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老照片————童年的记忆

老照片————童年的记忆

时间:2020-05-14 06:05:55

相关推荐

老照片————童年的记忆

看到这张上世纪前叶的老照片,照片中带有异国情调的小楼,勾起了我对久远童年的依稀回忆。照片中的这条大道,就是现在的南京路。左侧的造型独特的洋楼,当年不知是何人所居,但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则作为湖北路小学的校舍,我曾经在那里上小学。类似于城堡的角楼,是当时的校长室。而照片中间的那栋楼更是奇异,凸凸的房顶(我的印象)竟是铁皮的,紧贴着学校的院子,使我印象很深。最右侧的楼房(位于南京路与湖北路交口处拐角位置),那里住着很多户居民,我的小学同学中,至少有五六位住在内里。

这张拍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照片,湖北路小学已经盖了新的教学楼,新楼的后面隐隐约约能看到原来的老校舍。

眼前南北向的大道就是湖北路。

这里是五岔路交口,东西向的南京路,南北向的湖北路,还有曲阜道的起始端(位于路口的东北方向)。

从近处看把角的居民楼。

以上照片中的这几座风格各异的建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及大地震以后,逐渐被拆掉。这张照片是建设天津市首条地铁建筑(又称“7047”)工程时的情景。可以看到那几栋楼的最后身影。

从近处看这座有着高高屋顶的奇特房子,连画家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画家宋先生多次速写。

画家宋文铎先生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速写,正是以上照片中的那座奇特的高屋顶房子。

它坐落于我的小学校舍南侧,该房子右侧就是小学的大门。

湖北路小学西面的院落是当年军阀倪嗣冲的寓居住所,解放后成为和平保育院所在,直到今日。这张照片大约拍摄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门口是美国军队在操练的情景。作为保育院,这所房子保留了下来,而其他的房子现在均被拆除。

与学校门前南京路平行的就是墙子河,不远处就是湖北桥,沿着墙子河大堤继续蜿蜒前行就是小白楼地区。照片中位于南京路与小建设路交口处、墙子河边的是一栋德式宅楼,它的南面就是著名的音乐厅(当时的平安影院)。

用画家宋文铎的话说,这是“一座漂亮的房子”,在他的画作中多次出现。说起宋先生作画,小时候我常常看到墙子河畔有人画画,应该就是画家的兄弟几人。有一次一个孩子不慎滑落河中,被正在河边写生的画家救了上来,一时传为佳话。

这是早期湖北路附近的墙子河边,可能湖北桥还没有建。远处的德式楼房已经存在。

七十年代,南京路与湖北路交口的新华(后改为公安)医院楼(部分)。

这张照片是从墙子河湖北路桥东的大堤上,往北面拍摄的原新华医院的房子(位于南京路和曲阜道的交口),听说解放前就是一家教会医院所在。我小时候得病常在这就医。

站在冰封的墙子河上,由平安桥向西北的湖北桥方向望去,南京路北侧是一溜式样相同的尖顶别墅。我的中学同学也有住在里面的。

如果站在湖北桥上向东望去,又是另一番景象。照片中湖北桥的栏杆是很漂亮的。

尖顶别墅的正面。

来到小楼前,虽然几十年过去了,房子显得陈旧了许多,仍能看出当年的风采。

这是尖顶小楼1903年刚建成的早期模样。

这是19尖顶小楼的周边景象,眼前的道路就是曲阜道。

上世纪六十年代,站在湖北路桥上,向北望去可以看到湖北路小学的校舍和把角处的居民楼。

桥北左侧河堤路旁,有一面交通反射镜,是六十年代立的。镜子的旁边河堤口处地势平坦,常有一些人摆地摊,有耍猴的,有变戏法的,还有耍大刀的,吸引了很多的路人,当然更多的是我们孩子们。

湖北桥是墙子河上为数不多的混凝土桥,又是最漂亮的一座桥,对它我更有亲切感。我从小就居住在湖北路桥附近,一直住了二、三十年。我的小学、中学都在它附近。站在桥东的墙子河堤上,望向西南,湖北桥和天津第一工人疗养院(曾经是清末大太监小德张的宅邸)构成了一幅和美的图画。

近看这座当年小德张亲自设计建设的豪华宅邸,真乃中西合璧的佳作。

当年小德张的这座豪华宅邸,其大门就十分的气派。

这座宅邸,曾被称之为“墙子河畔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从新华路桥向东看到的湖北桥,正值夏天,大堤上的树木郁郁葱葱,走在树荫之下,是很凉爽的。

南京路面要比墙子河堤低了不少,赶上暴雨时节,路上会积水。一年的期末考试,赶上天下暴雨,我离家去学校,湖北桥南很好走,一下桥,发现一片汪洋,但为了不误考试,我趟着没到大腿深的积水,半路上遇到同学,被告知不考试了,只好又庆幸又失落的回家了。

画家宋文铎的许多画中都有湖北桥的华美身姿。这是从新华路桥看到的湖北桥畔风景。

这是站在湖北桥上向南望去的情景。可以看到三座相邻的住宅楼,我和几位小学同学分别住在这三座院内。沿着湖北路向前走,穿过郑州道就是二十中学。

这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公学。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这里是天津市民政局所在。

1953年市政府决定成立二十中学,民政局机关搬离,迁到成都道(即原旧天津市市长张自忠的宅邸)。照片是当年的成都道。

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二十中学。在那时,我曾与几个同学竟然不止一次的环绕飞机形大楼的屋顶围檐走圈。甚至有一次爬到了主楼屋顶眺望四周,看到了海河中轮船的桅杆和旗子。

