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转载]凝神调息?调息凝神

[转载]凝神调息?调息凝神

时间:2020-10-12 23:27:12

相关推荐

[转载]凝神调息?调息凝神

凝神调息 调息凝神

“凝神调息,调息凝神”从无到有,从有到无;无意、有意、无意之意是“真意”。勿忘、勿助两个“清静自然”,一个“守”、一个“顺”……

人们常在讨论“勿忘”、“勿助”,摘录于此,请验之。总之有了“清静自然”,就会有所得了!

闲暇之时,调一下“息”,凝一下“神”,守一下“静”,得一下“安”;要的就是那个“清静自然”。

道言浅近说(附:三丰先生辑说)

(一) 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

(二)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

(三)《系辞》,"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是道家层次,一步赶一②步工夫。何谓穷理?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一面穷理,一面尽性,乃有不坏之形躯,以图不死之妙药。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力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

(四)"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八个字,就足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浦之心,而入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跃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中也。

(五)心上于脐下曰疑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净自然曰勿忘,顺其清净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杰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

(六)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凡丹旨中有"先天"字、"真"字、"元"字,皆是阴阳鼎中生出来的,皆是杳冥昏默后产出来的,就如混沌初开诸圣真一般,以后看丹经可类推矣。

(七)学道甚难,传道亦不易。传道右甚勤,学道者可懒乎?传道者耐烦,学道者可不耐烦乎?学不精,功不勤,心不清,神不真,以此入道。万无一成。孔子曰:"知几其神乎"。不曰其念其意,而曰其神,可见微动之息,非神不知也。今为分之曰,微动者几,大动者直。欲知其几,使心使意使念终不得见也。神乎!神乎!

(八)神要真神,方算先天。真神者,真念是他,真心是他,真意是他。如何辨得真?诀曰:玄关火发,杳冥冲醒,一灵独觉者是也。丹家云:"一念从规中起",即真神、即真念也。又云,"微茫之中,心光发现",即真神、即真心也。又云:"定中生慧,一意斡旋",即真神、即真意也。真神从不神中炼出,学者知之。

(九)学道人原有常格宜破,乃能引心入理,热心去则冷心来,人心绝则道心见。此吾所以撇功名势利,弃儿女家园也。顶真学道,要把道当为奇货可居,乃有效验。

(十)大道以修心炼性为首,性在心内,心包性外。是性为定理之主人,心为栖性之庐舍。修心者,存心也;炼性者,养性也。存心者,坚固城郭,不使房屋倒坍,即筑基也;养性者,浇培勤鄂,务使内药成全,即炼己也。心朗朗,性安安,情欲不干,无思无虑,心与性内外坦然,不烦不恼,此修心炼性之效,即内丹也。

(十一)世有学道数月,而不见其寸进者,为无真心向道也。人若有心于道,自然无事于心;人若心重于道,自然心轻于事;人若心浓于道,自然心淡于事。守其性兮不散乱,存其神兮不昏沉,又安有渴睡杂念之扰哉!础!理胜欲则存,欲胜理则亡。

(十二)潜心于渊,神不外游,心牵于事,火动于中,火动于中。必摇其精。心静则息自调,静久则心自定。死心以养气,息机以纯心。精、气、神为内三宝,耳、目、口为外三宝,常使内三宝不逐物而游,外三宝不透中而扰,呼吸绵绵,深入丹田。使呼吸为夫妇,神气为子母,子母夫妇,聚而不离,故心不外驰,意不外想,神不外游,精不妄动,常熏蒸于四肢,此金丹大道之正宗也。

(十三)大道从"中"字入门,所谓“中”字者,一在身中,一不在身中。功夫须两层做:第一寻身中之中,朱子云"守中制外",夫守中者,须要回光返照,注意规中,于脐下一寸三分处,不即不离,此寻身中之中也;第二求不在身中之中,《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此未发时,不闻不见,贼慎幽独,自然性定神清,神清气慧,到此方见本来面目,此求不在身中之中也。以在身中之中,求不在身中之中,然后人欲易净,天理复明,千古圣贤仙佛,皆以此为第一步功夫。

