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精神分析讲座:人格结构理论

精神分析讲座:人格结构理论

时间:2023-09-23 09:17:21

相关推荐

精神分析讲座:人格结构理论

-08-16 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

微信号 rengemianju

功能介绍 国际人格面具学院:研究和推广人格面具技术,拓展心理服务领域,造福于民!

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后期的理论才注重人格结构。这个理论把人格分为三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人的动物性,具有生物能量,跟身体关系比较密切,是心理的动力。我们把这种动力称为本能。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这一部分是最早形成的,在胎儿时就出现了,一出生就具备。自我是人跟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从原先的本我分化、发展而成。自我是个体应对环境的人格部分,其主要功能是环境适应。

如果把精神分析理论跟普通心理学作个比较,可以发现一些对应关系。普通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分成两大块,即心理过程和人格。知、情、意,叫心理过程。人格又分为人格倾向和人格特征。需要和动机组成人格倾向;能力、气质和性格则构成人格特征。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本我,相当于人格倾向,即需要与动机。心理过程,即知情意,相当于弗洛伊德理论中的自我。知情意是个体为了满足本我的需要,而指向外界的心理过程。

超我,弗洛伊德认为是父母带给孩子的,要求孩子遵守的一些规则。父母的这些规则,又是社会设定的,是社会规范的内化。

本我、自我、超我,可以这样表达:分别是人身上的动物性、人性、神性。或者说是人的三个层面:生理、心理、社会。也可以这样比喻:孩子、成人、父母。再形象一点,可以把本我比喻为猪八戒,“本能”比较强,偷懒、贪吃、好色;超我就是唐僧,全是清规戒律,不食人间烟火;自我就是孙悟空,既要满足猪八戒的欲望,又不能违反唐僧的规条,还要对付西天路上的艰难险阻和妖魔鬼怪,没一些“本事”根本不行。

人格的三个部分作用各不相同,相互间时有冲突。一个人肚子饿了,想吃饭,看见别人在吃东西,想过去抢夺而来。这就是本我。超我却说,不能这样做,这是别人的东西。两者冲突了,各不相让。这时,自我出来协调,它既要让本我吃到东西,又要让超我满意。怎么办?就是用钱买食物。这样,两者都得到满足了,不再冲突。这是自我的功能,就是协调本我与超我的关系。

本我

弗洛伊德早期研究本我,当时的理论与案例基本上都以本我为着眼点。本我是个体生存与生活的动力,所以,我们平时学精神分析理论时,说它是心理动力学,就是这个意思。心理动力学理论强调心理动力的来源,即精神分析所说的本能。本能分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打个比方,本我是汽车的发动机,而汽车的其他部分,包括方向盘、轮子等等,都是自我,而超我则是交通规则。

本我是无意识的,它的运行方式也是无意识的,遵守无意识的“规则”,这些规则概括起来就是快乐原则,就是怎么快乐就怎么来着。通俗地说,就是趋乐避苦,这是心理的动力特征。

自我

弗洛伊德早期研究本我,到了后期则注重研究自我。他发现自我其实也很重要。按照弗洛伊德的创伤理论,一个人的心理障碍是由小时候的创伤引起的。可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有创伤,为什么有些人会在成人后出现心理障碍,大多数人则不会。因为他们的自我比较强大,有自我保护着,所以心理创伤也不会引起心理障碍。就是这个原因,弗洛伊德后来改为研究自我。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它根据现实原则来限制本我的需要与冲动,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机制,叫做延时满足。本我要求即时满足,而自我则会要求本我延时满足。可以这么说,自我对人的行为的作用机制,其核心就是延时满足,因为就人的生活环境与社会适应而言,很多需要只有延时才能满足。即时满足是孩子式的需要满足方式,而成人则会延时满足,这是社会适应与现实妥协的行为方式。能做到延时满足的,往往提示自我比较成熟。延时满足顾及社会规范,而即时满足则是服从于本我的“意志”。既满足又延时,很考验自我的“能耐”,所以说延时满足提示自我成熟。经它协调,既满足本我需要,又符合社会规范,双方才不至于冲突。

