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应天书院的历史

应天书院的历史

时间:2021-08-30 16:38:46

相关推荐

应天书院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应天书院是北宋时期最高学府之一,曾经辉煌一时。拂去历史的尘埃,让我们去追溯应天书院千年的历史。

解说:应天书院,和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并称为四大书院,应天书院是四大书院之首。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书院的名称始于唐代,最初是官方修书、校书和藏书的场所,如丽正修书院建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也就是公元7,书院主管人员的职责是“掌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辨明邦国之大典,而备顾问应对”,兼作皇帝的侍读,“以质史籍疑义”。此外,唐代有些私人读书讲学之所,也称为书院。

如果要探寻应天书院的历史,时间要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五代十国时期。那是一个分裂动荡,金戈铁马的时代。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中原,官学遭受破坏、庠序失教的状况较全国各地更为严重。因此,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私人创办书院、学舍之风便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唐朝末年,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也是私学兴起的一个原因。

(商丘睢阳区旅游局工作人员 赵世忠 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那么使大规模的印书成了可能,私人就有了很多的藏书,所以就促进了书院的发展,由于有了很多的藏书,使读书成了可能。)

解说:作为应天书院前身的南都学舍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建立的。

(商丘师院文学院 院长 王增文 当时虞城人杨悫,他在归德军赵直的帮助下,就在商丘这个地方聚众讲学,开办了南都学舍。)

解说:杨悫去世以后,他的学生戚同文在南都学舍继续办学,这时候的南都学舍得到迅速发展。

戚同文,字文约,出身于儒学世家。

(商丘师院文学院 院长 王增文 但自幼父母双亡,他跟着他的祖母长大,他的祖母带着他回到他的外曾祖家里居住。生活过得很艰难。戚同文长大以后,侍奉他的祖母,以孝闻名。)

解说:祖母病逝后,戚同文更加孤苦无依。就在那种饥寒交迫的境况下,他仍坚持读书,有时候甚至还借月光读书。

(商丘师院文学院 院长 王增文 当时,杨悫在商丘开办南都学舍,有一次,戚同文路过南都学舍,杨悫就收留他在南都学舍里求学,向他讲授《礼记》。戚同文天资聪颖,他每天能背一卷书,据说大致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把四书五经背会了。)

(河南省范仲淹研究协会理事 孙纲 戚同文处五代丧乱,万民涂炭,立志不仕,决心以德行感化乡里,盼天下同文,早日统一,于是取名“同文”,继承了杨悫的教育事业。)

解说:杨悫非常喜欢这个学生,就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他。戚同文有了家室之后,面对五代十国时期天下混乱、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时局,他立志不仕,不追求功名利禄,而决心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杨悫劝他出仕,他却说:“长者不仕,同文亦不仕。”可见他矢志于教育事业的决心和意志。

(商丘师院文学院 院长 王增文 戚同文接管这个学校以后,赵直帮他修建了一些房舍,资助他在这里办学,聚徒讲学。戚同文在这里教学生非常认真,他又很有学问,当时求学的人,也很多。)

解说: 宋太祖建隆元年,也就是公元960年,归德改称宋州。战乱之后,人才奇缺,北宋朝廷为了选拔人才,实行开科取士,这为南都学舍的学祖传秘方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当年,很多学生参加了科举考试。

(商丘师院文学院 院长 王增文 后来有五六十个人都考中了进士,所以商丘戚同文的大名,当时在全国都是很响亮,四面八方的学子都到商丘来求学。)

(河南省范仲淹研究协会理事 孙纲 公元970年戚同文的学校人才辈出,名扬四海,有“七榜五十六”的美称。其中宗度、许骧、陈象舆、袁象先、郭成范、王砺、腾涉等皆践台阁。因而戚同文成为北宋初年著名教育家,也是应天书院的鼻祖。)

解说:戚同文在南都学舍执教的这段时间,为后来应天书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南都学舍成了中原地区最重要的学术文化交流和教育的中心。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也就是公元976年,戚同文去世,这位著名的教育家理所当然的受到朝廷旌表,被追赠为礼部侍郎。但是,随着戚同文的去世,曾经红火一时的南都学舍的教学工作一度中断。

片花:它诞生于金戈铁马、纷乱混战的五代时期。

(商丘师院文学院 院长 王增文 当时虞城人杨悫,他在归德军赵直的帮助下,就在商丘这个地方聚众讲学,开办了南都学舍。)