(十四) 打坐之中,最要凝神调息,以暇以整,勿助勿忘,末有不逐日长工夫者。

(十五)凝神调息,只要心平气和。心平则神凝,气和则息调。心平"平"字最妙,心不起波之谓平,心执其中之谓平,平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乃不起波。此中,即丹经之玄关一窍也。

(十六)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人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

(十七)古仙云,"调息要调真息息,炼神须炼不神神。"真息之息,息乎其息者也;不神之神,神乎其神者也。总要无人心,有道心,将此道心返入虚无,昏昏默默,存于规中,乃能养真息之息,得不神之神。

(十八)初学必从内呼吸下手,此个呼吸,乃是离父母重立胞胎之地。人能从此处立功。便如母呼亦呼、母吸亦吸之时。好象重生之身一般。

(十九)大凡打坐,须将神抱住气,意系住息,在丹田中宛转悠扬,聚而不散,则内藏之气与外来之气交结于丹田。日充月盛,达乎四肢,流乎百脉,撞开夹脊双关,而上游于泥丸,旋复降下绛宫,而下丹田。神气相守,息息相依,河车之路通矣。功夫到此。筑基之效已得一半了,总是要勤虚炼耳。

(二十)调息须以后天呼吸,寻真人呼吸之处。古云:"后天呼吸起微风,引起真人呼吸功。"然调后天呼吸。须任他自调,方能调得起先天呼吸,我惟致虚守静而已。真息一动,玄关即不远矣。照此进功,筑基可翘足而至,不必百日也。

(二十一)《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二句,可浑讲亦可析讲。浑言之,只是教人以入定之功耳。析言之,则虚是虚无,极是中极,静是安静,笃是专笃。犹言致吾神于虚无之间,而准其中极之地,守其神于安静之内,必尽其专笃之功。

(二十二)人心者二,一真一妄。故觅真心者,不生妄念,即是真心。真心之性格最宽大、最光明,真心之所居最安然、最自在。以真心理书,千条一贯;以真心寻道,万殊一本。然人要用他应事,就要养得他壮大,就要守得他安闲,然后劳而不劳,静而能应。丹诀云,心走即收回,收回又放下,用后复求安,求安即生悟也。谁云闹中不可取静耶?

(二十三)游方枯坐,固非道也。然不游行于城市云山,当以气游行于通身关窍内乃可,不打坐于枯木寒堂,须以神打坐于此身妙窍中乃可。

(二十四)学道以丹基为本,丹基既凝,即可回家躬耕养亲,做几年高士醇儒,然后入山寻师,了全大道。彼抛家绝妻、诵经焚香者,不过混日之徒耳,乌足道!

(二十五)保身以安心养肾为主,心能安则离火不外荧,肾能养则坎水不外湍。火不外荧,则无神摇之病,而心愈安;水不外湍,则精智涸之症,而肾愈澄。肾澄则命火不上冲,心安则神火能下照,神精交凝,乃可以却病,乃可以言修矣。

(二十六)凡人养神养气之际,神即为收气主宰。收得一分气,使得一分宝,收得十分气,使得十分宝。气之贵重,世上凡金凡玉,虽百两不换一分,道人何必与世上争利息乎?利多生忿恚,忿恚属火,代办火种,忿恚一生,气随之走,欲留而不能留,又其甚者。连母带予一齐飞散。故养气以诚忿恚为切,欲戒忿恚,仍以养心养神为切。

(二十七)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

(二十八)炼心之法,自小及大。如今三伏大炎,一盏饭可也,再求饱不可也;一片凉可也,再求大凉不可也;数点蚊不足畏也,必求无蚊不能也。自微及巨,当前即炼心之境。从苦中求甘、死里求生,此修道之格论也。

(二十九)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苟不正,行于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

