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家长要不要加入家委会 看家委的孩子都发生了啥改变?答案就有了

家长要不要加入家委会 看家委的孩子都发生了啥改变?答案就有了

时间:2019-03-10 03:05:32

相关推荐

家长要不要加入家委会 看家委的孩子都发生了啥改变?答案就有了

点击上方"家长派"关注我们!热文推荐

网上不少有关家委会的讨论,有人直接抛出问题:

家委会到底是围着孩子转,还是围着老师转?

关于教师节“送礼”问题,“家委会”可谓是被舆论顶上了风口浪尖。在一些指责家委会绑架其他家长意志,讨好老师,或者“敛财”等等恶劣作为的文章评论区,也有不少这样的声音:

“我儿子二年级,我也是家委会成员,别说敛财了,不亏钱都不错了……”

“我们一直站在家长和孩子的角度,辅助老师,让孩子更积极向上,健康成长”

“作为一个初中三年家委的我,从头到尾只有付出的份,买东西以节俭为目的,从不多花一分钱。每次活动都要往学校跑,付出时间和金钱。”

家长们的讨论

你遇到的“家委会”,是什么样的?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家委会是“学校家长委员会”的简称。

学校成立家委会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如反映家长对教学工作的意见、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

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目的在于加强联系沟通、增进家校互动、促进学生成长。

说白了,家委会是学校和家长中间的桥梁,是为孩子们服务的。

但这些年,坊间也有不少 “变了味”的家委会被媒体曝光:

“名利秀场”拼爹妈

利用职务之便侵占他人利益的

以小众意见擅自代表众家长

这些变味的,异化的家委会,确实应该曝光和整顿。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范先佐认为:

家长们拼命挤进家委会就是为了让老师能够对自己的孩子高看一眼,多些关照,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异化的家委会背后,是家长对孩子升学的焦虑。

果然父母之焦虑,无所不在。

说来也巧,前两天我看着孩子班级的活动照片,还在和孩子爸爸说,等二宝上幼儿园了,我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了,也要积极去加入家委会。

作为一名小学生家长,我所遇到的家委会是正儿八经的原味,是为孩子付出,得到老师和其他家长肯定的。

家长加入家委会,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作用

身教示范,引导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家长加入家委会后,得帮老师筹划、组织各项班级活动。不是有句话说“你认真工作的样子最美丽”吗?在孩子看来,爸爸或妈妈认真为班级活动出谋划策的样子也是最美的。

有位加入家委会的爸爸如是说:

“我参加过多次班级的集体活动,包括社会大课堂,郊游,校运动会等等,活动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在所有孩子的眼睛里对你的崇拜和尊敬,还有儿子脸上那种无比骄傲自豪的小窃喜。此时的我就是孩子们眼中的英雄,这种荣耀与自豪的感觉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

我认识的一位女孩,原来较为内向安静,一年级时她在班级里存在感很弱就如同“小透明”。二年级时她妈妈加入了家委会,因为她妈妈在班级事务上表现出的“多面手”能力,获得大家一致好评,这无形中影响带动了她。刚开始她只是在妈妈的鼓励下试着参与班级活动,后来慢慢变成了主动参与,还不一小心成了班里的风云人物。

助力孩子找到同辈群体归属感

美国心理学家朱迪斯·哈里斯提出“群体社会化理论”,不同于发展心理学主流的教养观点(也就是原生家庭说),哈里斯认为孩子的同辈群体对其成长的影响更大。

在同辈群体中,孩子会认同同伴,依据所在群体的行为规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实现了社会化并发展了自己的人格。

为什么孩子倾向于追随同辈群体而不是父母呢?哈里斯说,因为孩子的未来不取决于父母的爱,而取决于和集体中其他成员尤其是同辈的和谐相处。

孩子在同辈群体中的行为可以分为“同化”和“分化”两种。

“同化”类似于“从众”。孩子希望和同伴保持一致,以获得接纳。通过同化,孩子完成了社会化的过程。比如,进入学霸圈的普通孩子能慢慢养成爱学习的习惯,而进入“学渣”圈的没准就真成学渣了。套用一句话,那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孩子同时也在“分化”,尤其是到了青少年时期,孩子会在群体里寻找自己的定位,比如领导者、追随者还是其他。

哈里斯说,童年时期的群体地位会大大影响孩子长大后的人格发展,所以不要小瞧了孩子在同辈群体中的位置。在“分化”过程中,孩子逐渐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差异,发展自己的人格。

那什么会决定孩子在同辈群里里的地位呢?外貌?成绩?活跃程度?哈里斯说都有关系,父母能为孩子做的,就是影响孩子的同辈环境。

比如,作为家委会成员的一位爸爸,因为经常参加班级活动,他说:

“我俨然成了儿子班级的名人,同学们都认识我,经常会很羡慕地对我儿子说你爸爸来了,这无形当中提高了他的自信心。”

我孩子的同学,他妈妈是班里的家委会成员,在外出游玩组织孩子们游戏时,这娃眼睛亮亮地召集同学参加游戏,还不忘跟围观的其他孩子介绍:“看,主持人是我妈妈!”

