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有关认知的认知:认知错误 认知系统与迭代认知

有关认知的认知:认知错误 认知系统与迭代认知

时间:2020-02-14 20:19:32

相关推荐

有关认知的认知:认知错误 认知系统与迭代认知

本文,主要是对“认知”的认知,并将围绕着“认知”,通过对错误、系统与迭代的分析解读,从而展现出一种具有实用性、操作性、以及质变力量的思维模式,即:构建认知系统。

主题目录如下:

有关认知的认知

认知错误

认知系统

系统与迭代

认知心态

结语

有关认知的认知

一个人的认知——会受限于其个人信息的积累,而个人信息的积累,又会受限于诸多因素——比如:兴趣、热爱、精力、阅读、搜索、理解、学习、训练等等。

事实上,我们非常容易忽略的一点是:绝大部分信息——包括很多科学与科普结论,都是我们从“什么地方”看到的——这属于阅读性知识,而与之相对较少的一部分信息,则是我们亲自测试验证过的——这属于实践性知识。

那么,通过阅读获得的知识,其中有些是“一手”信息(如直接看论文),另外一些都不知道是“几手”信息(如网络传言),而信息越是传播,就越容易成为“故事”,即:充满了扭曲的叙述谬误、归因偏差、便利之词、利己诱导、虚构想象与颅内模拟。

叙述谬误——思想会传播,是因为作为媒介的自私人类对它们感兴趣,并且喜欢在复制过程中将它们扭曲。所以,人们总是习惯于将客观存在的事实,加上自身认可的理由和逻辑加以阐述。

归因偏差——是指人们在事后,下意识地把不准确的因果关系,错配给了行为与结果。例如:人在成功时,会觉得是自己的原因;而在失败时,会觉得是运气的原因。

甚至,就算是论文结论——也可能存在实验作假、捏造数据、分析错误等等;就算是科学共识——也有可能存在局限性与不完备性,甚至在未来会被证伪。

而我们只能选择,相信或不信——我们所看到的(非实践性)结论,因为亲自验证耗时耗力,我们并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验证和辨明所看到的一切。同时,社会分工与协作(以及基因进化产生的不同秉赋)也限制了验证的广泛性。

所以,一切都在于我们的选择。

而我们的选择,一定是那些能够与我们自身认知相容的信息,即:我们只会相信那些——我们准备要相信,或是天生要相信的结论或观点。也就是说,历史数据的积累决定了(我们相信的)概率。

不过,这里还存在另外一种视角,就如塔勒布在《反脆弱》中,所说:

“如果直接给出一个医学或科学的结论,那么我希望这个结论是经过同行审查的;但如果是一个逻辑性的陈述,或是由数学推理支撑的观点,则就可以忽略这样的审查,因为这些陈述和观点,其过程可以自身证明。”

那么显然,根据已知,我们可以推理出未知,如果逻辑链清晰明确,就会让我们非常相信推理的结论——产生不证自明的虚幻确定感。

所以,推理与逻辑链,就构成了我们相信的基石。

而正是推理与逻辑链,让我们可以不必亲自实践,就可以对阅读性知识,进行有效性的判断,其唯一的要求就是——推理与逻辑链的源头,必须保证正确,否则在错误的前提下,进行正确的推理,就算得到了正确的逻辑链,结论也依旧是错误的,并且是——自以为确定正确的错误。

所以,在进行任何推理之前,我都应该自问一句——“信息源头真实可信吗?”,而在面对任何观点或结论之时,我们都应该仔细审视一下:这个观点或结论是“重复性的断言”,还是“自带逻辑的推理”。

事实上,从大脑“固有”的认知偏差角度来看,我们会严重低估“断言”及其“重复”,会给我的判断和决策,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即:只要用极其自信的态度,进行重复(意思相近)的断言,就可以让人更加相信,哪怕毫无逻辑,也会让人感觉到一些“什么”——比如强势、强硬与压力。

因此,如果是“重复性的断言”,我们就应该默认降低其可信度(即保有怀疑主义),或者自己进行一些必要的查证与推理,再判断其可信度。

可如果在某些领域,由于缺少必要的信息积累,无法进行有效的查证与推理,此时对于“断言”的可信度,又应该如何设定呢?

瑞·达利欧在《原则》中,给出了这样一个方法——可信度加权。意思就是说,不同的人给出的“断言”,其可信度有不同的“权重”,即:有些人的“断言”可信度更高,有些人的则相反。

而瑞·达利欧认为“可信”的人(即高权重的人),有两个重要的特征:

第一,曾经反复,在相关领域成功地找到过答案(至少成功过三次,拥有过硬履历)。

第二,在被问责的情况下,能对自己的观点做出很好的解释。

那么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刻意训练自己,对任何信息都进行“权重”判断,而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认知,就能够让我们的思维模式——从“认为这是对的”(没有逻辑路径)转变为“知道这为什么是对的”(有逻辑路径)。