在需要满足的过程中,本我与自我的行事“逻辑”不一样。本我遵循非理性的“逻辑”,由“原始思维”支配,弗洛伊德称之为“初级过程”。所谓“初级”就是指未曾加工的,无逻辑可言的,概括地说,就是凭着无意识的“逻辑”行事——象征、转换、不可言说。

自我的逻辑,就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逻辑,就是用逻辑思维思考、分析、评估各种要素,然后以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去策划、组织、指导行为的展开。

自我与逻辑思维发展到一定水平,也可以变成无意识,条件是习惯化。也就是说,逻辑思维与自我活动习惯化后可以成为无意识。譬如有些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还有一些科学家在创造发明过程中,他的逻辑思维常会处于无意识状态,过程中不会有意识的觉知活动。头脑一开动,灵感即如泉涌,是个自动化过程,无需意识参与。

电脑科技发展早期,很多人研究科学家的思维活动方式,希望弄清相关机制后,模仿而编制成电脑程序。可是,一研究却发现,科学家在科学创造发明过程中其实是没有逻辑思维参与的。也就是说,他是没有头脑用力去想,而是一些“想法”从头脑中自动蹦出来的。

跟本我的初级过程不同,自我的这套思维方式,被弗洛伊德称为“次级过程”,就是说它是经过意识加工的。像很多的心理防御机制,也属于次级过程。本我的行事方式是即时满足,并且又是借助于象征与转换的“思维”方式,所以很少有心理防御机制出现,更多的是见诸行动。也就是说,它的一些“想法”和冲动,会直接通过行为表达出来。其实这也是精神分析评估心理状况的一个入口,或者说一种借助行为观察心理的方法。

个体内心心理活动有几种表达方式,一种是躯体化。有些疑病症病人、心身障碍病人,就有躯体化表现。心理有障碍,却让身体难受,有心慌的,有头晕的,有胸闷的,也有尿急的。这些都是躯体化,心理有病表现为躯体病症。这些人的外部躯体表现就是由本我支配的,属于“本我型”个体。除了躯体化,另一种就是见诸行动,也叫行动化,就是一有什么想法,拦不住,会马上说出来,或者直接做出来。比如说,在听课时,一个人突然想起什么事,就不顾别人在讲什么跑了出去。场内的人会感到很奇怪:干吗要跑出去?还有一些人,一生气就拍桌子、甩门。从应对机制上说,行动化比躯体化要高级。第三种是情绪化,内心的状态、冲动会通过情绪直接表达,喜怒形于色,沉着脸、皱眉头、生闷气、发脾气,等等都是。比情绪化更高级的是言语化,就是通过言语表达内心的不爽、难受、生气,甚至愤怒。第五种是最高级的,叫意识化。它不像上述四种那样表达出来,而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去思考,明白了怎么回事,看清了怎么个道理。

人格障碍病人行动化比较多,神经症病人则情绪化比较多,相对稍为高级。精神分析的目的是让人成长。成长过程就是从躯体化到行动化到情绪化到言语化,最后是意识化。精神分析过程,就是借助言语进行表达的,病人在自由联系过程中用言语表达内心的心理状况,说出来,释放掉,意识化,然后就成熟了,成长了。

弗洛伊德说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快乐的会去接受,痛苦的则会回避。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它超越了快乐与痛苦,可能忍受痛苦、克制享乐。这说明,跟本我相比,自我是反着来的。但自我在组织这些心理活动与心理内容时,又有两条行为准则:安全和快乐。符合内心需要的,能带来快乐的可进入自我,痛苦的则加以回避。这是一种防御功能。这一防御功能的存在会造成现实生活与心理活动的脱节。脱节后,心理活动可能更加不现实。

现实原则本来是为个体在现实活动中的社会适应服务的,后来反而让个体变得不现实。而本我则永远是现实的:活在当下,跟环境密切相关。外面怎么变,他也马上变,不会延时。因为延时意味着不协调,有冲突。所以说,相比之下,本我更加现实,而自我则提供幻相,建立防御机制,自我满足,自我安慰。这样的论述似乎跟上面的说法相矛盾,所以少有人去研究。

