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柑橘褐斑病终极防治手册!

柑橘褐斑病终极防治手册!

时间:2020-08-05 22:16:41

相关推荐

柑橘褐斑病终极防治手册!

柑橘链格孢褐斑病 图片来源:卢文彝

柑橘链格孢褐斑病简称柑橘褐斑病,果农俗称"黑疤病"、“黑点病”。

主要危害部分橘类,橘与柚、橘与橙的杂交品种,以及葡萄柚等,如在贡柑、茂谷柑、爱媛38、默科特、红橘等柑橘品种上发生较多。

该病传播速度非常快,且容易复发,常引起落叶、落果、枯梢,果实感病后带斑难以鲜销,处置不当的话后果相当严重。

为害症状图解

褐斑病主要危害嫩梢,花蕾,叶片和果实。

叶片感病

柑橘褐斑病幼叶症状

刚萌发的幼叶发病,出现针头状大小的黑褐色油渍状斑点,病斑较为局限,周围黄色晕圈不明显。

已展叶,但尚未革质化的叶片最感病,一旦发病,产生褐色斑点,病斑迅速扩大,由于毒素沿着叶脉扩散,形成带尾须状的病斑。

柑橘褐斑病成熟叶片症状

部分革质化的叶片发病,病斑褐色近圆形,随着病情发展,病斑中央变灰白色,病叶一般不脱落,潮湿时其上产生黑褐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成为田间的初次和再次侵染来源。

新梢感病

新梢发病,先出现针头状黑褐色凹陷小点,病斑上下左右扩展成椭圆形或梭形,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大,环绕一周后,其上部分即变黑褐色枯死。

发病严重时,病斑可蔓延至较大枝梢的木质部,使上一年生的枝梢也枯死。

花器感病

花梗和花蕾发病变褐枯死。

幼果感病

刚落花的幼果即可被侵染发病,病斑很小,针头状,黑褐色,凹陷明显,整个果面均可发生,但病斑以近果柄部位较多,幼果一般很快脱落。

果实感病

膨大期和成熟果实发病,典型的病斑为近圆形,褐色,中间凹陷,呈灰白色,病斑周围有明显的黄色晕圈,这些病果大多提前脱落。

此外,果实上还可产生灰白色木栓化微隆起的痘疮状病斑,隆起部位用指甲刮之易脱落。

发生流行特点

流行途径

链格孢菌以无性态参与病害循环,病菌主要在带病的成熟叶片上越冬,翌春气温回升后,带病叶片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

降落在新梢、嫩叶和幼果上,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毒素,致使所接触细胞死亡,细胞器降解,形成坏死斑,病菌从死亡的细胞中获取营养,生长发育并进一步产生毒素,毒素沿导管扩散,加速细胞坏死和病斑扩大,最终导致病叶脱落。

病害的发生与降雨有关,但露水也能足以引发病害的发生和发展。在适宜温度下(20~29 ℃),叶片持续湿润,病菌仅需8小时即可完成侵染。

流行规律

柑橘褐斑病的病原为链格孢菌,该菌专性比较强,只感染部分柑橘品种,如贡柑、茂谷柑等。

褐斑病发病早、侵染时间长,以春梢、幼果期和果实膨大期(4月下旬至6月中旬,8月下旬至10月上旬)发病最重。

在各次新梢中,以春梢发病最重,其次是秋梢,夏梢发病最轻。

流行原因

凡栽培管理差,其它病虫为害重的;地势低洼、积水;果园郁蔽、通风透光不良的;树势弱挂果多的;偏施化肥,土壤有机质含量少的果园发病较重。

综合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选择无病苗木:苗木用杀菌剂消毒后方可引进,最好使用脱毒苗。

改进栽培措施:新建的果园,特别是选择了易感品种的,应在地势较高通风透光良好的地块种植,合理密植,以利通风透光。对于湿度大的果园,要通过开深沟排水措施降低果园的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原菌生长的条件,减轻病害发生。

加强树体管理:避免过度灌溉和偏施氮肥,增施有机肥、磷、钾肥、及中微量元素,并配合淋喷海精灵生物刺激剂,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并促进新梢抽发整齐和快速成熟,缩短感病期。

减少初侵染源:柑橘采收后,最迟可在春梢萌芽前,剪除病枝、病叶,移出果园集中烧毁,以减少初侵染源。对于荫蔽严重的果园,应进行大枝修剪,以利于通风透光,缩短叶面水膜持续时间,减少病原菌侵染的机会。

化学防治

根据褐斑病的发病规律,应在春梢、幼果期和果实膨大期抓准时机施药,其中以春梢3~5cm时和落花期2次防治最为关键,秋梢期根据发病情况再喷药1~2次。

有效药剂:保护性的主要有铜制剂、丙森锌、代森锰锌、氟腚胺、百菌清等;治疗性的主要有啶酰菌胺、三唑类杀菌剂、吡唑醚菌酯、腐霉利、异菌脲、咪鲜胺、抑霉唑等。

注意事项

①一定要在雨前使用药剂防治,以保护性杀菌剂为主,每类保护性药物每年使用不宜超过4次且最好能交替使用。

②保护性杀菌剂和内吸治疗性杀菌剂合理配合使用,杀菌剂保护期过去后应该及时补药,在天气不确定的情况下要抢晴穿插打药。

③注意使用有效的内吸传导性的治疗药物,尤其是发病后,如三唑类杀菌剂、甲氧基丙烯酸酯杀菌剂、琥珀酸脱氢酶杀菌剂等。

④有些易感品种如贡柑,感褐斑病的同时也高感炭疽病,使用杀菌剂必须注意对炭疽病的防治效果。

本文由农业助手团队编写整理,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农业助手(ID:nyzs360),转载时请勿修改文章内容,修改必究!

参考资料

《柑橘链格孢褐斑病的发生危害风险和治理对策》 李红叶

《柑橘褐斑病研究进展》 赵圆

《柑橘褐斑病的防治策略》 欧乃榕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