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奇迹——应县木塔

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奇迹——应县木塔

时间:2020-09-08 19:41:11

相关推荐

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奇迹——应县木塔

鸿迹

变奏的梦想 - 鸿迹 04:31

这是一座千年木塔的经历:

元大德九年(1305年)四月,大同路发生6.5级强烈地震,有声如雷,波及木塔;

元顺帝时,应州大地震七日,塔旁舍宇皆倒塌,唯木塔屹然不动;

350年前明王朝时,山西灵丘一带曾发生烈度为9级的强震,房屋倒坍,人死几千,而木塔无损;

1926年,山西军阀混战,对塔炮击200余发,塔身弹痕累累,有多次击中后燃烧起火,可是很快“自行”熄灭“;

近代,邢台、唐山、大同、阳高一带的几次大地震,均波及应县,木塔大幅度摆动,风铃全部震响,持续一分多钟......

人们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就是佛塔。佛塔处处皆有,但唯有这里的佛塔是纯木结构、无钉无铆,承受了近千年的风吹雨打、硝烟战火依然保存至今。试想一下,一个纯木建筑克服火灾、雷击、兵燹、虫蛀以及风吹雨淋,从公元1056年屹立至今,这本身就是个奇迹。在历经数次劫难之后,这座直插云天的木塔总是安然无恙,仍巍然挺立。它就是应县的佛宫寺释迦塔。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并不高大,帝王的居所多数仅为10米-20米高,一般的民宅更是不过数米。但是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的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始建于距今约1000年的辽代,高达65.84米,相当于一幢20多层的现代高楼,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古建。

释迦塔一层女供养人壁画,有学者认为这正是萧家的三个皇后

应县木塔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建成,由辽兴宗的萧皇后倡建,田和尚奉敕募建,至金明昌四年,增修益完。以作家庙,彰显家威,并有礼佛观光和登高瞭敌之用。

永乐二十一年(14),明成祖率军出师宣化,给予南侵的鞑靼、瓦剌部以有力回击。回京途中,驻跸应州。挥笔书写了“峻极神工”四字。此匾于万历四十一年(16)五月重装。

明正德十二年(15),鞑靼小王子犯阳和(山西阳高),掠应州。明总兵王勋迎战,被困于应州。明武宗率师援应。十月,两军在应州血战六天,小王子败退。这次决战,给鞑靼一定的打击,从此,边境安宁了几年。第二年七月,为了庆祝应州之捷,明武宗二次来应州,登塔宴赏功臣,书写了“天下奇观”四字赞美木塔。

应县木塔除了高约20层楼之外,它底层直径也达到了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而每层内平座形成暗层,实际上共9层。塔层为石砌二层,下层为四方形,上层依塔作八角形,塔身为楼阁式,全部用木料构造。

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8根柱子。木柱之间使用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使整个塔连接成一个整体。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约2600多吨重,整体比例适当,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这座塔结构之复杂、构件之繁多、用料之多,到目前为止,没有1个人能够完全搞清楚它的结构。

如果评选一个世界上最值得建筑师膜拜的建筑,应县木塔绝对排的上TOP3,起码,在梁思成的心中是这样。

梁思成早年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系统学习建筑,在与林徽因结婚时,他们的父亲梁启超,著名民主革命与文化启蒙领袖,送给他们一本北宋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通读此书,梁思成陷入深深的绝望,简直是天书,难以读懂。

为破解中国古建筑的营造办法和历史发展脉络,回国后的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开始了在全国范围内十几年的古建筑调查。山西是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宝库,梁思成曾先后四次来到山西。1932年,梁思成偶然间看到了一份日本考古学家一份关于中国的考古报告,报告中提到的大同以南大约50英里的应县小城里一座木塔引起了他的兴趣。

梁思成手绘的应县木塔渲染图

因为在当时的中国建筑史学里,还没有发现一个唐朝之前的木结构建筑,这个建筑可能是填补中国建筑空白的关键线索。自从听说了这个木塔之后,梁思成就跟他遇到了一个一见倾心的姑娘一样,整天寝食难安,吃饭、睡觉嘴里全是有关这个木塔的事儿,让他最难受的是,他连一张照片都没有。

梁思成一定是要去应县看一次的。但是他又担心,这个木塔早已不在,或者成为废墟。梁思成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在这不久之前的1926年,冯玉祥军队向山西发展,遭盘踞于此的阎锡山的死命抗拒,冯阎大战在山西爆发,此次战争,应县木塔共中弹二百余发......