(三十)学道之士,须要清心清意,方得真清之药物也。毋逞气质之性,毋运思虑之神,毋使呼吸之气,毋用交感之精。然真精动于何时,真神生于何地,真气运于何方,真性养于何所,是不可不得明辨以晰者,而细言之也。

(三十一)气慧者神自清,气即人身之时神表也,有何难知?特患心不静定耳。进气是修道第一步要紧工夫,若不静心细参,则不能知终知始,如何使得下手?懵懂下手,知此不知彼,心中忙了又忙,遂时时有琐碎之心,而不团聚,故本一心分作数心,何能一心做工夫?凡学道总要诚一,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战。

(三十二)凡下手打坐,须要心神两静,空空寂寂,鬼神不得而知。其功夫只宜自考自信,以求自得。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诚于中自形于外,是以君子必慎其独。

注释:

①本条与下列各条的顺序号皆点校者所加,以便称引。

②一:原缺,从抄本补。

附:三丰先生辑说

先生曰:"空青洞天向多有仙真来游,留下丹诀去者,此亦度人觉世之心也。山中人何必另寻瑶草、别采仙花,只此是救命符、延年药也。今特节录存之,以公好道之士。"

白紫清《凋息诀》云:夫调息有法度,有器用,有火候,三者有参伍错综之妙用,须知之熟,思之稔,下手自砉然而解。调息火候:有摄取之息。必要能虚能谦,精方入鼎,所谓缩地法也;有采取之息,神要不动不摇,药自就范,所谓拿云手也;有交媾之息,须要六极大定,片念不生;有进火之息。以意逼之,所谓起巽风。运坤火是也;有退符之息。以神敛之,所谓归其根、复其命是也;有卯酉沐浴之息,乃柔字而已。诸般调息,与法度、器用宜参看。调之者,调度得其宜也。

紫清翁《玄关决》云:玄关者,求玄之关道、玄妙之机关也。有体有用。何谓体?寂然不动。何谓用?感而遂通。不动有时候。神气交嫡之初,纟因纟因缊缊,浑浑沦沦,是为一关,所谓四大五行不着处是也;神气交媾之际,昏昏默默,杳杳冥冥,是又一关,所谓无声无臭、天内无外是也;及至静极生动,而用乃出焉,混混续续。兀兀腾腾,真气从规中起,是又一关。所谓念头起处为玄牝是也;念头起处,醉而复苏,有一个灵觉,当下觉悟,是又一关,所谓时至神知是也;此时以灵觉为用,如线抽傀儡,机动气流,微微逼过尾闾,是叉一关,所谓斡转魁罡运斗构,正此时也;沐浴卯门又一关;飞上泥丸又一关;归根复命。沐浴酉户又一关;大休歇、大清静,空空忘忘,还于至静又一关。玄关之体用如此,千经万论皆在是也。

紫清翁《炉鼎诀》云:《四百宇》宜熟玩"此窍非凡窍"一首,道尽鼎器之妙。"此窍"二字,分内外两个看。"非凡"者,赞词也。乾坤合之为外窍,神气藏于其中为内窍。神气交而坎离生,坎离交而元精产。此精不是寻常精,乃是白虎首经至宝也,得之者立登仙界。此就还丹言。若小丹所用,则试与人言曰:"此窍非凡窍,阴阳共合成。名为二气穴,内有真阳生。"可晓然矣。仙家有三秘:火候、药物、炉鼎,此诗尽炉鼎之妙矣。

紫清翁《动几论》云,孔子曰:"几者动之微"。又曰:"夫乾,其动也直"。孟子以直养,是以微动之直,养而至大,塞乎天地之间也。直,刚气也,即乾爻之一也,即初九也,即颜子得一之一也。直与一一也,动在人之窍中,十二时皆有。总要静以存之,方能动以察之耳。无味之中寻有味,无事之中寻有事,其在斯乎?

