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明代的卫所制与鳌山卫 张方纲

明代的卫所制与鳌山卫 张方纲

时间:2018-10-10 04:54:18

相关推荐

明代的卫所制与鳌山卫 张方纲

明代的卫所制与鳌山卫 张方纲

朱元璋以武力定天下,在做了皇帝之后,一直重视军队建设,1368年(明洪武元年)纳刘伯温言,在军事上实行卫所制,从京师达到郡县,普建卫所。据《明史·兵》所载1394年(洪武二十六年)的数字,全国有329卫,65千户所,但其中没有列出鳌山卫和雄崖、浮山两千户所的名字。成祖时,全国有493卫,359千户所,这个统计里则列有鳌山卫及所领雄崖、浮山两千户所。1991年版《即墨县志》记载,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在县东二十公里边海筑城设访,1402年(建文四年)置鳌山卫。民国即墨地方文人周至元《崂山志》亦如是说。《明史·地理·即墨》称,鳌山卫建于洪武二十一年五月,《即墨简志》、蓝水《崂山志》,清嘉庆邑人张希贤《乌撒考》均持此说。鳌山卫的建置时间历来争讼不已,其源在《明史》。

卫所的编制和上下级隶属关系是,卫设指挥使统之,编有五千六百人,卫下一般设五处千户所,每千户所一千一百二十人,设千户军官领之,下辖十百户所,每百户所一百一十二人,以百户领之,百户之下有总旗二,小旗十,大小比联而成军且划地而治。卫中设各有司,主管方面工作,如镇抚管司法,儒学管教育。卫听命于各省都司,鳌山卫属山东都司,各都司受制于兵部和都督府,山东都司属左军都督府。都督府共设前、后、左、右、中五处,它是中央统军机构,有统兵权,但无权发布出兵令,和兵部要互通情报。兵部是中央军事行政机构,可发布出兵令,但无统兵权。兵部和都督府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制约,构成了明代中央政府的军事领导体制。但卫所的一些行政事务亦受郡县领导,如教育,卫学诸生的录取名额由地方政府下达,如鳌山卫秀才录取人数由莱州府指令,有时和即墨县的名额在一起。

卫所的兵源有从征、归附、谪发、垛集等,其军籍皆世袭,以卫所维系军籍,以军士隶于卫所。

从征,最初和朱元璋参加反元斗争,一直至建立明王朝,是早期卫所军主要来源。如鳌山卫千户张深、浮山所千户张清,就是元末在徽州参加起事的。

归附,投降的元军,及元末群雄诸部的俘虏。

谪发,即谪发充军者。

垛集,用垛集法征集军人。所谓垛集法就是以三民户为垛集单位,其中一户为正户,当兵,其他两户为贴户,帮贴正户,若正户军亡故,以贴户壮丁补,后又修订为正户、贴户轮流服役。譬如即墨于家庄于氏在家族内垛集,自洪武中至万历中,凡七代轮流为正户、贴户。万历二十一年时,于守宗在兴州(今辽宁兴城)右屯卫为军户,派老军杨化来即墨敛取“军装盘缠”,正月二十六日,于氏族人贴户于大效趁酒杀死杨化于鳌山卫城北石桥子沟,取走所敛白银二两八钱,抛尸大海。伤兵及老弱病残亦常转为民户做贴户,如屡次北征漠北归来之部队中的伤老病残者,途次山西时,多集中于洪洞县,领取木质火字的执照,分赴河北、山东等地,得到五十亩地,一头耕牛,为民户。这些退伍军人及其后裔,称自己老家在山西洪洞县。

除上述外,还有募兵,在一些突发事件中,卫所兵员不足,可选地募兵,如永乐中,鳌山卫奉命对唐赛儿农民起义军作战,曾在周边郡县募兵,即墨泉儿头某村民应募入伍,以军功获物质奖,退役成小阜。此法明前期仅为权宜,后期兵员大量逃亡,卫所彼弱,募兵制代替了卫所军,所募军士无军籍,属民户,服役供自身,不传世,退役后仍为民。

卫所的主要任务是打仗,沿海诸卫多为防倭而设,每百户置战舰两艘,游弋海上,颇具战斗力,保卫了沿海安全。也对内作战,一旦有警则兵部发令,五军都督府遣将领卫所兵作战。永乐中,鳌山卫指挥王真受命率部战唐赛儿农民起义军于诸城,获胜,遂进京献俘,升任山东都司副职,此正鳌山卫鼎盛时期,后渐衰败。正德六年(15),河北刘六起义军游击山东,下二十余城,平度亭口、即墨营(今北安街道办事处营上村)相继被破,鳌山卫已无战斗力可言,兵部只好调延绥等地“外四家”军队参战,正德七年大年之夜,“外四家”军队忙于备战,而当地卫所军队忙于过年吃饺子,“大年五更吃※※,没有外四家”由此而生,历久,成谚语,且多歧意。

除作战外,卫所军队也承命修河、防汛、建筑等。每次黄河决口的突修任务,多以卫所军为主力,鳌山卫多奉命去云梯关(在今苏北滨海县)黄河入海口处治河。修河中军士往往大量逃亡,一因工作艰苦,二是场面分散难以管理。

在无战争和其他突击性任务时,卫所军则进行军事训练和军事屯田。所谓军事屯田,就是以军隶卫,以屯养兵,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每个军士授田五十亩,称为一份,给耕牛农具。每份纳足粮十二石贮屯仓,听本军支用,余十二石上缴,作为本卫所官军俸粮。也有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专业军屯,如煎盐,当时称灶户,浮山所设有灶户屯,址在今城阳。所谓守城,就是巡逻和军事训练,军训中分单兵动作和合同战术,训练成绩按时检阅,还要把部队开到北京进行检阅,这叫京操。明初对京操还认真,到后期,部队开到北京后,尽为达官贵人提供廉价劳力,倒不重视军训检阅。田横砚、窝洛子鱼缸曾随鳌山卫京操人员进入北京。