现在很多心理学理论强调当下、真我。其实,所谓当下、真我,都是向本我的回归,按本我的原则行为。这是因为自我发展出来之后,到了现在有点过头了。自我本来是帮助本我实现它的愿望的,但自我发展得太发达,自有一套内容与规则出来,反过来妨碍、约束了本我的愿望满足,已经走向反面,有违原先宗旨。所以,为了达成本我愿望的满足,有时需要去掉自我的约束。

在客体关系理论中,会提到一个概念,叫“假自我”,也有称“假自体”的。就是说,个体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自我会“制造”出一些东西,专门用来应对环境。我们把这个部分称为假自我。说它假,是因为它不是本来那个纯真的自我,而是人为地制造出来的。假自我被制造出来后,本来是为了保护与满足本我的,可是制造得太“完美”,适应太好,结果却压抑了本我。正因为这个原因,假自我会导致个体心理障碍。罗杰斯把自我分成现实我、理想我。现实我相当于本我,理想我相当于自我。个体若想更好地适应社会,就要有个理想的自我状态。这个理想我本来是帮助个体适应社会的,但有时太过理想,反而脱离社会,此时,理想我与现实我脱节,甚至发生冲突。冲突时,个体会用理想我去压抑现实我。最后导致自我迷失,出现自我异化,甚至出现心理障碍。

因此,现在有种趋势,主张适度回归本我。

超我

再一个是超我。弗洛伊德认为超我由两个部分构成:良心和自我理想。这两个部分的区别比较明显。良心是惩罚性的。小时候,做错了事,家长会惩罚,惩罚遵循的规则内化而成良心。良心形成以后,如果做错了事,做了有背良心的事,会内疚自责,甚至自我惩罚。自我理想则是奖赏性的。有了理想,就要去实现。如果理想实现了,就会开心快乐,得到自我奖赏。这两个部分演化出两种情感:罪感和耻感。行事有背良心,内疚而觉得自己有罪,就是罪感。行为未达到理想的结果,自我理想没有实现,会感到羞愧,就是耻感。弗洛伊德对罪感有许多研究,对耻感少有研究,主要是因为西方文化属于罪感文化,跟基督教的原罪说有关。西方人的罪感比较强。因为有罪感存在,许多事不会去做,否则会遭天遣,会自动遵守人际关系准则,凭良心做人。如果不是这样,会自我谴责。

西方有许多抑郁症病人,他们罪感很强,说自己有罪,非常的苦闷不开心。耻感则不一样,很多情况下,耻感是通过别人的“监督”达成的。一个人如果做错了事,没有被人发现,不会觉得内疚,被人发现了,则会疚愧,觉得丢脸,有耻感。我们东方人耻感比较强,罪感比较弱,所以有很多事只要觉得不会被发现就有人去做。也是因为这样的心理原因,我们国家从古到今贪官污吏很多,腐败现象很难根治。为什么西方人自律性比较强,他们会用罪感约束自己的行为?有人认为这是因为西方人有信仰,心中有上帝。上帝无处不在,你偷偷地干了坏事他都会知道。有神在天上盯着,别人会不会发现已经不重要,想做坏事的心就没有了。中国人心中没有上帝,以为没有神盯着,还认为做坏事不会被人发现,所以坏人当道,坏事干绝。

但是,也有人说中国人心中也有上帝,我们的口头语“天知道”,还有“人在做,天在看”,还有“抬头三尺有神明”,说的都是神,相当于上帝。因为有这样的说法,说明中国喜欢做坏事跟信仰无关,而跟法律有关。中国的法律不健全,而西方国家法律比较健全,法律的惩罚性让人畏惧,即使有心,也不敢做坏事了。还有,在西方,健全的法律运行良好,会内化成公民的情感与行为准则,此即罪感。而中国的法律不健全,很多人即使犯罪或有什么冲突,不是去接受法律惩罚,而是通过调解得以解脱,就是杀人越货,也可以绕过法律,通过其他途径,比如说用钱摆平,或者通过社会关系,化大为小,化小为了。这些都可以通过他律或道德等不太严密的“规范”予以调节。因为有这些放在台下运行,又比较随意的手段化解冲突,中国人的罪感就很难形成,耻感则很强烈。一个人罪感强,则会自律;耻感比较强,则靠他律。

