一方面,语气的委婉也是很重要的一面。比如“争忍”: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姜夔)

酒涵花影紅光满,争忍花前不醉归。(邵雍)

宛转有味。再比如“争知”: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柳永)

又争知、一字相思,不到吟边。(王沂孙)

柳永用“争知”,揣想对方,极含蓄;王沂孙用“争知”表示意外,极无奈。这类凡是能使自己的诗词在语言、语气方面显得灵动、宛转的词语,都要留心积累。再比如带“堪”字,往往用反问,也是极妙: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

那堪独立斜阳里,碧落秋光烟树残。(刘沧)

不堪白发三千丈,莫负青春九十朝。(卫宗武)

“不堪”一词,语气比较斩截,而“可堪”“那堪”都是很委婉的口气。写诗词,要多用委婉之语。

好,上次说到写好七绝,第一类要注意情景安排,重点说了两点:一要在结尾善用景语点缀,二要善用极活泼的“拟人”。今天接着往下讲。

第二类,要注意具体情节、场景的营造。要善于在七绝中,尤其后两句营造特别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具体细节,具体场景,既能深刻地展现主题,又能造成意味深长的效果。写诗,最怕议论,或者直白叙事。七绝篇幅短小,要有浓缩、凝练性,故而以最典型的细节、场景取胜,这是必要的。举个例子:

别老母 (黄景仁)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这首诗写得真是动人。第一句开门见山,作者撩起帷帐,拜别母亲,要到河梁一带游幕谋生。下一句是从母亲的角度来写。这时白发苍苍的老母倚在门前,目送儿子远去,内心的愁苦无以言表,只有老泪纵横。“白发愁看泪眼枯”,这个细节很动人,而且“枯”字力透纸背。

后两句安排场景、情节极佳,“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作者行将远去,不禁回首望了一下门前,只见风雪肆虐,母亲痴立的身影镶嵌在柴门里。她的白发那么蓬乱,她的眼泪那么冰凉,她的身体那么消瘦,她的心境那么凄苦,这等悲惨的情景连一个陌路人都要触景伤情,不忍心再看,何况是母亲挚爱的儿子呢?作者身为母亲唯一的挚子,不能自力更生,令母亲安享晚年,却让母亲以这样的衰老之躯为自己担惊受怕,我们可想而知,作者内心的愧疚该是何等深沉。故而说出“此时有子不如无”的话来。

全诗若没有第三句的点睛之笔,动人的魅力绝对大减。“惨惨柴门风雪夜”,这一句典型场景的刻画,真是胜过千言万语的描摹;最后一句写心理——“此时有子不如无”,便水到渠成。若没有第三句极凄惨、极悲苦之场景营造,那么第四句说“此时有子不如无”,便会显得很矫情,不会显得很深挚。

再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后两句营造的场景就很意味深长。孟浩然都走远了,孤帆远影消失在天际了,诗人还在江边痴立,看着浩浩的长江向天际流去。这样写就很深情。再比如许浑的《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后两句营造的典型场景,同样真挚动人。傍晚酒醒,朋友都走远了,作者在满天风雨中,独下西楼,目送朋友远去,多么深情。而作者下西楼,是在“满天风雨”的背景下,这样一读“满天风雨下西楼”,是不是感觉很有意境?而意境中饱含深情。我们写七绝,就要善于营造这样具体动人的场景。很多诗人深谙这一点,故而这种写法屡见不鲜。比如晚唐李商隐的《花下醉》: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你也写惜春爱花,我也写惜春爱花,从古至今,写去写来,偏偏不同作者之间水平高下,有这么大的差异呢?你看李商隐的手段,后两句如何营造场景,刻画细节。“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夜深了,客人们都走了,作者的酒意也醒了,想起花快要落了,迷迷糊糊之中也要持着红烛,赏着残花,生怕明日风起花落,就没得赏了。你看这“客散酒醒深夜后”的背景勾勒,与“更持红烛赏残花”的细节刻画,多生动。

这里顺便提一下老杜如何写自己惜花,《江畔独步寻花》第七首说:

不是爱花即肯死,只恐花尽老相催。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我觉得古代的诗人,写诗写得最亲切、可爱的就是杜甫。很多人一提到老杜,就想到“忧国忧民”“穷愁潦倒”,觉得他的诗又是高大的主题,又是穷苦的内容,不喜欢,感觉不亲切。实则不完全如此。你看这首后两句:“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作者爱花、惜花,那开得茂盛的繁枝,因为茂盛到了极致,凋落是必不可免的,那就让它“纷纷落”吧,反正挽留也挽留不住。可是那些嫩蕊,才刚露出花苞,作者就跟这花儿商量,让你慢慢地、细细地开,这样也能迟一些凋落。

一个半百的老人,对着嫩蕊,跟它商量让它慢些开,慢些开,这画面很是生动、有趣。我们再举两个范成大的例子,《四时田园杂兴》选两首看一下: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前一首亮点就在“邻家鞭笋过墙来”的细节刻画,一下子使整个画面生动起来了。后一首亮点在童孙“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刻画,活泼可爱。细节有典型性、代表性,那么它的表达力就强,给读者的印象也就越深。这一点,杨万里就更懂了,他特别善于捕捉这种细节,尤其是写儿童: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宿新市徐公店)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荫西。(桑茶坑道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舟过安仁)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闲居初夏午睡起)

全是通过典型细节,刻画儿童形象,语言活泼,儿童的形象也活泼。唐代的李涉也写过牧童,是一首古风,叫《牧童词》,末两句也是抓住细节,刻画儿童,形象生动: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小牧童身上插着几根蓬蒿,居然视为利箭,假如有猛虎来欺负小黄犊,他就用这些“箭”来射走猛虎。“不怕猛虎欺黄犊”,可以看出小孩子的自信心爆棚,也写出了牧童的天真、可爱的形象。

那么至于说到我自己在这方面的借鉴,倒有一些。去年去过溧阳采风,孟郊曾在溧阳为官,当时我们寻访孟郊遗迹,我那时写过两首七绝:

溧阳村行访东野遗迹一风动陂塘起旧澜,孟公流憩破愁颜。尔来换尽千年世,只在闾阎犬吠间。二老宦风尘世味酸,短歌刳骨暂盘桓。只今独见篱阴下,田妇盈筐采马兰。

从孟郊到当代,千年过去了,而不变者闾阎犬吠,从古至今皆有。所以我就感觉这一千多年的世事沧桑,便在这犬吠声中更迭不已。故而说:“尔来换尽千年世,只在闾阎犬吠间”,抓住“闾阎犬吠”的细节来写。第二首前两句写孟郊昔日的辛酸,“老宦风尘世味酸,短歌刳骨暂盘桓”。老宦风尘,费尽心力苦吟,而历尽千年,这里的村民浑浑噩噩,竟对孟郊之事迹几无所知,不禁颇有感慨,故而以“只今独见篱阴下,田妇盈筐采马兰”的细节作反衬。

至于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慨,都不用直接交代,留给读者去品读就好了。这个句式有点借鉴了李白的《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其实,我这个人写诗,特别喜欢撷取细节来刻画。因为我觉得细节既形象,而且富于表现力。我今年写过一组七绝《忆先大母》,这里截取两首:

野塘水涨牧鹅儿,拄杖摘蔬过短篱。十载化茔春草碧,我来风雨麦离离。 门对陂池好纳凉,枣花落鬓点秋霜。散学归来能一饱,黄昏炊黍小庐香。

先大母就是去世的祖母。前一首第一句写祖母在池塘边放牧小鹅的情景,“鹅儿”是指小鹅;第二句写她拄杖去菜园摘菜的情景。这些情景还历历在目,一眨眼间,“十载化茔春草碧,我来风雨麦离离”,她已经化为坟墓,去世十年了,那墓上的春草长得多么茂盛、碧绿,当我来到祖母的坟前,正值风雨交加,周围的麦苗长得郁郁葱葱。这首前两句以细节入手刻画,写昔日,是喜;后两句猛转,写今,是悲。

后一首前两句也是以细节入手,“门对陂池好纳凉,枣花落鬓点秋霜”,这是写祖母在池塘边纳凉,枣花落在祖母的头上,点缀着祖母如霜的鬓发。后两句还是以细节入手,但角度有所转换,“散学归来能一饱”,这是写自己当初还在上学的时候,傍晚放学归来,总是能吃得饱饱的,因为“黄昏炊黍小庐香”,祖母会做好米饭,那米饭的香味萦绕着整个小庐,整个小庐都是香香的感觉。诗切忌讲大道理,写得空洞,而要尽量写得真切、动人。那么对于具体场景及细节的营造刻画,往往极为重要。

