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角神!压力好大 这谁顶得住啊?

角神!压力好大 这谁顶得住啊?

时间:2024-07-16 17:20:39

相关推荐

角神!压力好大 这谁顶得住啊?

作者:Heritage Observer 来源公众号:遗介

(图片源自weibo@胖子真给腻)

熬最晚的夜~

护最贵的肤!

是我们的真实写照了

那每晚在公司加班的你

是否也想跟老板呼喊

压力太大

我顶不住了!

谁能顶得住啊?

半蹲扶膝

顶天立地

角神就是能顶得住!

em。。。

主角正经起来是这样

▲刘雷老师 摄

小知识

常见的角神从外观上,可分为力士形、宝瓶形

从材料上可分为木质、泥质、石质、砖质

甚至是金属材质。

▲蓟县白塔角神(王威 摄)

那这个扛压“萌物”到底是什么呢?

01

“萌物”的出世

对于角神的出身,小编查阅相关文献后认为有三种可能:

1、创造角神用来表现集千钧之力用于支撑建筑。

《宋史·礼志》中有“四隅之阿,四柱复屋”,反映了以四柱支起屋顶的结构特点。

2、中国远古神话中产生了角神代表支撑天空。

《全后汉文·上述箴》中描述:“四岳阿鲧(gǔn),绩用不成。”(“岳阿”指的是四极之山,战国时期的铜镜上多出现四山的形象),表明了当时认为有四山支撑着天空。

3、古代神树的衍生物。

齐临淄墓出土漆盘与长沙楚墓出土的帛书图形的四角都绘有四棵树,代表古代神话中建木、扶桑、若木等神树。

总的来说―

中国古人总是对四角支撑物

有特别关注

这是促成建筑中“角神”出现的

重要原因

02

“萌物”的成长

战国

佩剑铜人与角神设计理念类同

较早的角神实例是战国时期

中山王墓中的四龙四凤铜方案

此案虽非建筑

但四角却有一斗二升的抹角斗栱形象

斗栱下以四龙首相承

与建筑角神在功能上相似

▲中山王墓·四龙四风方案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过青铜编钟

钟虡(zhōng jù)设计为佩剑铜人

双臂托举横梁(下图)

更与角神设计理念类同

▲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钟虡

由此可知,

作为承重功能的艺术化表达,

神兽或力士形象的角神

已出现在战国建筑之上。

汉朝

汉代石阙的神人形象

历经两汉数百年的发展,从川渝地区保存至今的石阙上,我们终于得以一窥当时建筑所用角神的面貌。

高颐阙铺作层的转角

有坐在枋木上的神人

弯腰向前,肩扛上层木

与后世角神的设计相似

高颐阙的角神还有持盾、持戈的形象

小知识

汉代石阙,简称汉阙,是汉代的一种纪念性建筑;铺作即现在我们称的斗拱。

▲渠县石阙的角神

此外,绵阳杨氏阙、赵家村东无铭阙、沈府君阙等阙上的角神形象近似猿猴,甚至有大猿怀抱一至二只小猿的形象。

可见此时的角神形象不拘一格,与阙身其他浮雕装饰的灵怪互相呼应。不过此时的角神被放在铺作层下部,仅有装饰意味,并未凸显功能性。

汉代建筑不但角部铺作设置角神

柱上或柱脚亦设有托举状的

神人、神兽形象

洛阳古墓博物馆藏——

东汉墓横楣之下

中部有大斗承托

斗下有柱

柱上端雕刻立兽

瞋目张口,双臂上举托大斗

▲洛阳涧西东汉墓中柱(遗介君 摄)

魏晋南北朝

经典“托举”力士形象出现

邯郸北齐响堂山石窟中

四隅柱下有神兽扛柱形象

神兽单膝跪地

一手置于膝上,一手力顶柱脚莲花

张口吐舌,形象可惧

与淮阳北关汉墓神兽驮柱做法类似

▲响堂山石窟神兽扛柱

隋唐时期

力士形象定型与宝瓶的出现

隋唐时期,

角神逐渐定型为力士形象

陕西唐乾陵“述圣纪碑”的石雕角神

就是实例

“述圣纪碑”树立于乾陵内城南门西阙之前,碑身为五块大方石叠起,顶部设计仿木建筑四阿屋盖,但并未表现出铺作层,碑身方石顶部直接承托屋盖,交接部位雕以与汉阙相类的交叠仿木一层,上出石雕角梁及椽,椽上雕覆瓦。

