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索引丨《戏剧文学》杂志“戏剧史料”栏目论文(以来)

索引丨《戏剧文学》杂志“戏剧史料”栏目论文(以来)

时间:2023-11-18 17:35:18

相关推荐

索引丨《戏剧文学》杂志“戏剧史料”栏目论文(以来)

Ad戏剧学导论

作者:顾春芳著

当当

Ad戏剧学导论

作者:顾春芳

京东

作者题名年期

简贵灯;李泷;江西省乡村抗战宣传巡回剧团考——兼谈该剧团1938年的巡演11

肖振宇;吴重阳;解放区秧歌剧研究梳理与展望11

袁联波;论抗战剧运中的“剧本荒”问题10

王兴昀;报纸媒体与戏曲女艺人——以民初《顺天时报》为中心的考察10

冯清贵;1948年歌剧《白毛女》香港公演考论10

胡小东;尴尬境遇与积极意义:抗战期间贵阳戏曲活动叙论09

白洁;吴民;从《北洋画报》看民国时期画报的封面人物形象09

戚慧;新发现洪深佚简六通考释08

胡文建;杭州国立艺专剧社考述08

周宏蕊;霍楷;“伪满洲国”戏剧服饰设计研究07

杨秀玲;杨小楼两部爱国新戏首次亮相津城07

郭红军;陕西易俗社还是西安易俗社?——兼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陕西易俗社研究06