显然,这样的思维模式,会让我们更加看清世界的“真相”,从而提高我们对未来的“预测”,以及带来对心理和神经系统的种种“好处”。

认知错误

虽然信息是无限的,而我们的认知是有限的,但这不妨碍我们去思考和推理,并得出结论。

或许这些结论,不能(通过实践)被即刻验证,但却代表了一种信息组合,并且这些信息组合可以与其它信息再进行组合——这会提供不同的视角,产生信息的“碰撞”和创造,以及启发他人继续地思考和创造,接着这又会产生可以“碰撞”的信息组合,如此循环。

同时,每个人产生了大量没有被验证的个人见解——这是一种数据冗余,冗余是具有非常大的好处的,其隐藏着潜在的“可组合性”价值(如创造与创新),以及可以提高“系统”(包括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的容错性,从而让“系统”可以对抗环境的不确定性。

冗余的容错性——其原理在于,让错误发生在“冗余”之上,从而就避免了“非冗余”的错误,以及可以利用对“冗余”操作的统计结果,来对比判断“非冗余”操作结果的正确性。

不过,个人信息积累的局限性,也必然会让思考产生诸多错误的结论——但这是没有关系的,因为错误与正确是随机过程的必然产物,并且错误是正确的必经之路,而错误其实提供了走向正确的信息,即:排除了错误路径。

所以,犯错并不会阻止你去获得你想要的正确结果,恰恰这正是你得到正确结果的唯一路径,而真正阻止你的——是你不敢犯错,以及不愿思考。

那么,真正重要的是,不断地修订错误,我们就会不断逼近正确,以及逼近那个“终极正确”(但可能永远无法抵达)。

不过这里,仍有一个问题——就是修订错误只是量变,但非只要积累量变,就一定会得到质变,其中的关键在于:量变能否持续积累,以及量变能否互相连接,形成稳定的整体结构。

因此,对于认知错误,不仅需要不断修订,还需要构建一个系统,以让所有的正确认知能够形成一个整体结构,而这个系统就是——认知系统。

认知系统

系统是一个整体,必然是由局部所组成的,而在实践中我们会发现,从局部到整体的过程中,会出现“1+1>2”的涌现效应。

涌现——是指系统,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发展过程中,一些特性不存在于低层系统中,却突然出现在了高层系统中。简而言之,就是系统特性呈现出了,整体大于(甚至不同于)局部之和的现象。这其中必然存在着,从量变到质变的非线性变化,即从0到1。

例如,语言表达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句子整体的含义,要比局部每个单词的意思之和,更为丰富多变,而只有理解了每个单词的意思,才能读懂整句话的意思,甚至获得更为深刻的内涵。这里,一个句子的整体信息,就会大于局部每个单词的信息之和。

因此,如果我们把局部认知,整合起来形成一个认知系统,显然我们就会受益于系统的涌现效应,获得从0到1的质变飞跃。

那么构建认知系统,就起始于平时,把认知学习的点点滴滴(包括闪念)都记录下,并进行梳理(如分门别类),然后按照主题总结成文。

当然开始,我们并没有所谓的认知系统,只有一些没有关联的局部认知,并且其中也会有“意识不到”的错误,但只要坚持不断地迭代更新,即:修订总结错误,扩展总结内容,不断增加总结——这个系统就会逐渐成形并完善。

事实上,一篇认知总结,写完了,其实并没有结束,随着自身认知信息的不断积累,总结内容自然而然就可以进行诸多的「增删改」。而有趣的是,不同主题的总结,随着不断的修订与扩充,它们之间就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关联和交织——例如,互相引用观点、片段及结论,甚至越来越多。

并且,一篇认知总结,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在有了不同的认知和经历之后,再次重复阅读,就一定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收获——这就是温故而知新。因为此时,自身(大脑中)的新数据,会与总结中的旧信息,重新进行组合、关联和碰撞,从而产生了新知与前所未有的不同理解。

这是一个从点到线、连线成网的过程,显然这背后的信息,是点点滴滴互相关联的,甚至是——跨越了一个广域距离在未知时空域里的一个统一的整体。

那么,只要认知在变化,总结里所传递的信息就可以持续变化,或许一篇总结修订到最后,就变成了两篇、三篇、甚至更多篇,而最后所有的总结连接起来,就又会变回成一篇总结。

真实情况是,信息积累的越多,就越难以将信息切分到不同的总结里,因为信息之间的关联在更高的抽象视角和层次之下,绑定的是如此的紧密与统整,以至于从任何位置断开,都会显得突兀、生硬与不连贯,从而丧失了一种致密紧致的美感,以及其完整性所可能带来的惊叹与路径。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局部认知形成认知系统的过程,即是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整体结构”的过程——这会让记忆更加牢固和容易提取,并产生各种信息自由组合的创新、创造以及触类旁通,甚至“自我构建”出无法想象的认知结果。

实际上,这个大脑中的“整体结构”,即是埃隆·马斯克所说的——知识语义树。关于为何他能够记住,阅读过的大量书籍中的大量信息的,他曾(在Reddit Ask Me Anything问答活动上)解释说道:

“一点建议:非常重要的是,你需要将知识看作成一颗「语义树」——首先,应确保你能够理解其中最基本的原理,即:「语义树」的主干和大分支,然后再去深入理解「语义树」的树叶及其细节,否则这些树叶和细节,将会无处‘栖身’。”