“述圣纪碑”的角神在交叠仿木之下的四角

与方石相连雕成

力士壮硕而赤身

四肢张开,但皆残

下肢不知所依何处

上肢据形态推断为奋力托举屋盖状

▲乾陵述圣纪碑角神

(《三百里雕刻艺术馆——唐十八陵石刻》)

“述圣纪碑”雕于唐代早期,设在皇帝陵前,反映出高等宫殿建筑的形制,可推知当时大型殿宇建筑檐下四角使用力士角神已经普遍了。

小知识

这时的木建筑角神实例有存留,其一为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堂檐下角部的“邪鬼”(角神),奈良文化财研究所以“年轮年代法”测得其木材为公元636年,当时中国为唐贞观十年,为初唐时期。

这一角神雕刻得形象夸张、体态浑然,双腿跪于“尾垂木”(下昂)上,双手置于腿上,俯身低头,做用力扛住上层角梁之状(下图),其位置、造型均已如后世常见,且手法成熟。

▲唐招提金堂角神

(奈良文化财研究所年代学研究室刊行物)

由此可见,

角神作为建筑构件的成熟定型

可能早至南北朝时期。

唐五代后

扛坐神的应用更普遍

五代后蜀高祖孟知祥墓中

棺床侧面雕有力士扛坐神

盘膝而坐

头部及肩部扛顶

与其同在蜀地、时代接近

前蜀高祖王建永陵及附近周皇后墓中

扛坐神却面向棺床

双手置于棺床下

作合力抬起棺床状

更加直观生动、别有意趣

▲前蜀周后墓中抬棺床力士

(阳正太《天府蜀都(成都卷)》)

此时期宝瓶形象已出现

北宋《营造法式》中记载

“(由昂)所坐枓上安角神,若宝藏神,或宝瓶。”

说明此时除人形外,“宝瓶”也作角神

晚唐时期的佛光寺东大殿用了宝瓶

▲佛光寺东大殿

小知识

宝瓶原是佛塔塔刹上所常用的构件,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刹上即有宝瓶,《洛阳伽蓝记》记载:“孝昌二年中,大风发屋拔树,刹上宝瓶,随风而落,入地丈馀。”宝瓶形制作为建筑“角神”替代品的出现,当与早期佛教建筑尤其是佛塔的组群形式有关。

宋代

特殊的“角神”

宋辽之后

木构建筑角神存留的实例逐渐增多

国保建筑义县奉国寺

大雄宝殿四角的角神

盘膝坐于由昂平盘斗上

双手放在双膝上

肩与头顶住角梁

这与上文的孟知祥墓棺床扛坐神姿态相似

▲辽·奉国寺大雄宝殿

奉国寺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

距唐朝灭亡百余年

此时多地仍继承着唐代建筑余风

如泽州宋代青莲寺大雄宝殿

▲宋·青莲寺大雄宝殿

▲宋·青莲寺藏经阁(@weibo 刷子先生)

经过各时期不断的发展演变

宋代之后

角神的形象基本固定为力士形、宝瓶形

▲辽·北京天宁寺塔(刘雷老师 摄)

▲元·章耀寺正殿

▲元·韩城九郎庙正殿

▲明·平遥双林寺大雄宝殿

▲清·平遥隆福寺大殿

03

“萌物”的官方身份

关于“角神”的权威性解释有两条:

1、梁思成解释说“宝瓶是放在角由枊之上以支承大角梁的构件,有时刻作力士形象,称角神。”这在《梁思成全集·第七卷》第251页记载。

2、著有《“营造法式”辞解》的陈明达先生解释说,角神是“坐于转角铺作由枊平盘枓上,上承大角梁”的构件。

所以

每当压力大,顶不住了

半蹲扶膝 吧~

你就能顶天立地了!

em。。。信不信就由你了

遗介有话说

角神为何常常被我们忽视呢?

第一,角神由于功能性和所在的位置特殊,导致并不是在每一组铺作(斗拱)层中都有;所以不是特别常见。

第二,角神这一构件多与其他构件结合程度不紧密,经常堕落导致损毁或丢失。

建筑遗产中常常有类似角神一样被人们忽视的小构件,而恰恰是这些小构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建筑遗产的科学或者艺术等价值;此外,这一类构件也是经常被古建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

比如,这篇文章~

只是因为我们觉得应该给大家讲讲这个有意思的萌物。

致谢与声明:

[1]《中国古建筑名词图解词典》李剑平编著

[2]于志飞,王紫微.力擎桁梧辨角神

[3].cn/html//gjwg_1227/35610.html

[4]/s/blog_af0142300101o8y4.html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