冯清贵;1935年曹禺话剧《雷雨》日本东京公演补证06

杨秀玲;“新记”《大公报》与戏剧副刊06

王兴昀;重返城市后的民国北方昆曲班社05

成卓华;苏区红色活报剧《打土豪》的演变过程05

何爽;抗战时期东北刊载戏剧考述04

李宗阳;铸就经典之轨迹——京剧现代戏《红灯记》创作历程述略03

朱超亚;新发现石挥话剧佚文五则辨析——新编3卷本《石挥谈艺录》补遗03

王兴昀;义务戏中的戏曲艺人和主办方——以京津地区为中心的考察(1912—1937)02

黄伟;孤岛时期的上海粤剧——以《申报》为考察对象02

齐悦;熊佛西率戏剧系在津推动小剧场运动的得与失02

周爱军;晚清民国学生演剧“筹欸”现象研究01

袁联波;论抗战剧运中的沙驼剧社01

简贵灯;商业演剧与台湾报刊剧评的勃兴(1895-1945)12

曹树钧;曹禺大师是怎样炼成的11

何爽;希望与失望交织的夜行者——东北抗战时期百灵的戏剧创作10

冉常建;试论富连成科班京剧表演流派诞生的几个因素10

杨秀玲;庆生昆剧社在津演出盛衰始末10

霍楷;冯靖;“伪满洲国”戏剧海报风格及影响研究09

张芳;试析民初戏剧本体论与功能论08

胡玥;靳新来;欧阳予倩南通戏剧创作考07

王兴昀;从创新、标榜到拘泥——民国京剧流派观考察07

胡玥;靳新来;欧阳予倩南通戏剧创作考证06

邵红;清朝京师戏曲演员堂号考06

袁铁彪;传统戏曲科班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富连成和稽古社子弟班为例06

刘振华;赵翼凤;中国古代戏剧史论研究简述06

胡文建;回族剧作家胡奇的戏剧实践与创作考述——民国戏剧研究之二05

倪金艳;民国年间现代戏剧教育刍议——基于民国年间戏剧报刊的考查04

郭红军;民国时期西安报纸中的秦腔史料及价值03

唐海宏;汪伪时期南京的戏剧团体及其戏剧生态考述03

齐悦;《大公报》视角下富连成之人才培养03

董颖;解放区旧剧改革中知识分子话语规训途径探析03

张芳;浅析民初(1912-1919)戏剧改良理论02

苏国昌;晚清报人群体对伶人的品评与捧赞——基于《申报》观剧诗的透视01

张烨颖;康建兵;欧阳予倩导演《日出》补证01

袁文卓;南京沦陷时期的汪伪戏剧活动史料考01

秦亚欧;民国时期戏剧图书馆对戏剧发展的影响12

黄伟;清代广州外江班“近徽班”考略——以广州外江梨园会馆碑刻资料为考察对象12

王越;李叔同在日本“春柳社”的戏剧活动12

陆生发;从老舍的抗战戏剧创作看他的戏剧观11

郭丰涛;欧阳予倩南通戏曲改革活动探赜10

郑秀琴;天津戏曲界的抗日爱国活动10

曾祥金;曹禺在南京时期的三则史料09

郭红军;民国时期上海新型木偶班社及其演剧08

赵林平;清代前中期苏州戏曲的商业出版与发行07

简贵灯;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京调票房的民俗色彩06

郭杨阳;民国时期新闻出版行业对戏剧传播的影响06

李慧;民国时期新闻出版行业对戏剧传播的影响05

杨秀玲;1904—1905 杨小楼在津演出05

张生筠;中国戏曲的科班与演出剧团04

唐海宏;抗战时期甘肃《新西北》期刊中的戏剧资料辑述04

何娟;豫西北唐宋民间戏剧史料述考04

郭红军;大导演与小木偶——犹太艺术家高天伦在上海木偶戏演艺活动考04

王兴昀;民国中期(1929—1937)天津昆曲演出状况01

李海安;豫西北明清戏曲碑刻所见民间戏剧史料述论12

刘平;中俄戏剧交流及其相互影响11

黄伟;战后粤剧行会组织八和会馆的重建与新变10

肖振宇;姜鑫;论萧军改编“马振华哀史”09

齐悦;杨秀玲;梅兰芳旅美归国为何在津只逗留三小时09

夏荔;辽剧——从历史走来08

单永军;1930年代戏曲批评文体的嬗变——以《剧学月刊》为中心07

曾浩月;泸州市叙永县春秋祠及其戏曲雕刻、演剧考述07

吕梦柯;洛阳山陕会馆及其戏楼演剧考述06

郭红军;近代西方木偶戏在上海演出考略——以《申报》广告为中心06

边吴丽;明代戏禁政策下江浙地区的戏剧刊刻06

吴彬;摒弃明星制 采用明星阵容——论中华剧艺社演剧职业化探索05

李娜;筚路蓝缕 玉汝于成——越调大师申凤梅的风雨人生路05

杨秀玲;杨楠;票友刘叔度与京剧名家的交往04

王兴昀;民国天津京剧义务戏考察(1912—1937)04

邵雪萍;论20世纪前50年中国学者的莎士比亚传记书写02

李海安;戏曲碑刻中的豫西北明代民间演剧史料述考01

张志全;丁治棠纪行日记的戏曲史料价值12

张晓欧;一场有关性别的辩证——中国舞台从女子登台到男女合演11

王兴昀;民国天津京剧票友、票房探析(1912-1937)11

穆海亮;上海剧艺社组织管理的职业化与社会化10

边吴丽;明代戏曲管制与出版09

段丽;宣传与示范——论抗战初期重庆官办剧团的巡回演剧09

康建兵;1929年广州公演与田汉“转向”的关联08

杨秀玲;齐悦;曹禺与烽火中的国立剧专07