第三类,要善于想象,使用妙喻。

尤其是写山水题材一类,一定要善于想象,才能把风景写活。不能写得千篇一律,呆呆板板,尽是陈词俗套。要调动想象力,采用妙喻,使之鲜活、生动起来。比如刘禹锡这首《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最后两句妙喻,神来之笔。他把洞庭湖比作一个银盘,湖上的君山比作白银盘里的一枚青螺。把如此大的风景,化为如此精巧的微物,这就是举重若轻。而且这种妙喻,必然是作者调动了丰富的想象力,才能想出来。

再看唐代雍陶笔下的洞庭山水,《题君山》: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前两句写得细腻,后两句想得神奇。“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这种句子读起来就有一种神韵缥缈的感觉。作者结合当地的神话入手,把浩渺的洞庭湖想象成一面镜子,而湘水女神(水仙)就在这里梳洗,而这水中君山的倒影,就是湘水女神梳洗时映在镜中的青色螺髻。这两句无论在意境美、语感美、韵味美方面,都有让人神往的魅力。而达到这种魅力,一方面归功于作者生动的想象,另一面在于作者深湛的功力。

还有元末明初唐温如的《题龙阳县青草湖》: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这首诗也是写洞庭山水,但丝毫不比前面刘禹锡、雍陶的作品逊色。通篇充满瑰丽的想象。洞庭临秋,西风乍起,万物一派萧飒,作者就想象是这“西风”吹老了“洞庭波”,而且连洞庭湖的湘水之神湘君都因为这一夜西风的吹拂,而满头白发了。你读前两句“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神韵缥缈,而且笔力深透。后两句想象就更奇妙了。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作者乘船而行,醉酒之后,已经忘了是船在水上行驶。满天星河的倒影映在水面,真以为是在星河中行船,于是浑然入梦,那满船的清梦荡漾在星河上,他用了一个“压”字,连梦都是有重量的,可见陶醉之深,入梦之沉。“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这种意境真是令人悠然神往,反复读,都觉得美不可言。

在这里,我要强调一点。语言,是诗词创作中的重中之重。凡一切美妙的构思、神奇的想象,都要通过语言的锤炼、净化,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所以,大家在写诗过程中,语言要反反复复琢磨,反反复复品读、咂摸,感受语言的那种味道,如果味道不足,还要锤炼。很多学员交作业,我说有问题,他会跟我解释很久,说自己表达了什么,有何深意。其实,我看诗,除了格律,第一看语言。诗好不好,语言的味道是至关重要的。使用的语言不到位、不精准,不美、不雅、不顺畅,缺乏神采,再有丰富的内涵,也仍是劣作。

因为这种丰富的内涵,只存在于你的解释,而非存在于诗中。诗之语言关键到了什么程度。很多时候全篇意境、语言都很到位,非常漂亮,可是在某个地方,你用了一个很粗丑的词汇,那足以败坏全篇,立马成为废作。所以,大家一方面在写诗中每一处每一处的词语选择、使用、搭配,都要沉稳再沉稳,便是写成之后,也不要急于交给我,自己反复琢磨,哪个地方语言不到位,再去完善。写诗,要气沉,不要气浮。

大诗人李白也有一组写洞庭湖的七绝,叫《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第三首最有名: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远水接天,乘着船一直乘流上天,在洞庭湖边赊一轮月色,在白云边买酒,整个的意境美不可言。语言也充满仙气,李白的诗有仙气,果然是不假的。这三句的“赊”,用得多好。你换成其他任何字,都足以败坏全诗。用“欠”“借”,尽管意思差不多,但不美,味道很差,倘若真要用了,全诗就成败笔。所以,我们在写诗过程中,要反复琢磨每个字带来的质感、美感,以及背后的味道。

还有咏物七绝,善用想象的,比如苏轼写海棠: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想象花会睡去,故而晚上烧着高烛,观赏海棠,照着海棠美丽的红妆。陆游也有一首写海棠:

《花时遍游诸家园》为爱名花抵死狂,只愁风日损红芳。绿章夜奏通明殿,乞借春阴护海棠。

作者为爱海棠而发癫,担心风太大、日头太烈,把海棠摧残了。于是后两句展开想象,“绿章夜奏通明殿,乞借春阴护海棠”,作者希望上一封青词奏章,连夜奏给通明殿的天帝,向主宰万物的天帝借来春阴,护住海棠,不让它为风日所损。后两句想象既妙,又宛曲地表达了作者爱花之切。他还有一首写梅花的七绝: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寒梅一放翁。