天资聪慧的戚同文,立志不仕,继承了老师杨悫的教育事业。

(商丘师院文学院 院长 王增文 戚同文在这里教学生非常认真,他又很有学问,当时求学的人,也很多。)

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曾在这里求学。

(商丘睢阳区旅游局工作人员 赵世忠 可是我们知道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应天书院早就形成了,)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它终于成为了北宋时期最高学府之一。

(河南省范仲淹研究协会理事 孙纲 作为宋代的地方官学,应天书院与曲阜文宣王庙建立较早,宋人有“城郡置学始此”之载。)

解说:北宋的建立,结束了天下纷争的混乱局面,社会环境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北宋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开科举,兴农业,当权者也急需选拔一批有识之士,历经乱世的大批心怀抱负的文士多想一展才华,北宋好学之风甚浓。

宋真宗景德二年,也就是公元1005年,宋州升为应天府。

(商丘师院文学院 院长 王增文 到了宋真宗的时侯,宋真宗他追念宋太祖应天顺时,开创宋朝,就把宋太祖赵匡胤的发迹之地宋州升格为应天府。)

解说:大中祥符元年,也就是公元1008年,应天府,有一个叫曹诚的人,他拿出了三百万金钱,在当年杨悫、戚同文办学南都学舍的旧址上修筑了150间学舍,而且还收集了1500卷图书。

(商丘师院文学院 院长 王增文 又聘请了戚同文的孙子戚舜宾继续在这里办学。)

(河南省范仲淹研究协会理事 孙纲 曹诚为助教、太原常渍博士被举贤任教务,清河职方吉甫员外郎管记,以领其纲,建立子书院。“博延众生,讲习甚盛”。)

(商丘师院文学院 院长 王增文 而且他还后来愿意把这个学舍捐给官府,他的这个想法,经过应天府向朝廷反应,宋真宗非常高兴。)

解说:宋真宗皇帝大为嘉叹:“面可而奏”。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这对于应天书院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也就是在这一年,宋真宗向南都学舍御赐了匾额“应天府书院”。将南都学舍正式改为应天书院。

(商丘师院文学院 院长 王增文 从此,这所学校,这座学府,就成了官办的学府,这也是州郡办学府的开始。)

(河南省范仲淹研究协会理事 孙纲 作为宋代的地方官学,应天书院与曲阜文宣王庙建立较早,宋人有“城郡置学始此”之载。)

解说:应天书院被纳入地方官学管理后,北宋当权者通过赐书、赐匾额等手段逐渐加强了对书院的控制。同时,朝廷为了应天书院的发展,还拨付了一些学田给应天书院。

(商丘睢阳区旅游局工作人员 赵世忠 包括教师的费用、教育的费用啊,有学田来支付,来这儿求学的人,不需要交学费的,在当时求学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有一个地方,不收学费,可以去求学,当时吸引了大量的人才。)

解说: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也就是公元10,23岁的范仲淹来到应天府书院求学。

翻开应天书院厚重的历史,会发现范仲淹与应天书院有不解之缘。学成于应天书院的范仲淹,后又授学于这所书院,促成并见证了应天书院的最辉煌时期。

(商丘师院文学院 院长 王增文 范仲淹他的父亲叫范墉,他本来是苏州人,但是他的父亲去世较早,在他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父亲去世以后,他的母亲为生活所迫,就带着他改嫁到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从小就在朱家长大,也改姓朱,取名叫朱说。)

解说:大约到了23岁的时候,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感到羞愧怨愤,决定脱离朱家,自立门户,出外游学。史书记载他:“感愤自立,决欲自树立门户,佩琴剑径趋南都”。南都就是当时的应天府。

(河南省范仲淹研究协会理事 孙纲 从家里出来往哪里去,就往应天书院过来了,为啥到应天书院,因为应天收院离他最近,离山东邹平最近。)

(商丘师院文学院 院长 王增文 因为应天府书院这个地方,有名师可以请教,有一半学生切磋学问,又有大量的书籍可以阅读,特别是应天书院它不收费,这对于经济非常困难的范仲淹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河南省范仲淹研究协会理事 孙纲 对于范仲淹来说,少年好学的范仲淹来说,而且少年有奇志,来到商丘应天书院,可以说一棵树苗栽到肥沃的土壤里,因为商丘地方文化非常丰厚。)

