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探秘奇妙的物理世界 与大师同行

探秘奇妙的物理世界 与大师同行

时间:2020-11-11 16:01:41

相关推荐

探秘奇妙的物理世界 与大师同行

开学季限时半价欢享 长按上图二维码

活动时间:9月10日21:00——9月12日24:00

海上云:我为什么要开这门课 来自小多少年时 00:00 26:08

海上云

《少年时》作者

各位听众小朋友和家长们,大家好。我是海上云,是《给少年,爱上诗一般的物理》的作者。

去年年底我在小多做了一次写作的讲座。过后,鸣镝建议我今年能不能再做几次。我就想,讲些什么呢?同学们已经在学校里有很多学习任务,再来听课,要增加更多的压力和负担。那么,可不可以讲一些有趣的事,讲一些课堂上没有的呢?

一堂好的科普课该怎么做

课本上的知识,是浓缩几千年文明的。这样按部就班的教育,可以让学生系统全面地学习知识,记住各种公式,再训练怎么做题,掌握各种技巧。但是,这里面似乎少了一些什么?

比如,当我们学习勾股定理的时候,我们记住了a^2 b^2=c^2,但是,这公式背后有什么故事?它最早是怎么被发现、怎么被证明的?

有人总结了勾股定理有300多种不同的证明方法。画《蒙娜丽莎》的达芬奇,就想出了独特的证明方法。爱因斯坦在12岁时也想出了自己的证法,而且他的狭义相对论里最重要的数学推导部分,就用到了这个简单的定理。

这些有趣的知识,我们在课堂上讲得比较少。

但是,科学家的故事,在课外读物里也有。我们怎么讲得不一样?怎么讲得更吸引人呢?

好的科普课,要满足三个条件

1、要让听众感兴趣,这是第一位的。如果听众没有兴趣,其他都是空谈。

2、让文科背景或者是不太喜欢数理化的听众来听,他能听得津津有味,享受文字的美。

3、让理工科背景的朋友来听,他觉得条理清晰,而且能学到新的或者以前忽略的东西。

我们搞研究的人有一个习惯,作一项研究之前,先要问一问有没有新意,有没有与众不同,不然就是浪费时间了。

那么,我们的新意是什么呢?

1

穿越古代,与古同步

现代人比古人多了几千年的知识积累,很多在古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现代人看来却是天经地义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去听古人的故事,是无法对古人作出公正的评价的,也学不到古代大师的智慧。

比如说地球是圆的,现代人看到从宇航站拍到的照片,直接明白地球是圆的。太简单了。

但是,回到两千多年前,一个人一生的活动范围只有方圆几十到几百公里,他怎么证明地球是圆的?听这门课的时候,我们要站在和古人一样的高度,用他掌握的那些原始知识,推导出他的发现。

古人是从帆船消失在地平线以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大胆推断地球是圆的。当然,写这首唐诗的王之涣并没有发现地球是圆的。

由登高望远大胆推断地球是圆的

两千年前的希腊人埃拉托色尼,更进了一步。他发现夏至那一天正午,赛伊尼的太阳在正头顶上,物体在地上没有影子;而亚历山大港的太阳光离开正头顶有一个7.2度的斜角,物体在地上是有影子的。这两个城市的距离是800公里。他根据简单的几何原理,推算出地球的周长是360/7.2*800 = 4万公里。这是我们第一课要讲到的。

这里我们播一段小音频,你可以试听一下埃拉托色尼的故事,同时我们会用图形进一步帮助孩子们理解。

埃拉长老推算地球周长 来自小多少年时 00:00 03:00

埃拉托色尼推算地球的周长

同时代的希腊人阿利斯塔克,仅仅根据“一叶障目”的原理、月食的时间长度、月亮半圆时太阳的相对位置,就推算出太阳月亮和地球的相对大小,然后,大胆提出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的宇宙观。他又是怎么做到的呢?这是我们第二课要讲到的。

这里我们播一段小音频,你可以试听一下阿利斯塔克的故事。

阿利斯塔克的故事 来自小多少年时 00:00 01:35

我们可以取一枚硬币,或者圆的叶子,让另外一个人拿在手上,然后往后退,直到银币或叶子看上去和月亮一样大。这时候,银币的视直径是和月亮一样大的。也就是说,月亮离开地球的距离,除以月亮的直径,等于银币离开眼睛的距离除以银币的直径,他测出来是108:1。

月亮离开地球的距离,除以月亮的直径,等于银币离开眼睛的距离除以银币的直径

这些两千年前的古人,利用很原始的观察和数据,推导出这样的结论,是非常了不起的。

重温古代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会非常有效地训练我们的思辨能力,我们不仅仅要学习他们的公式,那是他们的武功招式,更要让他们讲解这些招式是怎么来的,哪些地方要小心留意,哪些地方要随意发挥。这好比穿越到了古代,向大师们直接请教,而且,是向几十位不同时代的大师请教他们最擅长的功夫。

2

打通古今,文理共舞

大家知道《少年时》有一个宗旨,就是“科学思维 人文素养”,打通文理界限。我们从去年开始,每一期有一首和主题相符合的诗。一般的科普,都是教读者科学知识,数学、物理、生物,各种公式定理。我们为什么要花精力引入诗歌这种形式呢?