在此我们可以注意到:

认知系统——其实是大脑中的一个“系统”,由神经结构组成。

认知总结——则是大脑外的一个“系统”,由信息结构组成。

而这两个“系统”是一种互相映射的关系,它们共同体现了“抽象结构”所固有的性质(如逻辑关系)。

那么,随着迭代产生“系统升级”,认知系统就会抵达一个又一个“质变点”,从而变得愈加的全面和稳定——这就是对自身认知能力的丰富与抽象、完善与统一。

最终,认知系统,就会越来越善于——看到更多世界的真相(而不是故事),预测更加准确的未来(包括短期与长期),从而更好的应对世界的(复杂)随机性与(本质)不确定性。

系统与迭代

系统与迭代,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即:迭代认知能够完善认知系统,认知系统能够增强迭代认知——这犹如河床(系统)引导河流(迭代),河流(迭代)又会改变河床(系统)。

那么,系统与迭代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认知系统用迭代正确认知,来对抗错误认知的暗中积累。

事实上,在生活中,充满了“需要耗能”才能够有效判断出对错的信息,但由于大脑对“节能”的偏好,所以这让每个人都“存储”了很多错误的信息(如观点观念或结论),而大部分信息的对错,对于我们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影响,因此也就不会触发我们的修正行为。

但当这些微小的、无关紧要的错误信息,随着时间不断积累,最终就会带来无法忽略不计的重大影响。因为,就像正确可以积累出质变一样,错误同样也会积累出质变,只不过是“负面质变”。

然而,又是大脑的“节能”偏好,让我们难以察觉微小错误的暗中积累,并只能看到结果的涌现,于是我们就会把这种突然出现,并难以解释的“负面质变”,称之为——黑天鹅,或是黑暗命运。

那么,认知系统中“流淌”着的正确逻辑,由于逻辑的自洽性与相容性,就会天然的排斥错误认知与错误推理。

并且,认知系统的迭代演化,能够让(系统中的)正确认知远远多于错误认知,于是在正确认知之间所形成的“逻辑网”,就会更加容易验证、筛选和剔除——系统中(之前存入)的已有错误,而就是对“错误前提正确推理”的——有效判断和纠错。

第二,认知系统能够把迭代认知的效用,转化为正确的概率。

事实上,人们时时刻刻都在迭代认知,因为每次对大脑的信息输入,都是对大脑原有认知的调整,即:强化某些认知、削弱某些认知、以及增加某些认知。

但这些认知,如果不能形成一个系统,它们就是孤立的、片面的、分散的、零碎的、没有关联的,于是就很容易被遗忘与扭曲,也就是缺少稳定性的,因此:

这些认知再丰富,也不能形成有效的“连接与协作”,从而针对一个具体的选择或决策,给出最优概率的推理与判断。

这些认知再迭代,也不能拥有成长性,即:不断提高选择或决策的最优概率。

这些认知再积累,也不能涌现规模效应与质变飞跃。

例如,在竞技体育比赛中,从来不是靠一个人的一次投篮、射门或击球,来获得比赛的最终胜利的,而是依靠个人的技能系统与团体的协作系统,才能产生战胜对手的整体表现。

显然,在很多领域与场景中(如经济与人生,事业与婚姻),我们需要的都是——系统提供的可以增长的稳定概率,而不是运气带来的随机概率。

第三,认知系统能够重塑我们的心态与感受,从而让我们能够平静高效地——积累信息与迭代认知。

所以,综上可见,想要安身立命并不断质变精进,我们就需要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认知系统,并在这个系统之上,不断迭代认知,进而形成「系统与迭代」的——循环增强。

否则,有些人在构建系统,而有些人——则就沦为了别人系统中的一条数据(更或是噪音)。

认知心态

承认自己的无知与偏见,以及不知道,甚至无法知道。

认真阅读和思考别人的逻辑,而不是被情绪所控制。

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不是阅读网络的人云亦云。

认识到没有绝对的正确,只有相对的正确概率。

质疑别人的前提,是先理解别人的逻辑。

坦然接受质疑、指证和批评,并从中找到迭代认知的路径。

讨论问题本身,而不是冷嘲热讽或人身攻击。

勇敢的犯错,并勇敢的承认错误,以及快速修正错误。

用实践或实证,去证明自己的观点,或不要浪费时间去证明正确。

构建认知系统,并不断迭代这个系统。

结语

世界充满了故事,虚幻与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而构建一个自身视角下的认知系统,就是在书写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就是应对这个“故事世界”的最好回应。

而另一个层面,在大脑中形成了稳定的认知系统,就会更容易抵御环境信息的冲击,从而就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内心平静——而平静就是人生最强大的算力。

显然,迭代认知系统——并不是一个静态的目标或目的,而是一个动态逼近更优结果的趋势,就如同数学的极限与宇宙的演化——这是一个用系统去模拟系统的计算。

最后,系统即是最大强的计算工具,而有了系统,我们就拥有了计算模拟宇宙万物的能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