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七一章】知道但不自以为知道

【七一章】知道但不自以为知道

时间:2022-05-17 14:28:37

相关推荐

【七一章】知道但不自以为知道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这一集的主题是圣人把缺点当缺点,我们要介绍《老子·第71章》。这章内容很短,但含义相当深刻。

我们先把原文读一遍,《老子·第71章》:

知不知,尚矣;

不知知,病也。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这章从头到尾有几个“病”字呢?短短的一章,26个字,有7个“病”。这边所谓的“病”代表缺点,也就是偏差、错误、困难等等。我们先用白话把它的意思说一遍:知道而不自以为知道,最好;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就是缺点。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换句话说,圣人不会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我们今天讲“知道”这两个字太容易了,别人问你任何事情,你知道吗?我知道。我们就这样回答了。但对道家来说的话,“道”哪里有那么容易“知”呢?但是我们今天已经习惯了,说“知道”并不是与道家有关,而是一般互动的时候说,我了解你在说什么。所以我们今天讲“知道”的时候,有时候偶尔想一下,道家的“道”可没那么容易的。

我们这边要分析一下,为什么前面两句要这样翻译呢?比如第一句“知不知,尚矣”。“知不知”三个字有两种翻译,第一种是把它翻成:知道自己不知道。听起来蛮好的,知道自己不知道,这不是古希腊时代苏格拉底的说法吗?第二种翻译就是现在我们翻的:知道而不自以为知道。我们采取后者,为什么?因为前面那种知道自己不知道,它的意思如果就像苏格拉底说的,但他的做法是什么?是他开放心胸,努力去求真知。

我们把苏格拉底的故事再回味一下:苏格拉底年轻的时候,曾经参加过当时希腊联邦之间的内战,就是“伯罗奔尼撒”战争,表现非常勇敢。但他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已经到了中年的阶段。他是雅典公民,家境小康,可以领固定的生活津贴,他就每天上街与别人聊天。聊到最后,雅典人心惶惶,为什么?因为许多人在与苏格拉底聊天之后,发现自己原来以为自己知道的东西,经过苏格拉底的“反诘法”,就是不断地反问你用的每个概念是怎么回事,请你说清楚,最后发现自己根本无知。

苏格拉底有一个学生很调皮,就跑到供奉太阳神阿波罗的德尔菲神殿。当时雅典人相信神殿的女祭司可以为人解惑。这学生就问一个问题,他说:在雅典有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结果答案出来了,没有。这学生真是高兴得很,马上跑去向苏格拉底说:我去问过神,神认为在雅典你最聪明。苏格拉底听了之后,觉得这话太夸张了,他怎么会聪明?怎么会有智慧呢?于是他就做一件事,带着一群年轻人去拜访当时在社会上有地位,公认有知识又聪明的人,三种人:第一种是政治家,第二种是名作家,第三种是负责建筑设计的工程专家。但问到最后,答案都不能让人满意。他们这些人都有一个毛病,什么毛病呢?他们在某一方面了解一些之后,就以为自己可以扩充范围,对其他任何东西都要表达自己的意见,就是强不知以为知了。

所以苏格拉底下个结论,他说:神为什么认为我最聪明呢?因为在雅典里面,只有我知道我是无知的。这就是我们前面说的第一种翻译,知道自己不知道。但是苏格拉底说这个话可以,他不但没有自满,反而继续探讨真理。这就是他成为古希腊时代重要哲学家的缘故。

在这里我们翻译“知不知,尚矣”的时候,把它翻成“知道而不自以为知道”,

有三个理由:第一个,如果你翻成知道自己不知道,那只是一个出发点,而不是最终目标,所以你不能说他是“尚”,“尚”代表最高的水平。第二点,用“尚”来描写圣人是没有问题的,那么请问:圣人是单单知道自己不知道,还是知道而不自以为知道呢?当然是后者。还有第三点,你配合第二句“不知知,病也”,一般专家的翻译都差不多,把第二句翻成: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这是缺点。你既然第二句这样翻,把“不知知”翻成“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那么前面那一句“知不知”不是应该翻成“知道而不自以为知道”吗?重要的是这两句话里面的“自以为”这三个字。你自以为知道就有问题了,因为你恐怕是弄错了。

所以要记得,真正的缺点在于,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你知道的是什么?你知道的只是人类相对的价值观,知道人活在世界上要追求感官的舒畅、生活的享受、名声、富贵荣华等等各种有利的条件。这不是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吗?这不是缺点吗?

