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趣说汉字丨课标中要求掌握的这些汉字 个个都是文化宝藏

趣说汉字丨课标中要求掌握的这些汉字 个个都是文化宝藏

时间:2024-02-23 18:39:17

相关推荐

趣说汉字丨课标中要求掌握的这些汉字 个个都是文化宝藏

汉字在漫长的历史选择中,历经磨砺而延续至今。它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也保留着古代先民的生活、观念、风俗遗存等信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中,附录5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收录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的字表一收字2500个,可以作为第三学段识字、写字教学评价的依据。这些汉字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常用字,也大都有着丰富的文化意义,个个都是文化宝藏。今天,我们来说说这个字表中的11个汉字,为大家打开一幅古人的生活画卷——

对于汉字中的文化信息,古人早已有认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说:

文字者,经义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男女成婚,阴阳调和

古人认为,混沌初开,天地分离,天为阳、地为阴,人世间男女也与阴阳对应,那么我们首先从“男”和“女”两字说起。“男”的甲骨文字形由“田”和耒耜组成,“女”的甲骨文字形为将双手放置于胸前,静坐于席的女子形象。

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主要依靠人的劳力从事生产,男子是田间的主劳动力,并负责家庭的对外联系,而女子则藏于深室,更多专注于操持家务。“男”“女”两字的“形”把男女两性的社会分工清晰地揭示出来了。并且“女”这个字形还把古人席地而坐的坐姿记录了下来。

孟子说:“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孟子·万章上》)古代社会中,男女到了一定年龄就必须承担起绵延子嗣的责任,这是宗族的大事,周人甚至设立了专门掌婚姻事务的机关——媒氏。《诗经》的第一篇即为吟咏君子思慕淑女的《关雎》,显示了周人对婚姻关系的看重。

“婚”之造字,据《白虎通义》记载:

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

“婚”中部件“昏”既表音又表意,古人以阴阳譬之男女,阳为男,阴为女,黄昏正是阴阳交替之时,古人希望夫妻琴瑟和谐与阴阳和谐统一、刚柔相济之意相通。

男子成人,束发加冠

男女成婚后称之为夫妇。“夫”之甲骨文字形为一正面站立的人的形象,头部有一横为束发加冠之形。古者男子15岁左右束发,明确学习的志向:

古者,年九岁入就小学,蹍小节焉,业小道焉;束发就大学,蹍大节焉,业大道焉。

20岁时行冠礼,意谓成人。

“冠”小篆字形为,由三个部件构成——“冖”“元”“寸”。“冖”表示覆盖、“元”表示人头、“寸”的意思是手,三个部件组合起来的意思就是给人戴冠,这个字形非常生动地展示了古代的成人礼。

《礼记》云:

夫礼,始于冠。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可见冠礼的重要意义。束发加冠后的男子为“夫”,古人认为此时的男子无论是身体、智慧还是学识都达到了“成人”的标准。

冠礼后的男子不仅可以成婚了,还意味着可以追求事业,大展抱负一遂平生之志。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就提到西汉终军二十岁出使南越以报国家之事:“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室有女为安,有豕则为家

丈夫在外发展事业,建功立业,妻子则在家负责料理内务,故家有女则“安”,“安”字为房中有女子之形。

古人讲“成家立业”,“成家”在“立业”之前,因为家中有女性可以料理日常事务,男子方可消除后顾之忧专注于追求功名和事业。我国古代有很多思妇诗,里面的丈夫或游学在外,或外出求官,或戍边打仗,家中事物全赖妻子料理。宋代大文豪苏轼小时候,父亲苏洵游学四方,苏轼的母亲就在家中主持家务,并负责对苏氏兄弟的教育。

“室有女为安,有豕则为家”,“家”的字形为屋下有猪,反映了汉民族定居的生活方式和一种特殊的家庭建筑形制。

“豕”即猪,猪与牛羊最大的不同就是猪为圈养,不似牛羊般逐草而迁,汉民族很早就开始饲养家畜,过上定居生活。表现在观念上就是中国人的乡土情结,中国人留恋故乡,安土重迁,即使漂泊在外也希望可以落叶归根。

“家”的字形也可能反映了古代家庭建筑的形制,今天的傣家竹楼上层为人居住,下层养猪等家畜,可能就是“家”字所体现的古代家庭房屋建筑形制的遗留。

父母养育后代

夫妇孕育小孩后升级为父母。“父”字甲骨文为手持棍棒之形,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又’古字形是一只手的形象)举杖。”意为父亲是家中制订和执行规矩之人,对子女具有行使责打教育的权力。古代重视棍棒教育,“父母怒、不说,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

《颜氏家训》也对奉行捶挞教育的王僧辨之母魏夫人赞赏有加。

“母”甲骨文字形为一跪坐女性形象,以两点突出胸部之形,重在描画母亲哺育后代的作用。

中国人的孝道观念

养育后代非常不容易,“保”甲骨文字形为父母养育后代的艰辛作了描画,为负子于背的形象,年幼的孩童不能照顾自己,必须要父母照看,但父母也需从事生产,所以古代父母只有把孩子背在背上边劳动边照顾小孩。

现在忙于工作又需要亲自照料幼儿的父母仍然这样背负自己的孩子。

孔子认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所以孩子在父母逝世后需要守孝三年以回报父母,“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

孩子小时,父母保护养育他们,而当父母年老,也希望孩子能回报自己。古代社会经济不发达,也没有今天的社会保障机制,人在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后的经济来源是个很大的问题,所以古人生养后代除了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的目的外,还希望后代能反哺于己,古人说的“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就是这个意思。“孝”字很好地表达了这个观念。

“孝”甲骨文字形为儿孙背负或搀扶老者形象,上为“老”字,是一长发长者形象,因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故人年龄越长须发越长;下为“子”字,甲骨文字形表示后代。现字形上半部分为“老”的省略,下为“子”,含义和古字形是一样的。

“保”和“孝”二字字形,从“三年之养,不离父母之怀”再到“负亲于路”的刻画,以汉字独有的方式诠释了中国人的孝道观念。

汉字是表意文字,古人在造字时把汉字的“形”与“意”和表达物的“象”联系起来,并且在取客观之“象”为汉字构形时,取什么样的“象”、怎样造“象”达“意”都含有人的主观看法,并能映射当时社会背景和风俗习惯,所以从汉字中总能“窥见”古人的一些生活图景。

希望大家不要仅仅将汉字看成是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在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背景下,更应看到汉字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意义。从大处说这对提升民族的文化自信有积极的意义,从小处说这也有助于培育学生的语文与传统文化素养。

(本文改编自3月《语文建设》小学版《汉字中的古代家庭生活与文化——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一〉中的汉字为例》;作者: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陈静)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