高培华和他的大画幅相机

毕竟当时从北京到山西,路途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他还经不起白跑一趟的折腾。终于,他想了一个主意:应县怎么也有照相馆吧,于是他写了封信请照相馆的主人高培华拍摄一张应县木塔的照片寄给他,他来如数支付全部费用。终于,如愿以偿的照片寄回来了,应县木塔奇迹般的在硝烟之后“活”了下来。

梁思成收到的应县木塔照片

既兴奋又紧张的梁思成带着林徽因立刻起身去山西。他们先坐火车到了大同,然后又坐驴车直奔应县而去。直到晚上8点,梁思成到达应县,他永远忘不了当时看到场景:

“在盐碱地上一个贫穷的城镇,城圈里只有几百家土房子和几十棵树,这座中国至今仅存的木塔,就像一个黑色的巨人俯视着城市,但在它的最上一层的南面,可以看见一盏灯,那是900年来日日夜夜点燃的‘万年灯’”,梁思成这样记述到。

天色已晚,灯火深处,巍巍塔身散发着辽代气韵,夜幕下势不可挡。梁思成半天没有说一句话,只是默默地盯着那个建筑。后来,在一篇文章里,梁思成回忆到"今天正式去拜见佛宫寺塔,绝对的overwhelming,好到令人叫绝,喘不出一口气来半天。这塔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

不仅梁思成做了这样的感叹,就连同行的刘敦桢也是赞不绝口,他居然发誓说:“如果元、明代以后有如此精品,我的“刘”(姓)字倒过来写!”

第二天,等不及的梁思成立刻登塔开始测绘工作。对于有丰富测绘经验的梁思成来说,这应该是他古建考察生涯中最惊险的一次。以往测量一座古建筑时,一般大致一两天时间就可搞定。可这次测量一座孤立的木塔,梁思成和莫宗江居然用了整整6天时间,这在梁思成考察古建筑的经历是少有的。

有一天,梁思成爬到了塔顶,因为臂力好,他用一只手抓着固定在顶层的屋角上的铁链,一只手全神贯注地照相,他没有注意到黑云已经压了上来。忽然间一个惊雷在近处打响,梁思成猝不及防,差一点在离地60米的高空松开了手中紧握的冰冷的铁链。

这张珍贵的照片是梁思成拍的,下面的人是莫宗江。梁先生为了拍这个塔刹,把镜头取全,还得退到屋顶比较远的地方,很危险。梁思成同时代的学者傅斯年,有一句名言形容考古工作,叫“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梁莫二人测绘这个应县木塔真是上穷碧落,而且只要一松手就真的下黄泉了。

在梁思成对应县木塔完成测绘之后的1933年,一件令他担忧的事情发生了,这也成了梁思成所说的木塔“八百余年以来最大的厄运”。当地的邑绅们在风水先生的建议下,将清代维修新增的各层灰泥墙和斜戗拆掉,改换为隔扇门,结果严重危及了塔身结构,梁先生当时就担忧“若不及早恢复,则将不堪设想”。

应县木塔虽屹立近千年,但有一个严重的问题不得不去面对——它“歪”了。歪到什么程度呢?比比萨斜塔还要严重。要知道,比萨斜塔只歪了3.99度,而应县木塔的二层足足“歪”了15度。新中国成立初期,应县曾在塔内召开“万人大会”,每层都安装了喇叭,坐满了人。你可以想象一下,这座木塔要承受多大的重量。在它千年的生命中,这可能是木塔承受的最重一次压力。

后来,应县木塔名声大噪,慕名而来的游客们越来越多,登塔的游客也越来越多。很多游客来到应县木塔的主要目的就是看看这个木塔是不是真的这么结实——每登一个台阶就使劲跺一次脚。

就这样熬到了90年代,7位中国最顶尖院士集中在一起开会,讨论怎么修这座塔,共有4个方案:

“全拆了再修”:这个到可以,但是有个问题——拆完了没有一个人会组合呀!

“建造一个新的结构去支撑”:相当于给木塔做一个脚手架,但是这个工程量不亚于再建一座木塔……而且最重要的,是会极大影响木塔的整个景观。

“把完好三到五层吊起来,修底下受损部分”。这个方案到时可行,但是这个可能会破坏木塔的原有结构。

“小补小修,现状加固”:在不改变木塔整体结构的前提下,纠正木塔残损最严重的部位。

最后的结论是:不修,这塔还能再坚持一段时间。因为没人能够保证,修补后木塔倾斜可以就此打住……

古代,没有科学家、数学家,没有各种精妙的仪器,但就是有一群匠人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靠着智慧、经验、灵巧的手,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如今慕名而来参观应县木塔的游人依旧络绎不绝,但人们早已无法登塔,只能在一层仰望。也许你我再也无法感受到古人在木塔上登高远眺的诗意,能上去的,只有那天上成群的鸟儿。但这对一座千年木塔又何尝不是一件幸事?它还在那里,就已经是最好的安排。

文字:御凰品冰岛采集编辑

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