卫所军官和士兵的待遇。

明代军人的身份证明叫《军籍勘合》,上载军人的从军履历,调补卫所年月,随军家属数目,其副本由上级机关存档。

先说军官。明制,武官分六品,每品分正从两级,共十二级,散阶三十,这是军衔,和品级有蝉联式的对应关系。卫所各级正职军官职衔薪俸情况如下:职务百户,品级正六品,散阶初授昭信校尉,升授承信校尉,佩狮形铜牌,俸十石。千户,正五品,初授武德将军,升授武节将军,佩麒麟铜牌,俸十六石。卫指挥使,正三品,初授昭勇将军,升授昭毅将军,佩虎形铜牌,俸三十五石。此外,各级军官月口粮一石,洪武时官俸全给米,成祖时米俸兼支。“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明史食货志》如此说。

再说士兵的待遇。卫所军士居有月粮,行有口粮,马军月饷二石,步军总旗一石五斗,小旗一石二斗,军士一石,阵亡伤亡丧费一石,在营病故者半之。月粮之外,又有月盐,有家口者二斤,无者一斤。粮多的卫所八分支米,二分支钞,粮少的卫所则粮七钞三。两京及京都卫所全支米,因折钞时米价极力压低,因而军士愿要米而不要现钞。发到饷米后再到市场粜出,价格要高的多。鳌山卫军士领到粮后也到附近集市如即墨城、王哥庄等地卖出,当时坊子街有家碾坊,其原粮多来自饷粮,因其籴米价格公道,且均按军粮袋上所标份量,不再称量,这样军士都愿把米粜给他,后因经营致富,舍宅为财神庙。

卫所的军户、民户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职业,甚至不同民族,这样,卫所之设在客观上起到了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口融合的作用。

经济和生产技术方面的交流。金华籍军人利用云贵卫所的生猪制出流传至今的“宣威火腿”。江南籍军眷将漏花印染技术带到贵州,形成苗族印染。即墨东乡粉垣黛瓦的建筑风格,酷似徽派民居,这与当年卫所工匠不无关系。

文化方面。徽州傩戏随卫所进入贵州,并得以保留,在徽州则已失传。即墨东乡以面具扮耍,其传统节目《唐僧取经》《百兽率舞》与同名节目的贵州傩戏在道具和扮相上何其相似。再如“永乐扫北”的故事,以鳌山卫军人为载体由外地进入即墨,即墨没有发生过永乐扫北的事,但外来的许多参加过扫北的人,他们讲述了扫北的故事,被后来的即墨人附会到即墨身上,又困惑了后来的即墨人。

卫所使人口、民族得以融合。湖南某氏族谱称,其始迁祖原居江西吉水八都镇,后参加明军,在大罗镇(今西双版纳)驻防时,娶民族妻子,后换防湖南卫所。我们的莱州府同乡,现台湾闻人李敖在《我的自传》中说,他的远祖是乌撒卫苗民,明初迁来山东。鳌山卫、雄崖所、浮山所也不例外,调来的军户、民户中,均携有少数民族,有的则为多民族家庭。一年之中按不同民族习惯过几次年。即墨有传说,高祖公每年十二个月,高祖婆每年十个月(彝族使用十月历),说明有即墨先祖曾娶彝族女。这些长相、服饰各异的少数民族,被即墨土著指称为“昆仑奴”,这是当时对外佣的泛称。昆仑乃巴比仑竖写的误读,古巴比仑曾设国际性奴隶市场。

卫所与地方的关系。

卫所与周边郡县的关系,各有特点,不能一言以蔽之,今就鳌山卫及所领二所与即墨地方的关系举几个实例,以窥其一二。

防辽问题,当时辽东半岛的所谓辽人乘船而来,抢掠财物,有的甚至在田横岛定居,不时上岸骚扰居民,即墨县颇感棘手,要求卫所协助解决,但一直推诿:“我们是防倭的,不是防辽的。”为此,万历即墨知县愤然为文:“夫倭患说不长,御辽又不任,则国家竭百姓膏血以养官军,谓何鼠窃狗偷辈,且束手不能,而愿得招抚,脱倭夷突至,何以御之?”

正德壬申之变问题。正德七年(壬申)河北刘六起义军游击山东,攻打即墨县城,知县高允中向卫所报警,卫所强词夺理,坐视不救,兵后却又对百姓大耍威风,趁机征兵伸手要钱,对此,蓝田啧有怨言:“营卫四城屯疲兵,仰食于我鞭衰※,新扭游手才弯弓,防秋即予千金丰。”

通商问题。即墨沿海大小码头颇多,宜于通商,以金家口为最有利,鳌山卫查之甚紧,而相毗邻的灵山卫,却允许胶县的商船出海,相形之下,即墨颇多微词。

此外,在县卫交界处,因军民杂处,两不管,易生奸宄,研究处理时,意见难以一致。即墨县所行保甲编民,卫所军户作梗,即墨的一引起些作奸犯科之徒,常匿于卫所,受庇于某些军官。还有县学、卫学在秀才的录取名额上也常攀比,矛盾百出。明中期以后,即墨的一些豪门大族在崂山修建山庄别墅、宫观寺院,只小贿于军官,则无偿役使军士,士兵则把怨气洒向即墨地方,恶化了军地关系。

卫所制随明王朝一起走进了历史,清初还是划地而治,至雍正年间先后裁归地方,鳌山卫和雄崖、浮山两千户所是于雍正十二年(1735年)并归即墨县的。

(作者系胜利油田退休干部,原籍即墨市窑头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