还有一个孩子,一年级时因为调皮捣蛋攻击性强曾给家长投诉要其调班,在爸爸积极参加家委活动,并经常带着他和其他家委会成员的“学霸”孩子一起活动、做作业,三年级时这娃主动竞选班干部,成绩不断提高;在班里因热心助人被众多孩子喜爱,成了同学们拥护的“孩子王”。

引导孩子体会对社会的贡献感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其着作《自卑与超越》中指出:

生活的意义在于对别人发生兴趣以及互助合作。幸福就是你出于对社会的关心,作为共同体的一员,积极参与其中。

一句话概括,幸福来自贡献感,这也是生命的意义之所在。

像比尔·盖茨、J.K.罗琳,在功成名就后还继续工作,比尔·盖茨甚至一边在非洲做慈善,一边做书评人,写博客推荐书,他们图什么呢?按照阿德勒对幸福的定义,比尔·盖茨和J.K.罗琳的真正需要是,保持对社会的贡献感。

有这样一个故事:

晚上,一个盲人打着灯笼赶路,路人见了很诧异,便问他:灯笼对你没有任何用处,你为什么要打着它呢?盲人回答道:我在黑暗中赶路,别人有可能会看不见我,那我就容易被撞到,但是我提着灯笼时,就不怕啦!虽然灯笼不能帮我照亮路,但可以让别人看见我,这样我就不会被撞到了。

盲人打着灯笼照亮了别人脚下的路,在为他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正所谓 “助人者自助”,不正如此?

当家委需要在为班级做贡献,但这种贡献无形中也帮助了家长和孩子。对班级的贡献感,能让家长体会幸福,并身体力行地传递给孩子。

有位当家委的妈妈说:

有一次,我们举办家长之夜活动。我家孩子本身比较腼腆,平时在家都是受照顾比较多的,但活动当晚,他自发地服务所有大小朋友,给大家端盘子,送吃的,而且还很享受这个过程。我从没想到他能自发的去照顾别人,在我从当家长志愿者到加入家委服务班级的过程中,能看到孩子的点滴变化,这是我在当家委过程中最大的收获。

如果以上3点能打动你,在加入家委会前,你还要考虑:

加入家委会,可能会面对的问题

吃力不讨好

事情琐碎,众口难调,有时候花费时间精力做了事情,无人喝彩也就算了,还有质疑。

比如集体活动中拍摄,“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拍那么多照片,我家的孩子就没看到?”

比如开学初给班级统一购买书籍、文具等,综合考虑各项因素(配送时间,总性价比……)下单后,有家长发来灵魂般的“拷问”:“为什么不在**买,买贵了!”

可能不被理解,还会被误解

你会遇到各种“有色眼镜”后揣测的探询,比如:

争着想当家委的家长,是为了和老师套近乎吧?

家委的孩子,是不是就能得到老师另眼相看或额外照顾?

……

你需要内心强大,走自己的路,其他留给时间来证明。

做得不好随时下岗

当家委不是做做样子,还得拿出真本事来实干,如果在其位不谋其职,那是要被罢免下岗的。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在舆论监督环境越来越透明的今天,一点小事都可能被推上热搜,“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分分钟能整趴你。

家长需要以什么样的心态加入家委会

要有贡献精神

你得是真心想去做这事,而不是被迫地为了孩子做做样子,虚情假意的东西孩子们会看穿的。

其实就如阿德勒的幸福理论所说,很多真心想为孩子做点什么的父母加入家委会后,在给孩子的班级布置好活动场地、圆满组织一次户外活动后,都会由衷地感到一种被需要的满足感。

就像有些妈妈,每天全家人吃完饭,孩子玩游戏丈夫看电视,总是她一个人默默地收拾碗筷。看着多不公平,但事实上有千千万万个妈妈心情愉快地收拾碗筷做家务,因为她们知道那是在照顾家人,是在为家庭这个共同体做出贡献。

要有时间和精力

这点很重要,别到关键时刻需要你的时候,就说没时间。当家委别来虚的,要干实事。

特别是在孩子幼儿园、小学时,学校经常有各种活动需要家委支持、协助。

要对得起信任和职责

充分为孩子们考虑,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做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沟通桥梁作用。除了助力孩子成长的3大“私心”,其他杂七杂八的想法均可抛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

如果你认为上述加入家委会可能要面临的问题和需要的心态,比起对孩子成长的促进作用,都不算个事,那就加入家委会吧。发挥余热,体验贡献感带来的幸福,为孩子的成长发力,挺好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