陆潜虚者,明嘉靖间回翁度之。其《论调息法》云:如何是勿忘?曰:守自然。如何是勿助?曰,顺自然。如何守?曰:依息。如何顺?曰,平息。依息则息能通矣,平息则息能匀矣。问,守与顺是二乎?是一乎?曰,知所以守,则知顺之矣;知所以顺,则知守之矣。是二是一,原是不错。由博返约,惟在凝神,切勿用意,如用意,则非真意。真意从静中生,鸿檬初判,无有染着,乃克用之。故要死过来乃知生,不知生亦不知死,生死是动静深机。

潜虚翁《又论调息法》云:凡调息以引息者,只要凝神入气穴。神在气穴中,默注阴跃,不交而自交,不接而自接,所谓隔体神交理最详,古仙已言之确矣。所谓离形交气,别有口传也。所谓男不宽衣;女不解带,敬如神明,爱如父母,皆此凝神聚气而已,故曰道归自然。《参同》曰,"自然之所为兮,非有邪伪道。"此之谓也。

潜虚翁《三论调息法》云:今夫水与水合,火与火合,风与风合,云与云合,常理也。调息者以气合气,何待强为?只要凝神入气穴,神光下照阴跃脉,不期而会者,一气之感通,自然而然也。屯封曰:"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咸卦曰:"止而悦,男下女,是以亨。"《易》于交接之道,盖已言之的矣。但调息之法,有法功,有器用,丹道始终不离。

先生曰,"吾与涵虚子谈七返九还金液大丹之道,涵虚曰:据先生言,是皆刀圭妙用耳。他曰见涵虚作《戊已二土篇》,深合元意,爱录而传之。学人欲了长生,舍此不能通神也。"

涵虚曰,《悟真篇》云,"离坎若还无戊己,虽含四象不成丹。只缘彼此怀真土,遂使金丹有返还。"此四句诗,极尽和合丹头之妙。盖以火中生木汞,水皿产金铅,木火金水,含四象于坎离之间,此时离中有己,坎中有戊,二土为媒,四象可合也。或谓真意属土,土有戊已,得非有二意乎?曰:似也,然非也。名为意则一,号为土则二,以一意分作两意。乃有二土之可名,始有内外之可别,然必知动知静焉。原夫戊土者,外药也,阴里真阳也。以动为主,故取坎之期,惟侦其动,知动者意也,即以知动之时为一土;己土者,内药也,阳里真阴也,以静为主,故填离之后,致养于静,知静者意也,即以知静之时为一土。此一意分为两意,而可名为二土者也。又以两意合为一意,斯无二土之可拘,并尤内外之可执,然必能动能敝焉。原夫己上者,内丹也,亦可变为戊土,以离日而映坎月,种铅得铅,只见戊而不见己,静能入乎动也;戊土者,外丹也,亦可化为己土,以坎阳而补离阴,种汞得汞,只见己而不见戊,动能并乎静也。此两意合为一意,而不拘为二土者也。然则彼此怀真土,亦各怀其一土乎?亦共怀其一土乎?聪明活泼人自了然也。金丹返还之道,非此真意不行。匪惟和合四象,并能驱使四象,何也?盖以木中藏火,投之水乡而火发,木载金升,汞去复来,火得金而为返也;水里生金,烹以大功而水沸,金随木上,铅去复回,金得火而为还也。金火返还之术,即是七返九还金液大丹。人欲大丹成就,舍此真意奚由哉?紫阳曰:"赤龙黑虎各西东。四象交加戊已中。"陶仙谓"龙从火出,青龙变为赤龙;虎向水生,白虎更名黑虎。"只这"龙虎赤黑"四字。已具四象。交加者,攒簇也。愚按作丹之士。欲使四象攒簇,必令五行棚辕,其所们,戊已中"者,不是离中、坎中。乃是中宫、中央也。东西间隔,刀土仑之,二物变为四象,四象团入一村,一村聚会五行。五行聚而丹乃结,故下二句曰:"复垢自兹能应用,金丹谁道不成功!复垢应用,十月火符也。进火于复,退符于垢,运用抽添,自然中度,金丹乃可成矣。丹家以"戊己”为"刀"、"二土"为"圭"者,结字肖形,正示人以打合之意。但二土为圭,人所共知;戊己为刀,人所鲜知者。潜虚云:"有一士人会意而解勹①己字、丿②戊字。前无所本,似为得之。"涵虚云:非无本也。琴谱以数字攒一字,一字取一画,合左右投弹之法,备见于一字之中,此即以琴谱为本者也。勹者已之头,丿者戊之旁,戊己,以"刀圭"两字合之,盖望人将离己坎戊之二土合为一处也。仙家隐语,往往如是。

