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河南安阳访殷墟

河南安阳访殷墟

时间:2023-09-24 17:04:23

相关推荐

河南安阳访殷墟

-08-23

9月7日途经安阳,决定去殷墟看看,因为殷墟是距今3300多年前中国商王朝后期的都城遗址,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殷墟还是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地,甲骨文的发祥地,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中国最早的车马遗址——殷墟车马的出土地,是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殷墟位于安阳市殷墟区殷墟路的北端小屯村,横跨洹河南北两岸,总面积达36平方公里。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自奄(今山东曲阜)迁都于殷(今安阳市区小屯一带),史称殷、殷商。殷商王朝在此传八代十二王,历时273年。约公元前1056年周武王姬发率众诸侯之师与商纣王战于牧野(今河南鹤壁市淇县西南),纣王兵败自焚,殷商亡。殷商亡国后这里逐渐荒芜,成为一片废墟,故史称殷墟。

殷墟,并不是一座简单的建筑物的废墟,而是一座湮埋在地下的中国商代晚期都城,是距今已3300多年一个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的遗址,史称“大邑商”、“邑商”。1899年在这里发现了甲骨文,从1928年开始考古发掘至今,这里发现有宫殿宗庙、王陵和众多的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有甲骨窖穴、制玉作坊、制骨作坊、铸铜等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制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礼乐器和甲骨等遗物。甲骨文的发现和考古发掘所证实,这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的商代都城遗址。

到达殷墟,一块刻石立在广场前面的道旁,上面清晰地刻着“殷墟”两个红色大字,大字上方还刻有“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的图案。

“殷墟”刻石向前,西侧是碧绿的草坪,东侧是停车场,中间是长方形石板铺砌的道路,道路的正前方就是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入口,入口两侧是仿殷商时期的五脊四面坡顶建筑。

殷墟博物苑景观门,大门是仿照甲骨文的象形文字“門”字的写法设计的,红漆的门柱上雕刻着饕餮纹式浮雕,门额上则雕有凤、虎、蝉、夔等花纹浮雕,这些都是典型的殷商时期的装饰花纹。中门与两侧门之间雕塑着一对龙形玉玦(jué)的浮雕,这是中国最早的龙的形象之一。

甲骨文发现地,中国的甲骨文首先就是在这里发现的。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1939年在安阳武官村发现出土,不过这件是复制品,原件现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后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2厘米,鼎腹为长方形,上有两只直耳,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四足中空,重量达875公斤,系用陶范法整体铸造,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最高水平。鼎内壁有“后母戊”三字铭文,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他的母亲“戊”所铸的。不过,这个字是“后”还是“司”,经专家们近年来的研究,“后”字更正确,故此鼎现今称“后母戊鼎”。因为商代甲骨文字正写反写都是正确的。“后”在先秦意为“王”,后母即王母。“司”意为祭祀,故“后”表示墓主人的身份。

后母戊鼎的东南角是一处殷代凹型宫殿遗址,整个遗址略高于地面的草坪,并有木栅栏围挡着,其上仅能看出经考古发掘清理出的原有建筑的一些痕迹和大致的轮廓而别无他物。其旁有碑刻介绍:殷代宫殿遗址位于小屯村北,一九二八年开始发掘,发现了五千余座建筑基础,共分三组,形状不一,依其用途,可分为宗庙、宫殿和祭坛等。在基础周围,有窖穴、水沟和墓葬等。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青铜器、玉石器和陶器等。宫殿区的北部、东部有洹河,其西部、南部则有一条与洹河相接的防卫沟。

殷墟博物馆,位于洹河西岸,主体建筑都建在地面以下,占地总面积6000余平方米,地上部分仅有3米高的廊架式入口。

进入口,是一“回”字型盘旋下行坡道。据介绍,整个入口平面造型酷似一个甲骨文的“洹”字。设计取意于殷墟依附于洹河,象征着古老的洹水孕育了以甲骨文为特色的殷商文明。坡道走廊的内侧有用青石铺出时间线,以19辛亥革命为起点,由今至古逆着历史发展的顺序分别标出自清至商朝在时间线上的各自位置。沿着通道一步步走下,仿佛是沿着历史的长河穿越时空最终走进了3300年前的商王朝,所以这条下行的坡道也称之为历史长廊。

迎面墙上镶着一个凸起的甲骨文“子”字。这个“子”字取自于殷墟出土的青铜器铭文,其形状既类似于篆体的“子”字,又象一个上下甩手走动的人形,据介绍这个图案是安阳殷墟博物馆的徽标,“子”字也是商部族的姓,商朝始于子姓商汤,终于商纣,前后共历31世王,646年。据说从子姓共衍生出185个姓氏,至今在云南丽江的永胜县还有子姓3万余人。

