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瓦石清兴--宋代砚台的经营方式

瓦石清兴--宋代砚台的经营方式

时间:2023-08-17 02:38:01

相关推荐

瓦石清兴--宋代砚台的经营方式

一.坚持家庭经营为主

宋鱼子纹歙石“婺水刘家”铭抄手砚

制砚往往由砚工个体独立完成,从相材、构思、设计、到制作,都与砚工的艺术禀赋与手技艺密切相关。家庭经营,由于产权清晰,既有利于调动砚工的生产积极性与艺术创造性,又方便手工技艺的保密与传承。

1995年10月江苏省宝应县城区安宜东路宋代墓群12号墓出土一方铭文抄手形歙砚。长17厘米,宽11厘米,高2.5厘米,残重350克。此砚青黑色,平面为长方形,砚面倾斜呈弧坡形,墨池较深,砚面隆起。砚背浅刻竖行铭文“婺水同家龙尾细砚子囗”,行书,字体遒劲、流畅。此砚当为婺源县的“同家”作坊所制。流转品中,刻有工匠姓氏的宋代歙砚则更多一些。

二.砚石开采中的团队化作业

宋鱼子纹歙石“婺水刘家”铭抄手砚

《歙州砚谱》中曾有这样的记载:罗纹坑。在眉子坑之东。李氏时发。地向属王仁高,今绝籍。为砚户戴义八人共请之。岁输山税三十金。

原文虽未讲到砚户们对罗纹坑的砚石如何开采,但既然是“砚户戴义八共请之”,并且一起承担“山税”,那么只能是团队化作业,共同采发矿石并进行分配。否则的话,“八人”中的人可以任意采发,如何保证公平?恐怕早就吵翻天,要打官司了。顺便带一句:其时资源税的税负是相当轻的!砚户们采发一年的矿石,只须交纳“山税三十金”。只相当于一方砚的售价。

宋绿黑双色澄泥抄手砚

宋绿黑双色澄泥抄手砚

这是民间的团队化产石,更多的则是由官府组织。其主要体现在知名度高、生产规模大的端砚、歙砚生产中。如歙砚中“其石有青绿晕”的“驴坑”,“景祐中(1036年左右),曹平为令时取之;后王君玉为守,又取之。近嘉祐中(1060年左右),刁璆为尉,又取之。”端石开采中,此种情形也屡见不鲜。南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就有官员报告:肇庆府之砚石,岁凿不已,致江水渗入,今则候冬月岩水稍浅,命农夫车水,砚匠伐石。

史书中甚至还记录有官员强迫石匠采石身亡而被罢官的。光宗绍熙元年(1190),肇庆知府林次龄“辄差虞兵,监勒石匠深入岩水打砚,致伤损身故”,被广东提举刘坦劾奉罢官。

宋端石异形夫妻砚

这是由于歙砚、端砚等优质砚石矿产资源匮乏,开采难度日益增大,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贡砚、赠送达官贵人、收藏等原因,不得组织团队化作业。歙砚有的石坑“麻石三尺,中隐砚材数寸而已。犹玉之璞也。坑往往在溪涧中,至冬水涸,合二三十人,方可兴工。每打发一坑,不三数日必雨。雨即坑垄皆湮塞。较其工力,倍金银坑中取矿者。”而端溪下岩,“穿洞深入,不论四时皆水浸。治平中(1066年左右)贡砚,取水月余,方及石。”故苏轼《端砚铭》曰:“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另一位诗人王庭珪(1079—1171)也有“端溪之水深莫测,千夫挽绠下取石”之句。

有些地方官员为获取优质的砚材,甚至不惜工本,大兴土木。与苏轼同时代的陈密,在任端州地方官时,为开采端溪下岩石,专门组织人力在坑洞内开挖了一条排水渠。“下岩。……岩有两口,其中则通为一穴。大穴,取砚所,自入也。小者,泉水所自出也,故号曰水口。即陈公密所开也。”而歙州的地方官为得歙砚佳石,竟然令大溪改道。“景祐中,校理钱仙芝守歙,始得李氏取石故处。其地本大溪也,常患水深,工不可入。仙芝改其流,是由别道行,自是方能得之。”

三.制砚大作坊中的资本主义因素

宋歙石“婺水蓝家”铭抄手砚

蔡襄写于仁宗皇祐癸巳年(1053)的《砚记》中就有这样的例子。“端州崔生之才居端岩侧,家蓄石工百人,岁入砚千,数十年无可崔意者。”居住于端岩旁的崔之才开办的制砚作坊,有石工100人,每年生产的端砚超过1000方,且经营时间达数十年。尤论其企业用工人数与砚台生产规模,都可以与900多年后的20世纪80年代年代国营肇庆端溪名砚厂,集体所有制的歙县歙砚厂、婺源县龙尾砚厂相媲美,而且前者生存的时间更长!

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宋代两浙、江东、福建等路,一些无地农民——客户,一部分转化为商人,一部分受雇于他人。后者同主人的依附关系大为削弱,已经具备了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新的资本主义因素在制砚业中脱颖而出,如同在大的纺织作坊中一样。

宋歙石“婺水蓝家”铭抄手砚

崔之才的制砚作坊并非个例。歙砚也有这样的大作坊。“歙之大姓汪氏,一夕格,涨水暴至,迁寓庄户之庐。庄户,砚工也。”请注意,何远在此点明“庄户”为“砚工”,而非“砚户”。其与“大姓汪氏”的关系属雇佣关系。只不过作者没有记述汪氏的制砚作坊有多少砚工。此“汪氏”,会不会就是砚藏家唐询的《砚录》所记的委托代购“二州之石品第一者”中,与崔之才齐名的“汪琮”呢?

崔之才是一位砚台经营奇才。皇祐癸巳年,崔之才作坊的砚工意外地得到了一枚“紫龙卵”石。制成砚后,“若有德君子。上下眼各四,当中晕七重。”“微近手,则润泽可劘墨矣。”崔生果断地抓住这数十年一显的机会,成功地策划组织了一次企业形象广告活动。“不远千里,授使者以来”将砚赚送给被苏轼称为“本朝第一”的大书法家蔡襄。驰名海内的蔡襄受宠若惊,“斋戒发封,诹吉日,以澄心堂纸、李廷珪墨、诸葛高鼠须笔”,写下了一篇《砚记》。嗣后广泛流传,大大提升了崔之才与他的砚作坊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崔生此举,以小搏大,赚足了眼球,可为一本万利,并且借此使自已得以千古流芳。

更多艺术赏析与收藏资讯,欢迎关注【文藏】头条号!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