如果了解古代哲人的生平,我们会发现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文理是没有分隔的。

埃拉托色尼是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但是,他的诗歌也是一流的。

麦克斯韦是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在中学的时候就得过数学和诗歌的大奖。

爱因斯坦、普朗克和玻尔兹曼这些科学家,音乐素养也很高,他们如果不从事物理研究的话,肯定是出色的音乐家。

这就是文理兼修,我们的教育,不应该人为地把文理隔离开来。

下面来具体说一说,为什么从诗歌的角度来讲知识?

诗歌,如果和科普结合起来,可以收到双重惊喜。

一方面,科学是一片非常广阔的天地,可以供诗歌任意驰骋,让诗歌的想象力飞翔。

另一方面,用诗歌描述科学定理和知识,借鉴诗歌的文字和想象力,能够独辟蹊径。

比如第二堂课中关于阿利斯塔克的诗。

【萨摩斯岛的传说】

少年时,你捡起一片落叶

放于我指间

上面有你的掌纹,芊芊绵绵

时光总演出无奈的离别

秋色依着竖琴声飘然落下

每一次日月被吞噬

我就将内心的星空默默丈量

太阳在左,月亮在右

我在《数沙者》的书页上遗落的孤独

只有翻阅的风看得见

也只有风知道,因为一枚落叶

我把你和太阳,安放在宇宙的中央

大家看,从诗歌的角度来诠释科学的原理,是不是有一种不一样的效果?仔细读,你能领会文理之间相通之处。

3

知识品质、完整拼图

当你听完这门课,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把这门课里的知识点拼起来,几乎覆盖了小学到高中里的物理知识。从日心说和古希腊的天文学,到浮力定律,杠杆原理,牛顿力学,光学,热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

不仅如此,当你把这些科学家所展现的素养拼起来,会发现,这是一个人在社会上自强自立所需要的重要品质。

埃拉托色尼对知识充满好奇,测算出了地球周长

阿利斯塔克胆识不凡,提出了日心说

喜帕恰斯细致入微,观察到天空中星星在一百年里移动了手指甲那么大小的位置,发现了岁差现象

阿基米德专注研究,被罗马士兵刀剑加身,还在推算数学

哥白尼对传统理论质疑,挑战权威,劈开1400多年的铁幕,发表日心说

法拉第一生勤奋,从小学生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

爱因斯坦卓越想象,在100年前就预言了时间膨胀和引力波

我们中的很多人或许不会成为科学家,但是,这些品质,会让我们一生受益。

阿基米德专注研究,被罗马士兵刀剑加身,还在推算数学4

课后三思,开拓思路

在每堂课后,有三道题,叫课后三思。大家先别慌。这和一般的课堂作业完全不同。不需要记忆,不需要公式推导,而是更重视发散性思维。

我们会带着大家

去看北斗星的转动,北斗星在春夏秋冬的位置是如何变化的

从花样溜冰运动员的旋转动作,理解开普勒第二定律

用磁铁和电视机,作电子实验

用蹦蹦床和铁球,来理解引力场和引力波的原理

用吹气球来模拟宇宙大爆炸

写作并行空间和量子纠缠的科幻故事

课后三思题,和课程本身是一个整体。用非常有趣,非常炫酷的方式,让学到的知识更加透彻牢固。

我们想让大家体会到,学习不仅仅是记忆公式和演算题目,你去观察星空,看大自然的变迁,用自己的文字把科学原理描述出来,这些都是思考和学习。你只要张眼观察、侧耳倾听,科学就在你身边,学习随时在进行。

每讲课程都附带了拓展学习包,放在音频文稿的最前面,里面包括:这一讲涉及到的三思题、人物、知识点和科学武艺。

同时我们安排了两次讲座和两次一对一答疑,都是非常有趣的内容。

我能从课程中得到什么

先要说明一下,听了这门课,并不会立竿见影,让物理成绩马上提升20分。这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更愿意把科学家发现科学知识的过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展现给大家。

对于学霸同学来说,里面的知识点可能早已滚瓜烂熟,但是,我们希望你在人文素养方面有收获,并把知识融会贯通。同时,在课后的开放性题目中,发挥你的想象力和才智。比如双缝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布朗运动等。

对于觉得物理很难的同学来说,我们希望你能通过这门课程,感觉到物理很美,很有趣。那些公式和定理,其实一点也不枯燥。

当埃拉托色尼手把手教你测量地球的时候,

当阿利斯塔克和你一起“一叶障目”的时候,

当阿基米德和你一起计算圆周率的时候,

当爱因斯坦告诉你怎么用初中数学,一步一步推导出狭义相对论的时候,

你还会觉得物理难吗?

对于家长来说,这是一个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我曾经把课程的内容给物理系的博士看过,他坦率说里面很多故事也是第一次听到,很有受益。所以,这门物理课,有些新的视角和思维,或许对你也有启发。

与大家分享我这么多年从事科研工作的切身感悟:技巧,只是小枝节。兴趣、思维和素养,才让一个人走得更远。

令你爱上科学才是最好的科普

对于科普作者和科普读物来说,科普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责任。要让学生从科普中爱上科学,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即使以后不以科学研究作本行,也能潜移默化、终身受益,才是最好的科普。

这是我们科普人努力的方向,所有的读者都是我们的考官。

这门课程,编辑刘路、凯云还有鸣镝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借这个机会表示深深的谢意。

我们会在课程发布过程中收集大家的反馈意见,在课程结束之前,再根据大家的反应,至少做两次讲座、两次答疑。同时,我还会根据大家的建议,在正式出版印刷之前,补充和修改文稿。谢谢大家。我们课堂上见。

转发有奖:

为了回馈新老朋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