走完一个“回”字,到达地下展厅。展厅中心是一个被称之为“主题水院”的天井。天井的方形水池中,一尾尾的锦鲤在池水中游动,池中水面之下,一块巨大的黑色仿龟腹甲形的石面上,以古老的甲骨文字体铭刻着“日在林中初入暮,风来水上自成文”的诗句。诗句为中国最早主持发掘殷墟的中国现代甲骨学家董作宾先生的书法作品。

博物馆的展厅,围绕着“主题水院”展开,共有序厅、大邑商厅、青铜器厅、玉器厅、甲骨文厅和特展厅等6个展厅。

青铜器厅,一个个封闭的玻璃展柜中展出的都是在殷墟出土的青铜器,有用于战争的青铜兵器、劳作用的青铜工具、青铜农具,但更多的还是用于祭祀的青铜礼器。总之,林林总总,从小到大、从简至精,造型丰富,款式多样,有的质朴大方,有的精美绝伦,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是出自3000多年前的工匠之手。

鼎是由古时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来的,用于烹煮和存放食物。但自青铜鼎出现之后逐渐演化为祭祀的重要礼器,后又成为王权的象征和国家的重宝。对鼎多少的拥有和形制的使用就成为王侯、贵族和奴隶主们身份等级差别的标志。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的数量使用规定。

后母戊鼎,是商王武庚为祭祀其母“戊”而铸的。

后母辛鼎,出土自商代第二十三王武丁的配偶“妇好”之墓,该鼎,通高80.1厘米,口长64厘米,宽48厘米。长方形口,短沿方唇,立耳,直腹平底,柱状空心足。口下四面及转角饰兽面纹,雷纹作底,腰边底饰乳钉,足上部兽面醒目。

铜鼎、小方鼎、铜鬲(Li)、铜豆。

鬲,为煮粥等食物的器皿;豆造型类似高足盘、高足碗,无耳,无盖,高圈足。最早用于盛放黍稷,供祭祀用,后演变为专门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的器物。

铜簋(Gui),盛食物的器皿。

铜瓿(bù),盛酒水的的器皿。

铜觯(zhi)、铜觚(Gu)。

觯(zhi),商代的一种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有盖。觚(gū),古代酒器和礼器,口部和底部都呈喇叭状敞口,细腰长身,高圈足。

铜方尊。尊,今也写作樽,是商代盛行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

罍(léi),商代大型盛酒器和礼器,体量略小于彝,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种。

觚(Gu)、爵。

爵,是一种饮酒器,圆形器身的口部,前有倾倒酒的导槽“流”,后有逐渐收尖的“尾”,口上近流处两侧各有一立柱,器身腹部一旁有把手“鋬”,下部是三只椎状高尖足。

箕、方彝、簋。

方彝,盛酒器。器身为长方形,斜坡屋顶式盖,直方口,四面直壁或略鼓成曲线状,体内中空似长方槽形,圈足每边有上凹的缺口,彝身四壁铸有凸起的扉棱,器身遍布云雷饰纹,其上凸起兽面、动物等纹样。

提梁罐、甗(yǎn)、鼎

甗(yǎn),是一种蒸食物的炊具,由甑和鬲上下两部分组成。甑(zēng),圆形、深腹,口大底略小,底部如箅子带有许多小孔,状似带两只提耳的现代蒸锅;鬲(lì)用于煮水,甑内放置食物并置于鬲上,加热后的蒸汽通过甑底镂空的箅子进入甑内将食物煮熟。

鼎、方彝、鼎

铜甗

陶觚、铜卣、爵

卣(yǒu),酒具,但主要是用来盛放一种名叫“秬鬯(jù chànɡ)”的祭祀用香酒,卣的造型多为椭圆口,颈部微收,有较深的圆腹,圈足,最大的特征是有盖并带有提梁。

戈、矛、镞、钺。

戈,似长柄镰刀,头平,横向上下两面开刃,勾、挂、扎、挑均可制敌;矛,由长柄和矛头组成。矛头呈长棱形,边缘有刃,中间有脊,用于直刺和挑扎;镞,箭头。断面三角形、三棱、尖刃;钺,形似斧头,是兵器,也是礼器,属仪仗的一种,象征军事指挥权。

铜戈

调色器、铜锛。锛,劳动工具。

车马器材:铜车锺、铜弓形器、铜策、铜泡、铜马镳、铜马衔、铜刀

玉器厅内,件件展品都是出自殷墟墓葬之中的玉器精品,精雕细琢,造型优美。墓葬中多有玉器,这与商代大小贵族生前都十分重视玉器和喜爱佩戴玉器、并以拥有玉器的多少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有关,而在死后也是广泛使用玉器随葬,因为他们认为玉器可以保持自己的身体和灵魂在死后不朽。