解说:范仲淹十分珍惜这么好的学习环境,昼夜不息地攻读诗书。

(商丘师院文学院 院长 王增文 南宋有个诗人叫楼钥,他在《范文正公年谱》,是这样介绍,范仲淹在应天府书院学习的情况,他说范仲淹在应天书院,“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饍粥不充,日昃始食”。)

解说:这段话意思就是说范仲淹,一个就是在应天书院学习的时候,生活非常困难,常常是吃不饱饭,有时候太阳偏西了,才开始吃饭。

(商丘师院文学院 院长 王增文 据说范仲淹每天都要煮一大锅比较稠的粥,等粥凉下来以后,他就把比较稠的粥切成四块,每天中午、下午、每天早、晚各吃一块,就用这来充饥。但是范仲淹却能够于乐于贫贱,乐于吃苦,据说他同学里面,有一个富家子弟,曾经拿一些美食让范仲淹吃,范仲淹坚持不吃,说这一顿我吃完你的美食,下一顿还得喝粥,所以还是一直喝粥的好。)

解说:范仲淹在应天书院求学时,书院由戚舜宾主理,办学时奉以“制为学规,课试讲肄,莫不有法;宁亲休沐,莫不有时;曲尽人情,人尤乐从。”应天府书院当时的执教者多是戚同文的再传弟子,均为书院的名师,授以儒家经典,以六经为教材。

(商丘睢阳区旅游局工作人员 赵世忠 可是我们知道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应天书院早就形成了,他在上学期间就非常的刻苦,就非常关心民间的疾苦,因为他的出身,可以说比较低下,所以受到很多的苦难,他很了解人民的困苦,所以在上学的时候,这种思想已经形成了。)

(商丘师院文学院 院长 王增文 范仲淹在应天书院呢,还曾经写过一首诗来抒发自己的怀抱,这首诗是首七律诗,题目叫做《睢阳学舍抒怀》。)

解说: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何人吹洞箫?

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应天书院

河南省商丘市的应天书院,与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北宋时期的四大书院。

应天书院为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所开办。 “ 学子不远千里而至、 ”“ 远近学者皆归之。 ”北宋政权建立后,实行开科取士。因这里人才辈出,百余名学子科举中第者竟多达五、六十人。宋大中祥符二年( 1009 年)、真宗帝大为嘉叹,正式赐额为 “ 应天书院 ” 。范仲淹来应天书院求学、后娶妻生子,在商丘落户,并担任应天书院掌学主教。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 年),应天书院改为府学,官府拨田十顷,充作学校经费。庆历三年( 1043 年)改为南京国子监。与东京开封和西京洛阳国子监同为当时的最高学府。

宋真宗时,因追念太祖自立为帝,应天顺时,将宋太祖赵匡胤发迹之处宋州(今商丘)于1006年改为应天府,10又升为南京,处陪都地位。大中祥符二年,州人曹诚愿以学舍入官,并请戚舜宾主持。l009年,应天府知府把这一请求上报朝廷,宋真宗大为赞赏,立即批准,并使端明殿学士盛度著文评记其事,前参政事陈尧佐题写匾额,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宋仁宗时,又于l043年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相当于现在的社会科学院。

后该书院在曹诚等人尤其是应天知府、著名文学家晏殊的支持下,得以大的扩展。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师在此任教,更是人才辈出,显盛一时,后人还立有《范文正公讲院碑记》以兹纪念。

明正德六年迁城,应天书院也迁往今地——城内中山东二街路北。现存有大成殿、明伦堂、月芽池等建筑。原大成殿内立有孔子和其弟子的牌位,明伦堂为学堂。这两座建筑均为歇山式建筑。大成殿为祭孔之地,明伦堂为应试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应天书院在历经了辉煌后,在宋钦宗时毁于战乱。直至明朝嘉靖时,御史蔡瑷又在商丘城西北隅以社学改建,沿用旧名。但不久,宰相张居正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下令拆毁天下所有书院,应天书院没能逃过此劫。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知府陈锡格重修应天书院,但短暂的辉煌后又被废止。