①原注:音捏。

②原注:音撇。

张三丰炼功八字诀作者:林书立

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在《道言浅近》里曾这样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八个字就是下手功夫。”其实后面四个字是前边四个字的重复。那为什么不说“凝神调息”四个字是下手功夫,却说八个字是下手功夫呢?这是值得仔细玩味和探究的。

根据《道言浅近》的有关论述来看,这八个字实际上包含了四层意思:一、凝神;二、调息;三、进一步调息;四、进一步凝神。凝神调息的极境,便出现了神息两忘。《道言浅近》指出,这八字“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意谓这八个字要全面实行,且要按顺序一层层做去。下面就依八字顺序逐层加以解说。

一、第一层功夫:凝神

张三丰把凝神而不把调息作为第一层功夫,是有道理的。我们知道,呼吸是介于随意与不随意之间的一种骨髓肌运动。气功调息属于随意性运动,由大脑皮层来管辖。大脑皮层可以改变呼吸的速度,也可改变呼吸的动型(如腹式呼吸、逆呼吸、停闭呼吸等)。只有大脑安静下来,并将注意力转移到机体内部,才有可能对呼吸运动进行有效的调整。如果心烦意乱,杂念纷呈,那是根本无法调控呼吸的。古人说:“元神凝则呼吸之神自然泰定。”《性命圭旨》正是这个道理。

《道言浅近》说:“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得收入气穴,乃曰凝神。”这里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凝神之前,先要清其心。就是说,炼功伊始,先要整理一下错杂的思绪:把正在考虑的问题先了结一下,把准备办理的事情先挂一挂,把纠缠心头的烦乱情绪先清除一下,总之,要努力把一切都放下。这样心就基本清了。

(二)如果功前思绪比较杂乱,就不要急于收心入内,应先做好疏导工作。其一,“眼勿乱闭”。心未清时最好是没有目的地、静静地看着眼前的东西。因为眼睛看着前面的东西,实际上在大脑皮层已不自觉地形成一个新的兴奋灶,而没有目的地看,则能控制其兴奋水平,防止兴奋扩散。由于出现了新的兴奋灶,可以通过负诱导的作用,让其他的兴奋灶(由杂念所引起)受到抑制。这样就容易控制住杂乱的思绪。如果心未清时胡乱闭上眼睛,那脑里可能是一片混乱,越发理不清。其二,“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所谓自劝,便是自我疏导。思绪杂乱较严重,其在大脑皮层的兴奋灶,不可能一下子便消失,这时进行自我疏导,可以通过对主体的认知结构施加影响,促使杂念形成的兴奋灶受到抑制并趋消退。自我勉励,更是调动主体的意志力量,来加强对杂念的抑制。

(三)只有初步实现清凉恬淡的心态,始得收入气穴。因为从日常的心态变为气功的意守态,这要改变固有的心理习惯,即要让意识活动同思维脱钩,将注意力集中到机体内部没有认识意义的生理部位。这实际上是实现从注意到意守的转移。而清凉恬淡的心态,正是实现这种转移的前提和基础,离开这一点,根本不可能将心收入气穴。