作者爱梅爱到什么程度?满山都是梅花,作者就希望将此身化为千亿个陆游,每一树梅花前都有一个陆放翁的身影。这写得多有意思,而且情感还很深挚。他还有一首《秋思》的七绝,我们看一下:

乌桕微丹菊渐开,天高风送雁声哀。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

后两句想象奇特,充满妙趣。作者看到秋光,要把它捕捉到,写进诗里。但他不直接这样写,而是说自己的诗情、诗思像并州的剪刀一样锋利、迅疾,能把眼前的秋光剪下来,剪入我的诗卷里。这样写,多灵动!“并刀”是指并州剪刀,“快”是锋利的意思。杜甫写过:“焉得并州快剪刀,翦取吴松半江水。”姜夔也写过:“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我去年去东湖游玩,看到湖上小艇迅疾地划过水面,还写过两句:“小艇若并刀,苍茫剪烟水。”

那么,我们看杜甫、陆游的句子,都用“快”字形容并州剪刀,为何不用“利”呢?“诗情也似并刀利”,“焉得并州利剪刀”,大家读一读,品一品,会不会发现虽然意思差不多,但一字之差,表达的效果就成了天壤之别。所以,遣词用语,光看意思还不行,要综合各方面考量。

至于说到我自己的情况,也有使用想象、比喻的七绝,但不是很突出。还是去年去翁源,我当时是写了两首七绝《翁源道中》,上次课提到第一首,这里提一下第二首:

往事如扃扣忽开,稻畦瓜架望悠哉。云间数点山家小,车似骅骝得得来。

这是第二次到翁源,故而会勾起熟悉的往事。于是就感觉往事像一扇门,当来到翁源,看到熟悉的风景,这扇门就被扣开了。“稻畦瓜架望悠哉”,这是写沿途所见的稻田、瓜棚等田园风光。第三句转到人家,“云间数点山家小”沿途都是山,烟云缭绕,山上山下的人家远远望去就显得很小了,所以用“数点”形容。而最后一句则是用比喻“车似骅骝得得来”,自己乘着车,就感觉像行吟的诗人,骑着骅骝马一样,优哉游哉地就来了。把“车”比作“骏马”,见出轻快之感,“得得来”,是形容这种轻快的状态及心情。

五代的诗僧贯休,有两句:“一瓶一钵垂垂若,万水千山得得来。”“一瓶一钵”,说明他是个化缘的僧人,“垂垂老”,是缓缓变老,有一种不知老之将至的感觉;而作者就在这万水千山间“得得来”,你说这多有意味。当代的聂绀弩,也有两句叫“定知山水喁喁望,想见先生得得来。”这是作者赠给冯雪峰的一首诗,也是写得妙。喁喁望,是形容仰望期待的样子,极其渴望。冯雪峰去两粤一带,作者说连那两粤的山水都仰望期待,想象着先生得得而来的情景。这拟人多妙,“喁喁望”、“得得来”,形容神态动作,多么传神,而且都有典籍出处。

最后,我要讲一点关于宋人写七绝以思力取胜的范例。

大家要知道,现在人开发机器人写诗,写格律诗词。现在机器人写格律诗词到了什么水平?现在诗坛盛行“老干体”,属于假、大、空,且毫无艺术价值的诗词。这种诗词早该淘汰了,可是写这种“诗词”的人数量庞大,把持着话语权,故而占着主流、主导。而机器人所写的诗词,其水平早就甩“老干体”几百条街了。而且老干部写“老干体”还要绞尽脑汁才能写出来,而机器人写诗词,你输入关键词,它几秒钟就写出来了。

而且机器人写诗水平,现在还在改进,再往后水平越来越高,发展越来越快,那么你的水平不提高,迟早被机器人赶超、秒杀。有人做过研究,目前机器人写诗的风格,较为接近唐调诗。就是具有唐诗韵味的诗,这种诗比较好写,而宋人诗以思力取胜,较为复杂,机器人恐怕还学不来。故而我前一段时间看过一篇文章,叫《宋诗的价值,往后只会越来越大》。我这里只稍微讲一点苏、黄七绝的例子。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