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课后复习做好这两步准备工作 轻松提高学习效率

课后复习做好这两步准备工作 轻松提高学习效率

时间:2022-07-25 04:30:57

相关推荐

课后复习做好这两步准备工作 轻松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时,一节课时间老师平均讲课本中一节的内容;高中和大学一节课内容讲的就更多了,甚至有些章节的知识是让学生自学的。随着年级的增长,我们在同样的时间段内,学习的知识量却在呈指数式增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的有的孩子小学、初中学习成绩很好,一上高中成绩就变差的一个原因。可见科学的课后复习是不可或缺的。

学习知识量随着年级增长呈指数增长

如果再考虑文理科的因素,理科可能你会想到做题。但是做题之后会得到很多的经验,也是需要将这些经验复习总结好的;并且做题也是为了加深对一个概念的理解,因此能在做题之前就将概念总结好,用来指导做题则可以提高不少效率。而对于文科性质的课程,逻辑性强的内容也需要通过做题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但是文科逻辑性强的内容并不占多,更多的是在课后复习来梳理、总结知识点。

文理科中逻辑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所占比重

因此,可见不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随着年级数的增长,课后复习对于将课堂上学习过的知识有效消化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课后复习如果只是单纯地记忆每一个知识点,可能在短期内记忆的会很清楚,但是由于没有形成体系,终究不是自己的知识。因此,提高课后复习的效率需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

漂亮的大楼,我们都见过无数。但是建楼的时候,工人叔叔并不会一开始就一块砖、一块砖地来砌墙,而是:

先规划一下这一层要砌几堵墙、每堵墙需要砌多高、是否要留门窗

基于这三点考虑来准备物料——砖块数量、石灰量、桁架

在这些准备工作做好之后才开始砌墙

工人叔叔建楼的过程

如果把课后的复习比喻成建一栋大楼,在刚开始的时候也并非是直接记忆、背诵单个知识,而是要做好准备工作。

01 课后复习的第一个准备工作——排序

看到排序两个字,你可能会有这样的三连问:

对什么排序?

为什么排序?

按什么顺序去排序?

没错,这也是我们在这一部分要考虑的问题。

1.对什么排序?

我们都听说过“砍柴不误磨刀工”,上述建楼的规划阶段也提到了要先考量砌好的墙的外貌和构造。将这两点经验应用到课后复习上就是:我们要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知识点排序。

在这一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知识点是什么而是有哪些知识点,不必在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因果关系、共性关系、包含关系或者组合关系),我们在01-3中会把它们的关系捋顺。此时待排序的知识就好像下图的水果一样,凌乱分布。

知识就像水果一样,凌乱分布

2.为什么排序?

我们需明白排序属于课后复习的一个准备工作,既然作为准备工作,它的目的就是为下一个准备工作——总结,做准备;而另外一个原因则是第一个准备工作要实现的——将知识点按照大脑可以理解、记忆的顺序排序,方便后续的复习记忆。

大脑记忆

3.按什么顺序去排序?

初中的时候我们都学过点、一条线、多条线。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点;由点而成线;线间平行关系;线间相交关系

如果将点与线之间的关系应用到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当把一个点当作一个知识点,并将知识点之间的顺序称作逻辑顺序,它们之间的逻辑顺序是这样的,其中演绎性知识可以作为归纳性知识的子集。

需要排序的知识点之间一般具有某种逻辑关系,按逻辑关系排序则称为逻辑顺序的知识,比如知识点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则称这些知识点之间要按因果顺序来排序,为了方便也就称为因果顺序的知识。

子集:一个数学概念,此处指一个概念中的元素完全在另一个概念中能够找到,则称前者是后者的子集。

线间关系所对应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至此我们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顺序分为了以下两大类:

知识点间逻辑顺序

接下来,重点介绍一下如何利用知识点之间的这些逻辑顺序来排序

3.1 线性演绎性知识

线性演绎知识常见的应用:单条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相继发生

这种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是一条线性推理关系,就像历史故事一样,具有明显的包含关系或者简单因果关系(一因一果),故称为线性演绎性知识。线性演绎性知识的排序样式:

样式一:大前提 小前提 结论

注:(小前提是对大前提句子中主语或者谓语的表述,但是表述内容仍属于大前提的范畴)

举例:

样式一举例

样式二:现象 原因 解决办法

举例:

样式二举例

3.2 归纳性知识的定义

上文提到归纳性知识的逻辑顺序有复杂因果顺序(多因一果)、结构顺序和重要性顺序(重点理解上文多条线之间的关系),用结构框图来表示的话如下:

归纳性知识的结构框图

因果顺序知识常见的应用:生物或者化学实验的实验步骤、数学课程中定理的证明等内容,可见因果顺序知识点的因果顺序除了包括复杂因果顺序之外,还包括流程、步骤等内容。

结构顺序知识常见的应用:生物课程中人体器官的构成、地理课程中一个地区的国家组成等内容,可见结构顺序知识除了在平面上具有局部和整体的特点,在空间上可能还具有某种位置分布。