(四)收心入气穴,应微闭双目,默运意念经山根循任脉经路,缓缓落入丹田。山根在两眼中间,为下丘脑所在部位。下丘脑系人体内分泌的总枢纽,任脉经路实际上包括了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脏腑的所有功能。沿山根、任脉经路进入丹田,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开始修习时,可连续运演多次,以求初步建立起条件反射关系。

二、第二层功夫:调息

《道言浅近》说:“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初步实现了凝神,这就十分主动,就像“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燃天灯而照九幽杂昧”,所以对呼吸的调控就不怎么难了。这一层调息,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意念要随息自然进入丹田。初步凝神之后,心神开始安静下来,心神一静,气息也就会平和起来。这时,主体便要默运意念不断地随吸气和呼气沿任脉经路自然地进入丹田。《道乡集》说:“神依息而定,息依神而安,互相依附,始曰大定。”做到神息相依,这是调息的基本功。反复为之,便可建立起意念、气息、任脉经路(包括腹脐部位的丹田)三者间的条件反射关系。

(二)意念默守丹田的自然呼吸。在意念随息自然进入丹田之后,便要改为默守小腹的自然起伏,即意念随吸气而守鼓起之小腹,随呼气而守凹进的小腹。此乃所谓丹田呼吸。修持一段时间,便可建立起意念、气息、丹田三者间的条件反射关系。

(三)默运神光下照丹田,与丹田呼吸相结合。小腹自然地一起一伏,意念同内视线合一后下照一起一伏的小腹,形成瞬息相依、神气相抱的态势。《脉望》说,瞬属目,为神出入之门;息属鼻,为气出入之门。瞬息相依则神气相抱,此存心养性之第一关也。可见古人对神光下照、瞬息相依的重视。

三、第三层功夫:进一步调息

为什么在第二层提了调息之后,接着又提出调息呢?这一层的调息与上一层的调息,有什么不同的要求?可以这样说,上一层的调息,主要是为了帮助凝神入气穴,即促使意念在气息的牵引下,同丹田建立起条件联系,实现神息相依、神气相抱的态势,为培养、激发丹田真气创造条件,打下基础。而这一层次的调息,则是要以主动性的呼吸运动为手段,进一步发挥气息的催丹、育丹功能。古人曾把吐纳时的气息出入,比喻为“橐龠”、“巽风”,正是肯定它在功中的动力作用。因为通过大脑中枢的整合,可以把呼吸运动产生的震动波、力度、节奏以及因此形成的胸腹腔压力,集中起来,对丹田及会阴部位,进行有力的激惹、鼓荡,从而促使先天祖气发动。《道乡集》说:“人之祖气原不自生,必籍神光煦照而后气机发动。”又说:“先天祖气的行止,唯听命于后天气,先天气不在口鼻而在气穴,只有后天气息息归根,进行气穴呼吸,才能引发先天祖气。”可见《道言浅近》这样的提法,是有道理的。

《道言浅近》说:“调息者,调度阴?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也。”阴?乃会阴穴,丹道修炼称之为生死根、归根窍、复命关,是任、督、冲三脉所起之处,又是奇经八脉的总源。李时珍说:“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气之祖。采之唯在阴?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奇经八脉考》)王沐在《悟真篇研究》一文中说:“阴?以会阴位置为体,以生精产药为用。”可见阴?为生殖系统内分泌的源头,是人体青春活力萌动之处,在生理上具有独特的作用。

所谓“调度阴?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其具体做法为:在默守丹田的同时,意想中将吸气的起点移至会阴,随吸气柔缓地将阴?之内气吸至丹田,与丹田的内气相交会。呼气时仍守丹田,听其自然。此即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也。这是以调息为主、调息与凝神相统一的进一步体现。此运作稍有难度,需在一、二层功夫有一定根底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不易收到功效。

丹田内气与会阴内气通过调息进行交会,张三丰在《玄机直讲》中提出了另一种运作方法。其法为:凝神入气穴后,“斯时也,于此念中活活泼泼,于彼气中悠悠扬扬,呼之至上,上不冲心,吸之至下,下不冲肾”。这样,丹田气暖,息不用调而自调,气不用炼而自炼。