书院小考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岳麓书院

·中国古代书院之岳麓书院

岳麓山上,清溪茂林之间,隐存着一座雅致的千年庭院,青舍密密,屋宇麻麻,大门前悬挂有一副楹联,上曰“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就是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的岳麓书院。这块令湖南人骄傲了几百年的金底文化招牌,外人未免会觉得太过洋洋自得,可如果查看史料,你会默然承认,这座静静的庭院实在是有这样的资本。单就清季以来,书院便培养出17000余名学生,其中如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程潜等,那一个不是一等一的杰出人物?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

·中国古代书院之白鹿洞书院

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养一白鹿自娱。此鹿通人性,常跟随左右,且能跋涉数十里到星子县城将主人要买的书、纸、笔、墨等如数购回,故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所居为白鹿洞。后李渤任江州刺史,便在读书台旧址创建台榭。到南唐升元中,在此办起学校,称“庐山国学”,也就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白鹿洞书院最盛时,有360余间建筑,屡经兴废,今尚存礼圣殿、御书阁、朱子祠等。书院内,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亭台楼阁,古朴典雅;佳花名木,姿态各异;碑额诗联,比比皆是。这充分体现了古书院攻读经史、求索问道、赋诗作联、舞文弄墨的特色。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嵩阳书院

·中国古代书院之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高等学府,在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于世。北宋儒教洛派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聚众讲学,使书院名声大振。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刚、朱熹、吕晦等也曾在此讲学。嵩阳书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嵩阳书院在古代并不是单纯的指一个院落而言,而是由一个主体院落和周围多个单体建筑群组合而成,其地域分布比较广阔。大至而言,除今天我们看到的嵩阳书院建筑外,属于书院的建筑物,比较有名的还有位于嵩阳书院东北逍遥谷叠石溪中的天光云影亭、观澜亭、川上亭和位于太室山虎头峰西麓的嵩阳书院别墅-君子亭;书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岭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筑。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应天书院

·中国古代书院之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的前身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的私学,北宋政权开科取士,应天书院人才辈出,百余名学子在科举中及第的竟多达五六十人。l009年,宋真宗正式将该书院赐额为“应天府书院”。宋仁宗时,又于l043年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后该书院在应天知府、著名文学家晏殊等人的支持下,得到很大扩展。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师在此任教,显盛一时,

书院

·岳麓书院历史沿革

·嵩阳书院历史沿革

·白鹿洞书院历史

书院与中国古代文化

·中国书院与文化的渊源

书院是传承文明,传播思想和文化的载体,它不可能不和文化有难解难分的姻缘关系。纵观其书院的发展史,无论是从其数量还是从其质量上看,长江流域的书院都大大高于黄河流域。文化南移所造成的南盛北衰的奇特结果暗示着文化南移与书院兴盛的直接联系。

·书院与科举的不解之缘

宋初,朝廷的主要精力还用于征服南方仍在割据的地方政权,无暇顾及文化教育,官学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后周遗留下来的国子监不过是一个空架子,而散居于草野之中的读书人,由于国家地初步统一和安定,又产生了强烈的进仕要求,希望通过读书获得功名。书院在这种历史契机下兴盛起来,形成我国书院教育的第一个高潮,出现了著名的“宋初四大书院”。

·书院文化的输出与东传

海外书院的创建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寓居海外的华人,这些人因为侨居异国他乡,在异族文化的氛围中,常有一种飘浮无根之感,对母体文化有一种执着的依恋,于是就兴办起很多以传播中华文明为首务的华侨书院。

千年书院:传统文化的印记

·古代嵩阳书院的管理职事

山长或称院长、洞主、教授,其承担的职责是书院教学、行政管理的总主持人。另外还有堂长、斋长、讲书、经长、首士、掌祠、掌书、门守、火夫、采樵、斋夫、更夫、堂夫、看司……

·中国古代书院的藏书

皇帝赐书一直是书院藏书的主要来源之一。书院往往是思想比较自由之地,统治者为了控制文人士子们的思想,也为了笼络人心,达到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经常赐书给书院,所赐多为代表正统思想的御篡、钦定和官刻的经史类图书。

·二程与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是中国新儒学的发祥地之一。宋代新儒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在嵩阳书院著书讲学,创立了“洛学”。北宋中期,国内太平,文风日起,儒生经历了五代久战之后都喜在茂密丛林或名胜中寻找安静之地研讨学问,著书立说,以避烦嚣。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