重要性顺序知识常见的应用:历史事件的原因分析等内容,可见重要性知识要求我们从导致一个结果的所有行为、原因或者问题中选出相关性比较大的几个或者共性列出即可。

3.3 归纳性知识的排序

排序规则:当排序个数分少于5个的时候,按照相应知识的顺序排序就好。但是当排序个数多于5个的时候,就需要先分组:我们要秉持的一个简洁分组原则:神奇的数字7,之后按照上述的排序规则排序即可。

这个原则是由乔治·A·米勒在它的论文《奇妙的数字7±2》中提到的,重点说的是人类记忆的项目个数最容易记住1个,其次是3个,最多则因人而异是5到9个不等,因此当记忆的项目个数超过5个时,就需要找其它的分组,将其余的记忆项目纳入其中。

因果顺序-结构顺序的排序

因果顺序的知识要求我们找出导致一个结果的所有原因,结构顺序的知识要求我们找出某一个概念的所有组成部分。正如多条线之间的平行关系,这些原因或者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将这一原则应用到知识点分组的环节,当由因果顺序或者结构顺序组成的知识点数目超过5个的时候,则要求我们对其进行分组,最好将3个相关的知识组成一组。

对于因果顺序知识的分组,需要看原因/流程导致的结果来分组(分组的结果反过来还可以检查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流程是否有遗漏),然后再依据分组结果的层次等级来排序;而对于结构顺序知识的分组,则可以按由左到右、由上到下顺时针、逆时针的空间顺序来分组,之后再按上述的排序规则来排序。

因果顺序的知识按导致同一个结果的原因来分组,按结果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来排序

eg.接下来以生物实验中的观察叶绿体实验来说明对实验步骤的排序

观察叶绿体形态的实验步骤

该生物实验总共有4个步骤,但前2个步骤同属于实验的准备阶段,4个步骤的排序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来排序:

观察叶绿体形态实验步骤的排序

此种情况下,你只需记忆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3个阶段,符合大脑的思维方式,且记忆数量相比之前4步减少一个,这在表示大量步骤的时候显得更为重要。

结构顺序的知识按空间分布规律来分组-排序

eg.我们来看一下北京市地图:

北京市地图

通过地图我们发现北京市有许多地方,单纯地记忆这些地方容易混乱,但是这些地方有一个特点,在空间分布的位置不同,因此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借助人脑看地图的顺序(由上至下、从左至右以及顺时针顺序),分5条现所来记忆这份地图。5条线索中最多的一条也只需记忆5个地方,大大减少了记忆量。

北京市地图的记忆顺序

重要性顺序知识按共性来分组与按重要性顺序来排序

因此对于该类知识的排序,找出相关的3-5个行为的共性(多于5个需先分组),排序的话再按选出的这几个行为或者问题的重要性程度排序。

eg.清朝灭亡的原因分析

①历代王朝的兴衰的客观规律

②封建王朝到清朝已经是后期

③清政府的腐朽黑暗(制度、统治阶级)

④小农经济限制了社会的发展

⑥科举制、八股取士限制了人的思想

⑦同时代的资本主义盛行

⑧同时代欧美各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

⑨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以上所列原因有9个,超过了5个,需要先进行分组、再排序。所列原因中有客观原因,清朝内部的原因和国外的外因;而具体原因中又有内因和外因制度方面和经济方面的对比。按照重要性顺序排序的知识结构图如下,这样一细化,相信这一部分知识也就理解了。

清朝灭亡原因分析框图

02 课后复习第二个准备工作——总结

在01部分,我们已经表明排序的一个原因是为这一部分的总结做贡献的。因此到了这一部分,我们要做的主要工作是将这些已经排好序的知识总结成一句可以引起我们回忆起这个大知识之下所有脉络的句子,称之为总结句。这部分工作有:

什么样的总结句可以引起我们的大脑主动想起待复习知识的主要内容

给出不同顺序知识的总结方法

1. 总结句具有的两个原则:

原则一:避免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

原则二:使用明确的词汇或者语句

第一个原则:缺乏思想的句子指看到这个总结句不能想起总结句下面的内容是什么

第二个原则:要求总结句言简意赅,能起到回忆这部分知识的功效

2. 不同结构知识的总结方法

线性演绎性知识

线性演绎逻辑知识由简单的推理(简单线性因果关系或者由果执因的解决办法)得出的,因此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总结重点简化结论即可。我们继续上一部分给出例子:

线性演绎知识样式一总结

线性演绎知识样式二举例

归纳性知识

复杂因果顺序知识是依据原因/流程/行动导致的结果来分组的,因此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总结要根据最上层的几个结果导致的共同结果或者隐含逻辑来给出总结句。

举例:观察叶绿体形态实验的总结可以是:

叶绿体形态实验步骤包括实验的前准备、实验中的观察以及实验后的处理三个步骤。

结构顺序知识和重要性顺序知识这两部分知识的总结则需要发现前者的组成部分或者后者的行为/问题上的共性。发现共性的方法有以下3个原则:

主语完全相同,则找出谓语之间的共性

谓语的动作和对象完全相同,则找出主语之间的共性

主语、谓语都不相同,则找出隐含意义之间的关系

举例:.以清朝灭亡的原因分析为例总结:

清朝灭亡原因分析的总结

本文通过介绍将课堂学习的知识点按照大脑的思维规律来排序、总结的方法,方便同学们对所学知识做针对性复习。全文的思维导图如下:

全文思维框图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