张军;《招隐居》传奇与晚清戏剧中的“化妆演说”06

何颖;《新中华报·青年呼声》之曲词歌调探究06

王兴昀;近代天津法租界戏曲演出业中心区的形成与发展05

李恒;“马前泼水”源流与演变考略03

武亚军;清代北京梨园会馆会址考03

郑雅宁;单折短剧的开山之作:《中山狼院本》02

王兴昀;《北洋画报》戏曲资料浅析02

张青飞;《许宝蘅日记》中的京剧史料01

周逢琴;新剧“中兴”:甲寅还是癸丑01

张生筠;牡丹江京剧团往事二则11

宫立;田汉给茅盾的信10

张俊卿;传奇《鸣凤记》丑角戏的生成10

宫立;李蕤笔下的曹禺09

王兴昀;奎德社演剧模式述略09

穆海亮;论上海剧艺社舞台美术的艺术特点与历史局限08

刘英曼;《航海述奇》所见张德彝与中西戏曲交流07

王兴昀;接纳与排斥——浅析近代社会对戏曲女艺人的矛盾态度07

单永军;《立言画刊》与民国京津地区的戏曲传播07

吴民;黄娇;蹦蹦戏在上海07

杨慧;边玉柱;王尔德戏剧主张中国接受史一瞥06

陈建军;欧阳予倩参加福建事变始末06

刘希云;纯形与写意的戏剧——论新月派的戏剧05

王兴昀;从《大公报》看评剧在天津的传播和发展05

林克欢;金枝演社的粗鄙美学04

车向东;郑伯奇对左翼戏剧的贡献和影响04

李海安;豫西北清代民间演剧史料考略——以戏曲碑刻为主的考察03

熊辉;抗战大后方对奥尼尔戏剧的译介02

顾振辉;话剧《年青的一代》创作始末钩沉01

张彩云;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从黄梅戏发展的历史说起12

黄丹青;刘舟可;近代西方戏剧理论的译介11

刘宝强;臧懋循戏曲贡献考述11

李海安;修武传统戏曲源流述考11

李涵闻;彭恒礼;明代戏剧中的“牛酒”犒赏功能考——兼论“牛酒”的符号化10

徐心悦;清代南京籍戏曲家捧花生及其著作研究10

成佳;沈冰血《卸装漫笔》:一份具有独特价值的新剧批评史料09

涂江涛;汝南罗卷戏戏班及演出习俗考09

方冠男;新时期“国剧运动”研究问题纠偏09

廖华;论明刊戏曲的广告形式08

李东东;东大双红堂藏清末民初京调折子《拾玉镯》研究08

穆海亮;石挥在孤岛报纸上的七篇佚文——《石挥谈艺录》补遗之三08

赵风杰;王凤霞;从《申报》广告考究药风新剧场史料07

胡非玄;郑正秋新剧活动编年稽述07

韩爱平;曹辰波;戏剧评论家徐凌霄和他的《京报·戏剧周刊》07

刘群;《滨江时报》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哈尔滨评剧艺术传播06

孙燕;清末民初的保定职业戏班06

郝天石;马岩;杨涛;中国大戏院成立初期的演出活动06

李倩;《抗战戏剧》杂志与中国救亡戏剧运动03

杨秀玲;民国时期的京津话剧社团03

闫小杰;从《晨报副刊》看爱美剧的演出形态02

沈文慧;延安“大戏”风波的回顾与重审01

徐志伟;民间文艺传播主体的再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间艺人扫盲运动述评01

杨秀玲;《大公报》视野下的“中旅”首次北方巡演——以天津为例12

伏漫戈;《儒林外史》戏曲史料探析11

张芳;晚清“花谱”文化与民初(1912-1919)剧评11

王兴昀;新旧之间的戏曲教育——从1933年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来津演出谈起11

徐煜;明星崇拜心理中的非审美成分——以晚清以来捧角现象为样本10

杨秀玲;黄佐临、丹尼早年在天津的莎剧活动10

王雪芹;《黑地狱》:左翼戏剧的一个经典转折09

孙燕;清末民初,戏曲在保定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及影响09

耿瑛;平剧不是评剧是京剧(外一篇)09

胡非玄;洪深退出上海戏剧协社原因再探及反思08

王东研;教育戏剧视野下的南开戏剧活动07

小草;新中国的艺术教育06

黄群英;现代四川期刊文学中的戏剧作品探究06

钟杰;金庸莎评探幽06

朱佳宁;熊辉;论抗战时期夏衍的翻译戏剧06

李斌;从佚文《戏剧与学校》看熊佛西的戏剧观06

吴彬;“志同道合”与“同业同团”——中华剧艺社内部关系研究05

穆海亮;石挥在孤岛杂志中的四篇佚文——《石挥谈艺录》补遗之二05

穆海亮;石挥在北平时期的一组佚文——《石挥谈艺录》补遗之一04

黄伟;省港班对粤剧的变革及影响03

王兴昀;1927年《顺天时报》五大名伶新剧夺魁投票史料03

穆海亮;谈上海剧艺社的“分家”事件02

王正胜;史话校园英语话剧02

高兴;体裁与立场:1930年前后的文人戏剧观01

李致;关于左翼“剧联”的成立与筹备时间辨考01

夏太娣;高端消费人群与晚明南京演剧形式01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