空中俯瞰的二十中学。

今天的二十中学。

几十年前曾在英国公学学校学习的当年学生们故土重游,在学校操场合影。

从湖北桥上向西看到的新华桥景色。

新华路与南京路交口把角,上世纪五十年代时这里是和平区第一幼儿园(后改为二十中学幼儿部),我曾入这所幼儿园三年。上世纪前叶这里是清末总理大臣那桐的居所,解放后成为幼儿园。照片中的小楼是附楼,还有一座很大的主楼,主楼两层半外加一层地下室。幼儿园的院子很大,前后两个大院,前院有温室、花园,养着兔子。后院更大,有大树、草坪、土山、小木屋、秋千,是孩子们的乐园。现在主楼已被拆除,幼儿园也没有了。

从湖北桥沿着墙子河东行,下一座桥就是平安桥。宋先生的速写描画了从湖北桥上向东看到的平安桥景色。

这是上世纪初的平安桥,外国军队耀武扬威的情景。

新华桥建成后的模样。

照片显示的是上世纪中期的平安桥。正中路口的楼房,曾经是吉美林包子铺,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

上世纪后半叶时期的吉美林包子铺改为酒楼。

画中的平安桥,是连接马场道和浙江路的重要通道。桥头的房子曾经是副食店,困难时期我家买副食品就要去这里,它的对面有一个粮店,我们的凭证定量供应粮食,就在这个店里购买。

沿着马场道过了平安桥,左侧不远就是平安影院(后来的音乐厅),这是早期刚建成的平安影院。平安影院西侧是三才里,我的小学同学就住这里,看电影非常方便。

早年的平安影院。

平安影院处于建设路和马场道(浙江路)交口,与著名的起士林餐厅斜对角。这是抗战胜利后的照片。

抗战胜利后的平安影院前。

上世纪八十年代时的音乐厅。

学生时代的我非常喜欢看电影,音乐厅离我家最近自不必说,就是附近的群众艺术馆、北京影院、大光明影院,以及黄家花园附近的儿童影院、曙光影院,还有建设路上的人民礼堂,都经常光顾。电影就是我青少年时期的最爱,带给我说不尽的快乐。

上世纪末的音乐厅。

从音乐厅向着浙江路左侧的楼房(在起士林餐厅对面),曾经是一个很大的新华书店门市部,是我喜欢并且经常光顾地方。

早期的起士林餐厅大楼。

这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起士林餐厅门前。

这是抗战胜利时的小白楼地区,左侧音乐厅,右侧平安花园,前方路口是起士林。

音乐厅对面是小花园“平安花园”,右侧是花园的围栏。远远可以看到起士林餐厅。

曲阜道与浙江路交口。右侧大楼对过的把角处,上世纪中期曾经是浙江路小学。

浙江路与曲阜道交口处的浙江路小学校舍。小学二年级时,浙江路小学的一部分同学转到湖北路小学,也有一部分同学来到我班,当时我没有印象,还是多年后听同学说的。

早期的犹太人俱乐部,解放后的群众艺术馆。

往前的这条路是建设路,路口左侧是平安影院,右边的路口是开封道,这条路虽然不长,但它同相交大沽路却是小白楼中心地区最热闹繁华的两条路,有绸布店、小吃店、理发店、委托行、五金行、土产店、百货店、综合副食市场、自行车行、照相馆、大型浴池,以及饭馆等等。

1939年闹大水时的音乐厅起士林。

这是上世纪中叶小白楼地区的一段建设路上的情景,路右侧是一溜连体别墅,路上的公共汽车是老三路,当时还是新式的汽车。

建设路的开封道与徐州道段。

大沽路上

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的开封道。

1939年闹大水时的开封道。

建设路看向徐州道。

这是世纪七八十年代徐州道的情景。这条路位于开封道南,与之平行。在与建设路交口处,有一家“三星文具店”。

小白楼大沽路段,有知名的万里自行车行,天香池大浴池等。

马场道左侧是香港大楼,建于上世纪前叶,是一座高档的公寓式建筑,与民园大楼齐名。正前方的楼院是胡佛(美国前总统)的宅邸。解放后,是重庆道小学(二十中学附小),我小学也曾在那里就读。

抗战胜利后的马场道(哈佛旧居)。

这所原胡佛的宅邸,在上世纪后半叶,是重庆道小学的校舍,有一度改为二十中学附属小学,我也曾经在那就读。我们的教室就是这个楼的二楼左侧(窗口凹进去的房间)。有一次上午课时,突闻窗外一阵喧闹,同学们不顾上课之时,竞相窗口探望,原来是朝鲜崔庸健委员长访华,乘车沿马场道前往天津的河北宾馆下榻,沿街欢迎的人们喊口号。

这两张速写画,是从平安桥看向湖北路桥的方向。左侧是上海道,在它与郑州道交口处有两个建筑令我难忘。一是墙子河边的小别墅(上面速写画),二是犹太教堂(下面的照片)。

郑州道口、上海道上的小别墅,每到我去粮店买粮食时,都路过它,总要好奇的向内观望,但是,那扇小门却总是关闭的。

郑州道口的犹太教堂,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照片中的可以看到很多的犹太人在教堂活动。

“文革”中,犹太教堂遭到严重破坏。

得以保存至今的犹太教堂。

1939年闹大水时的开封道大沽路交口(上图),下图是开封道上。

小白楼一带,是我少年时期生活的主要地区,随着时代的发展,早已经旧貌换新颜。但是,幼时的记忆并未随之而烟消云散,一旦看到了这些珍稀的老照片,尘封的往事就像被打开了记忆的闸门,浮现在眼前。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