玉鸟,动物形状的玉器大多数是饰品,玉是商时上层社会专用之物,而鸟则是商族人所崇拜的图腾。

玉龙、玉凤、玉璜

玉鱼

骨笄(jī)、制骨用的青铜锯、制骨用的骨料和半成品

笄是插在挽住的头发上的一种簪子。

池中睡莲,池水中是一丛丛或粉或红的莲花,岸边的垂柳倒映在平静的池水中,为殷墟这处宁静的宫殿宗庙遗址增添了些许美丽和生气。水塘西边不远就是殷墟车马坑展厅。

车马殉葬坑

奴隶和俘虏殉葬坑

车马坑展厅,展有在殷墟发掘出土的6座车马坑。车马坑基本保存完整,每坑葬一车。其中,5坑随车中葬两马,4坑各葬1人,反映了奴隶社会残酷的杀殉制度。

复原的商代马车

甲骨碑林,与殷墟车马坑展厅相距不远,这是一处有着30通似甲骨形状的石碑组成的景观。每通碑刻都是一块甲骨卜辞的原样放大品,碑刻的正面照录了原先的卜辞,而背面则是以现代汉字所做的注释。

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殷墟时期则是占卜最盛行的时期,商王和贵族几乎每事必卜,占卜成为商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甲骨文,它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标志着已进入了成熟阶段。

乙八基址,平面呈长方形,面向东,南北长85米,东西宽14.5米,面积为1232.5平方米,在基础上发现柱础石153个,基础规模宏大,反映殷代已具有很高的建筑水平。

甲骨文窖穴展厅,当年如果不是在这里发现和出土了记载着原始文字的龟甲牛骨,也就没有今天的殷墟,商朝的历史也不会清晰地出现在中国的历史书中。中国的最古老的汉字,就是从殷墟甲骨文开始的。迄今殷墟已出土刻辞甲骨约15万多片,记有5000余字。约有1500个已为学术界识读,另有大约300字已有学者做过考释。

甲骨文是公认的世界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它与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一样,代表着古代人类文明最辉煌的成就,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切文化成果的灵魂。

甲骨文碑廊,是一座有着内外双排红色的廊柱、白色的粉墙和茅草屋顶的仿殷商建筑。东西和南北部分总长302米,廊中墙壁上镌刻有100多块甲骨文碑。据介绍,这些甲骨文碑是从殷墟YH127甲骨窟穴的1万余片甲骨中挑选出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战争、农业等,其中还包括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和我国最早的月食记载。并有甲骨文的汉语对照、释文和英文注解。

甲骨文姓氏对照表

妇好墓,是殷墟博物苑的三大看点之一,位于苑区的西南角,是1976年发掘出的一座殷商王室墓,是唯一一座埋在宫殿宗庙区域内的王室成员墓,也是在殷墟的考古发掘中唯一一座保存完好从未被盗挖过的王室墓葬。妇好墓,深埋在地下,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墓底距地面深7.5米。商时的墓葬,地面上没有坟,也不起封土,所以不见墓塚,但建有享堂。远远望去,一座3.5米高的妇好汉白玉塑像矗立在妇好墓原址复原的享堂之前。

妇好,是商朝“中兴之主”第23位商王武丁的王后。成为武丁的王后之后,武丁给了她相当丰厚的封地和士民,在她的封地上,她又得到了“好”的氏名,尊称为“妇好”,或者“后妇好”。妇好死后,庙号为“辛”,其后人尊称她为“母辛”、“妣辛”、“后母辛”。

妇好,是武丁所倚重的商王朝的军事统帅。虽为王后,妇好曾与武丁一起讨伐土方并征服了土方。她还多次自己率军东南伐夷,西北征羌,西南败巴,东征西战,战功赫赫,不断开疆拓土,为武丁的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

妇好墓坑底部的棺木及妇好的尸骨早已腐朽不存。坑底棺椁四周的位置,散布着三联甗、偶方彝、方鼎、鬲、甑、方壶、方尊等一批青铜器。在距地面6.2米处的坑壁处挖有殉人坑,殉葬者的尸骨犹存,有16具,还有6条殉狗。

走出妇好墓,也结束了在殷墟的参观。殷墟,这座经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典型的奴隶社会;出土的大量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也是世界上三大古老系统文字中唯一传承至今并一直在使用的文字;殷墟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冶铸业的巅峰,司母戊大鼎是世界青铜器之最;殷墟车马坑,有着中国古代最早的车马实物和道路遗迹,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文明古国……。

总之,殷墟是一座展示灿烂的中华文明和历史瑰宝的艺术殿堂。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赋《访安阳殷墟》诗云: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

摄影与编辑:老李lyt

拍摄时间:9月7日

相机:索尼DSC-WX1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