《三丰辑说》引陆潜虚又论调息法云:“凡调息以引息者,只要凝神入气穴,神在气穴中,默注阴?,不交而自交,不接而自接。”这又是一种沟通上下两气的调息方法。

第四层功夫:进一步凝神

这一层的凝神与第一层的凝神不同。第一层的凝神是心神的初步凝集,它要求将未清之心先收回再送入丹田,以便能够在松静的心理基础上,有效地控制主动性的呼吸,为培养,激荡真气创造条件。这一层的凝神则要求:认真掌握好凝神气穴的火候,从而不断温养、强化真气,以期丹田之气日充月盛,达乎四肢,流乎百脉。在此基础上再逐渐减弱意守的心理强度,提高凝神的品质,为神息两忘创造条件。

《道言浅近》说:“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

这一层次的凝神,具体要求是:

(一)神息相依于丹田,神气相抱于丹田。所谓心止于脐下,是指意念已固定地停守在丹田,意念同大脑的固有联系已减弱到最低点,此即老子所谓“虚其心,实其腹”。所谓气归于脐下,意为形成丹田呼吸后,在真息的激荡下,自然之气和从会阴上提之气,以及丹田萌发之气,归会一起。心止脐下,气归丹田,便在丹田形成神息相依、神气相抱的态势。这不但强化了真气,而且也提高了凝神的品质。

(二)勿忘勿助。勿忘就是“守其清静自然”,勿助就是“顺其清静自然”。所谓“清静”是指虚无的心志,所谓“自然”是指柔缓的呼吸。《三丰辑说》引陆潜虚论调息法这样解释“守”和“顺”:“如何守?曰依息。如何顺?曰平息。”这是说,意念轻轻跟随着柔缓自然的呼吸,便是守其清静自然;让气息平和地一吸一呼,听其自然进出,便是顺其清静自然。这就是古人说的若即若离、不沾不脱之忘。《道乡集》说得好:“稍放空,则入于荒渺;稍着迹,则败于凝滞。非如秋月映澄泉,不足朗彻其妙性;非如旭日映红梅,不足融和其祖气”。上引陆潜虚论调息法还说,守与顺“是二是一,原是不错,由博返约,唯在凝神,切勿用意。”这说明,勿忘勿助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意守的心理强度。即既要让意念轻轻系住丹田的气息,保持适当的心理强度,以巩固并深化凝神的态势;又要尽量控制意守的心理强度,以维系恬淡的心忘,并为神息两忘创造条件。

五、凝神调息的极境--神息两忘

《道言浅近》说:“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在进一步凝神之后,还要保持一段时间勿忘勿助,神默气柔的功态,以便不断温养真气,锻炼心神。待神抱住气,气系住息,在丹田婉转悠扬、聚而不散,即气机活泼,心神自在之时,便要行钻字诀。所谓钻,就是要让心神深入到幽冥虚空之中。实际上这是要求在勿忘勿助的心理基础上,进行“守空”、“忘我”的运演。具体做法是:冥冥之中觉得心神已钻入幽深浩渺的虚空中,继而觉得自己已融化在虚空中和虚空同一了。如果还有一丝“我执”,那就需继续运演,一定要澄之又澄,直到自我感知完全消失,这便是神息两忘的极境了。此后,神益静而气益生,神生气,气生神,精神益长,真气益充,自然会坎离交媾,乾坤会合,神融气畅而如痴如醉了。所谓“恍然阳生”,是指恍恍惚惚之间,一阳来复,即真气激惹了性腺和性神经而出现阳物勃举的现象。这是凝神调息的良好效应,应继续保持恬淡虚无的心态,不可有丝毫邪念。

总之,张三丰提出的八字下手功夫,确为言简意赅、深中肯綮的至理名言,对初习气功者,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