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原理辨析(王行安)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原理辨析(王行安)

时间:2020-05-29 01:31:36

相关推荐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原理辨析(王行安)

自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后,历代医家对其进行了注释与解读,但如何从医理上用简明、易懂的方式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进行剖析,至今少有论者。

一般来说,春夏作为一年之中的上半年,温度渐升,属阳;秋冬作为一年之中的下半年,气温渐降,属阴。为什么在属阳的季节还要再“养阳”,在属阴的季节还要再“养阴”呢?

首先,要注意古人所用这个“养”字,它是培养、养护的意思,即表明阴或阳由于某种原因需要养护,而与“补”字不同,补阴补阳则表示阴阳有缺失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阴阳需要“养”呢?

按照我国传统历法,冬至为一阳初生之时,而冬至为子月之中气,阳气于此时初生,经过丑月的孕养,到寅月立春后,阳气开始从大地萌发,此时气候即正式进入春季。这一个过程,可以用一粒种子进行形象的演示,冬至时,种子在泥土中开始发芽,即象征一阳初生之象;在经过整个丑月的胎养后,于寅月开始冲破泥土的覆盖,将新芽从泥土中露出头来。这即是万木萌芽的春季了。

这表明春季时,阳气正如刚刚萌芽的幼苗,在人则如初生的婴儿,如此脆弱的阳气,当然需要养护了。

那么,夏季养阳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这就需要从夏季所独有的特征来分析。具体说夏季有高温、多雨、潮湿这三大特征。夏季雨水变多,万物被高温包裹下,外面常闷热异常,内里则潮湿异常,食物容易霉变长毛,人与动物则由于高温耗损阳气,而变得容易困乏慵懒起来。外热盛则易生内寒湿。所以夏季的地下室等地方常常凉爽而又潮湿。

根据天人合一原理,夏季的身体中,也存在同样现象,即体外虽然高温,体内则相对寒湿。即夏季人体内部的阳被外界高温给损耗了,所以夏季也需要“养阳”。

上面即是“春夏养阳”的原理。

季节进入秋季后,气温开始下降,阳气的升发势头被彻底遏制,同时阳气升发时所蒸发出的水汽也同时被遏制住了。这样阳气与水汽都开始萎缩退降,天气变得干燥起来,这即表现为阴弱了,所以秋季需要“养阴”了。

这也是为什么在秋季人们容易出现咽干、流鼻血、嘴唇起皮开裂等现象的原因,而多吃富含水份的梨子等水果,可以起到有效滋阴的效果。

而在冬季,特别是北方极寒地带,相对于外界零下几十度的低温,人的体内则相对变成高温了。持续的高温必然会伤阴耗阴,这时候“养阴”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这即是“秋冬养阴”的原理。

针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原理,民间有很多谚语和习俗将其体现的淋漓尽致。

如“春晤秋冻”、“春不减衣,秋不加帽”,其春晤和不减衣,即是养阳;其秋冻和不加帽,即是养阴。

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萝卜清凉通气,冬天吃了可以有效缓解体内的高热,姜则温辛补阳,夏天吃了正可补养体内损耗的阳气。

东北人越是在冬天,越有喝井水或啤酒的习惯,而在南方,特别广东一带,越是夏天越要经常喝些姜汤或姜茶。这南北两个极端地带,所表现出来的,正是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最好诠释。

还有北方产妇坐月子是绝对不能喝姜汤的,而南方产妇坐月子是必须要喝姜汤的。产妇因生产导致体内阴阳俱虚,在北方因气候干燥寒冷,相当于秋冬,一定要养阴,所以绝对不能喝姜汤;而在南方,气候潮湿温热,相当于春夏,一定要养阳,所以反而必须喝点姜汤来养阳。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