从道德发展的过程看,西方人比较高级,道德水平比较高,比较自律。而中国人重他律,需要别人监督。如果没有人监督,就会乱来,所以中国人的道德水平,也就是心理水平比较低。

自我理想的位置不是很确定。良心肯定是超我,自我理想则介于自我与超我之间,因为自我本身就是社会适应的产物,个体在适应过程中,会想尽办法去装扮自己,去忽悠别人,胡弄做事,自我理想基本上就在那个水平。除了法律和社会调节之外,还有可能跟父母的教养、看管、约束有关。一般而说,父亲是惩罚性的。如果孩子不听话,母亲会说:告诉你爸去。爸爸回家,会揍孩子。父亲常常是规矩的化身,他明白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内心有个准绳,所以对孩子能形成约束。母亲则不同,她是宽容的象征,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起照顾、支持、奖赏性作用。孩子在妈妈面前没有规则,妈妈没有规则。很多情况下妈妈是看心情的,心情好,什么都可以做,心情不好,什么都不可以做。随性,没有什么规则可言。没有规则,自然不可能学会自律。要自律,意味着有相应的规则、相应的标准存在。

西方社会父亲的作用比较大,而我们东方国家则正好相反,母亲的作用比较大。这跟宗教传统有关。西方基督教社会,是比较明显的父系社会,基督教文化比较早进入“父系社会”,而我们中国,一直处在“母系社会”的文化氛围中。这种情况其实也跟文化发展有关。中国的汉字是方块字,定型比较早,两千年下来,差不多就没有变化,一直是这个形,这样就束缚了社会文化的演变。中国文化明显定型比较早,社会生活一直带着“母系社会”的文化色彩,延续至今。而西方社会,它的文字是拼音的,随着时间过去,它的字型变化很大,读音更不用说。这样的文字和话语,过了一百年,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什么读音了。或者原先的文字过了一百年就没有了它的意义。

“母系社会”更多地关注人际关系,而“父系社会”却侧重于个人价值。所以,到了现代,西方国家个人主义盛行,而我们则是集体主义倍受提倡。

眼下还有一种说法,中国人道德感差是因为贵族精神衰亡,流氓意识流行。贵族精神遵守的是父系社会的规则,而流氓意识则是母系社会的文化产物,它没有规则可言,见机行事,投机取巧,调和求功。中国的贵族精神盛行于夏商周奴隶社会,那时的父系文化很浓,尤其是春秋时期,打仗还讲究规则,而到了战国时期,没有了规则,乱来了。所以,应该说贵族精神衰亡是从战国时期开始的,到了秦代就全是乱套了。成王败寇,就是流氓意识的集中体现。

上面这么多的论述,就是要表达:精神分析不只是心理学,不只研究人的心理和心理治疗,其实它更是社会历史的文化阐发。

奴隶主制定规则,让别人来执行,而他自己是不遵守的。他不受规则约束。主人可以乱来,可以随心所欲而奴隶就得遵守主人设定的规则。奴隶本来是他律的,他受主人的规则约束,时间一长,成了习惯,就很自然地照着去做了。这就像孙悟空,开始时头上得戴着一个紧箍咒来约束他的行为。后来,他成佛了,就不需要这个紧箍咒了。其实,他把紧箍咒内化了,头上没有了紧箍咒,心里有了一个更受用的紧箍咒。开始需要头顶上有个紧箍咒,那是因为他还没有习惯,没有形成自己的行为规则,所以需要有一个外加的紧箍咒。后来,习惯了,自觉服从于行为规则,头顶上的紧箍咒已失去了作用,已是可有可无,没有价值,其作用已由内心的紧箍咒代替。所以说,他成佛了,却仍然是个奴隶。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阅读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