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营造技艺 | 古建中几种特殊样式斗栱

营造技艺 | 古建中几种特殊样式斗栱

时间:2022-04-26 10:35:38

相关推荐

营造技艺 | 古建中几种特殊样式斗栱

1、把头绞项造

把头绞项造外视图

最大的特点是简单,没有出跳。

把头绞项造是一种特殊的柱梁结合方式(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特殊的斗栱,没有出跳。具体做法是将内部伸出的梁栿端部砍成挑尖梁头或者耍头或昂的形式,与泥道栱直接相交于柱顶的栌斗上。泥道栱上再置两个散斗和一个齐心斗(类似于清的一斗三升),然后直接承接撩檐枋、檐檩等。该种形制出现较早,在唐宋前就有出现,宋元后基本没有出现。

2、斗口跳

最早的悬山顶木建筑,五代,它的斗口跳较特殊,栌斗内置实拍栱,上承华栱和泥道栱。

3、单斗只替

是最简单的斗栱,在柱头栌斗上加一替木以承梁枋或槫。若为补间斗栱,亦用大斗一枚。目前遗存极为少见。实例仅见大雁塔门楣石线刻图(唐)中,而河北定兴义慈惠石柱(北齐)小殿斗栱为最早实物遗存。

4、斜栱

栱是水平放置的构件,一般沿进深方向水平放置(如华栱)或沿面阔方向水平放置,如令栱、泥道栱、瓜子栱、慢栱等,斜栱就是既不沿进深方向也不沿面阔方向水平放置的栱,多与面阔方向呈45°或60°。初期斜栱内外多对称,受力平衡,后期斜栱出现内外不对称,(跟斗栱出跳一样)多为外多里少。同时逐步由(辽金时期)结构件演变为(明清时期)装饰件。

斜栱,作为古代木结构铺作的一个构件,从未给出过明确的定义,《营造法式》中也未提及。但现存的古代木结构建筑实物却经常出现。“斜栱”是指:铺作中的某些栱是水平斜置的,即与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呈非90°角度的栱,多为45°或60°。斜栱始于宋,鼎盛于辽金,金以后衰落,逐渐消亡于清。现存实物中,辽金时期是“斜栱”出现最频繁、数量最大、种类最多的时期,比宋时期出现的多,因而一般称“斜栱”为“辽金斜栱”,我个人认为应为“(宋)辽金斜栱”。

“(宋)辽金斜栱”名称形成的原因:在我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斜栱”1、最早出现在转角铺作中的实例是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建于辽统和二年(公元984年);2、最早出现在补间铺作中的实例是山西陵川礼义镇南吉祥寺中殿建于北宋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3、最早出现在柱头铺作中的实例是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建于北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这其中,斜栱(确切说此处为角华栱)出现的最早时间是辽代,出现时间稍微的南吉祥寺中殿(北宋)是真正意义上斜栱的最早实例,而宋代的隆兴寺虽然时代三者中最晚,但摩尼殿是转角、柱头和补间铺作中全部出现了斜栱,因此最具代表性。

基于实际考察和综合判断,久之形成“(宋)辽金斜栱”的印象。迄今没有发现更早的实例,我们基本可认定“宋辽之前没有斜栱”。

文:古建中国,图片:中式营造

【中式营造记录】

中华传统建筑丨记录中国现存唐 五代十国 宋辽金木结构古建筑(新发帖)

中华传统建筑丨记录中国现存唐代木结构古建筑

中华传统建筑丨记录中国现存五代十国时期木结构古建筑

中华传统建筑丨记录中国现存宋代木结构古建筑

山西古迹|晋北忻州朔州大同地区传统建筑文化古迹

中华传统建筑丨记录中国现存八座辽代木结构古建筑

中华传统建筑丨记录中国现存金代木结构古建筑

国保山西|唐 五代 宋辽金元明寺观壁画赏析

中式营造丨记录五台山台怀镇之外国保木结构古建筑

中式营造丨记录五台山台怀镇内宗教古建筑群

【中式营造记录晋东南】

中式营造丨晋东南考察之-晋城地区部分国保古建筑

中式营造丨晋东南考察之-陵川地区部分国保古建筑

中式营造丨记录晋东南-长治地区国保古建筑

中式营造丨记录晋东南-平顺地区国保古建筑

中式营造丨记录晋东南-潞城地区国保古建筑

中国寺观壁画丨山西晋城高平开化寺-宋代壁画

保山西|浊漳河谷地区八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国保山西 | 晋东南-高平千年古刹崇明寺

国保山西 | 最古老的戏台-高平王报二郎庙

国保山西 | 晋东南-大阳古镇元代巨构汤帝庙

国保山西 | 晋东南-西李门金代二仙庙

国保山西 | 晋东南-长治看寺村正觉寺

丨中丨式丨营丨造丨

传承传统文化精神

微信号:Chinese-Construction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