接着老子说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这个说法什么意思呢?你只要把缺点当缺点,就会小心谨慎去避开。所以很多人都是明明不知道,他却自以为知道,这不就是缺点吗?所以老子提醒我们不要那么做,而要练习第一种,你知道了,但你不以为自己知道。我们先不要说学无止境,你把“知”的对象当作“道”的话,那确实是永无止境。

接着我们介绍一段韩非子怎么解释这一章的。韩非子是法家,他举了很多例子,是从法家的立场来说,他说:不把缺点当缺点,以及把缺点当缺点。他的解释有一些什么样的偏差呢?我们把他的意思说完毕之后,再做简单的评论。

韩非子举了两件历史故事来做例子:第一件是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了,打败之后,勾践就求饶说:请求让我替你服务吧。“身执干戈为吴王洗马”,这个字念“洗”,洗马,“洗”就是“先”的意思。就是我在你前面替你牵马,鞍前马后地侍候你。他是要忍辱负重,“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后才能够击败夫差。这个时候夫差倒过来向勾践求饶了,他说:现在换我来替你服务吧。勾践当然不会冒险这么做,他怎么可能让夫差将来有机会再对付自己呢?勾践当初那么忍辱,韩非子就认为:这就是他把缺点当缺点,知道自己问题所在,所以最后可以成功。这是韩非子的解释。

第二个例子,他提到周文王,他说周文王见詈于王门。“詈”这个字,就是被人咒骂的意思。上面是一个“四”,写成四,其实它有别的用意,下面是言论的“言”。就是在商纣王的王宫前被咒骂,但他“颜色不变”。他知道这时候一定要忍耐,最后才能够让他的儿子周武王在牧野打败了商纣。在这边就是“守柔曰强”,我就是保住柔弱这一边。

韩非子怎么样下结论呢?他说:“越王之霸也不病宦”,就是越王不以作别人的属下为耻,所以他可以称霸。然后“武王之王也不病詈”,周武王可以称王,就是他不以被人咒骂为耻。等于把文王、武王父子当作同一个情况来了解。所以他说“圣人不病,以其病病”,你以这些为耻的话,就不会有这样的缺点。

这听起来有点绕来绕去,并且你提到圣人的作为,周文王、周武王还算得上,越王勾践怎么算得上呢?那变成一种很明显的避难的方式,谈不上所谓的认知到启明的程度。所以可以看到《韩非子》这本书《解老》《喻老》是有不少地方对老子思想加以发挥,但是更多的地方是在阐述他个人作为法家的一个思想。

所以这一来就很清楚了,这一章所说的最高的情况就是“知不知,尚矣”。意思就是:知道而不自以为知道,这最好了。这样一来的话,你就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要设法悟道,知道前面永远还有更高峰,知道而不自以为知道,要不断保持准备悟道的心态。因为道除了体悟之外,还需要实践。你实践得越深,体验得也越深。

所有的问题这边讲了7个“病”字,主要是来自第二句“不知知,病也”。你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这就是缺点了。麻烦的是,你这时候自以为知道,可能心情放松,心里想道家也没什么了不起,好像也没什么难嘛。我们听到老子《道德经》有些反反复复,好像几句口头禅一样的。说来说去都差不多,这可能就是你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后面恐怕将来会一直陷在困惑里面。如果你自以为知道,请问你知道什么?你知道一些话头吗?还是知道根本的原理?你知道之后,就与别人随便聊天介绍吗?还是认真去实践,不断加以验证呢?

所以,知与行的配合在这边还是没有问题的。你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你恐怕还没实践,就知行分离了。相反的,前面的好的情况,你知道而不自以为知道,因为你心里有数,了解说这需要实践,你要设法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老子的智慧。接着在《老子》这一章所说的就很有道理了。我知道而不自以为知道,因为我还需要实践,让知与行完全配合,也是老子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最后就提到圣人没有缺点,这是我们今天学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缺点当缺点。你把缺点当缺点的话,就不会犯这个错了。事实上在儒家里面也有类似的说法,像孔子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别人有优点,就要想向他看齐;看到别人有缺点,就要自我反省,我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缺点?这不是类似的一种做法吗?所以儒家与道家系统大不相同,但是在人生的修炼上有些心得是类似的。

课后思考:

所以我们今天学会了,要把缺点当缺点,然后就可以谨慎地避开这些缺点,将来就真的没有这种缺点了。在这一方面,你可能有一些个人的心得或观察,想听听你的意见。我是傅佩荣,谢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