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张爱玲骂《红楼梦》狗尾续貂 后四十回到底哪里不对?

张爱玲骂《红楼梦》狗尾续貂 后四十回到底哪里不对?

时间:2020-03-22 02:52:29

相关推荐

张爱玲骂《红楼梦》狗尾续貂 后四十回到底哪里不对?

张爱玲曾经评价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小时候看红楼梦看到八十回后,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起来,我只抱怨怎么后来不好看了?”很多资深的红楼迷也发现,后四十回无论是在人物性格、情节构造、语言和结局上,都有些似是而非,又说不出哪里不对的感觉。这篇文章主要梳理一下这些微妙裂缝。

一、世界观崩坏

《红楼梦》前八十回的铺陈,总结起来,不过是一支《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支歌总结了世人最大的四个执着——功名、富贵、情爱、家庭。看破了这四样东西,基本就开悟了。小说里甄士隐就是听《好了歌》而顿悟出家的。

与《好了歌》相对应,贾赦、贾珍、贾雨村、贾政的仕途宿命代表功名的幻灭;贾府的衰亡代表富贵的幻灭;众女儿死的死、散的散代表情爱的幻灭;最后贾家树倒猢狲散代表家庭亲情的幻灭。所以按照前八十回这种世界观,宝玉应该是这一切幻灭的见证者,在失去一切之后,终于看破一切,然后悟道、出家。

这种梦幻泡影的世界观在前80回很多细节上都有体现,比如一僧一道,开篇就讲了“那红尘中有却有一些乐事,但不可永远依恃……终究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比如众多的判词,都在讲家族的覆灭,众女儿的死亡;比如主角宝玉,喜欢《庄子》、佛偈一类的出世哲学,讨厌读四书五经等儒家书记等,其实都是作者偏向佛家、到家等出世价值观的体现。

但续作的作者高鹗显然不是一个出世之人。首先他是个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是典型的寒窗十年,金榜题名的儒家知识分子。打从续写这本书开始,就抱着浓重的商业目的。不论是出于儒家的入世思想,还是出于迎合市场的需要,高鹗都没有在续书中体现曹雪芹的出世思想。贾府虽然抄了家,但并没有一败涂地,后期还兴旺了起来,不仅贾政升官,后来还有兰桂齐芳。说好的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呢?说好的南柯一梦呢?宝玉虽然出家了,但高鹗强行给他考了个举人,后有加了个御赐的“文妙真人”头衔。功名和富贵,在续书里都没有幻灭掉,背离了曹雪芹的本旨。

二、人设崩塌

首先是林黛玉。前八十回宝黛互为知己,从来说劝宝玉考科举,入仕途的“混账话”(宝钗、湘云都劝过)。到了续书里,黛玉竟然跟宝玉大谈八股文,“内中也有近情近理的,也有清微淡远的……况且你要取功名,这个也清贵些。”连宝玉都觉得刺耳,知己的人设崩了。

再就是黛玉的心事,在续书里写得太过于露骨。前八十回宝黛两人不论是发糖还是吵架,感情都是含而不露的,外人看了也只觉得是两人从小亲厚。黛玉在乎的从来都是宝玉的心。到了续书里,黛玉俨然就成了一个恨嫁女,又是怨自己没有父母无人做主,又是怨身体不好恐怕等不到嫁给宝玉,做梦也是想嫁宝玉;绝食也是因为不能嫁给宝玉,临死前要加上一句“宝玉,你好……”前面的聪明灵秀半点都不剩,单剩一个“痴”字了。

然后是贾母太无情。前八十回中,贾母对宝黛明明是一样的疼爱。到了续书里,居然整起亲疏远近的那一套,为了宝玉早点结婚,连黛玉的性命都不顾。这个不是老太太的作风。

三是贾宝玉,前八十回还骂那些寒窗苦读考科举的人“禄蠹”,后面自己就去考了个举人。

曹雪芹在塑造人物上是有一套方法论的。这个在第五回贾雨村的《两赋论》里有体现:说是天地生人,大多有两种斌赋。禀正气者为大仁,禀邪气者则大恶。但是有一种人,既有正气,又有邪气,比普通人聪明一万倍,又比普通人个性一万倍。原文如下:

“彼残忍乖僻之邪气,一丝半缕,误而出泄者,偶值灵秀之气适过,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相下,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致搏击掀发后始尽。故其气亦必赋人,发泄一尽始散。使男女偶禀此气而生者,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于万万人之中,其聪明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弱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亦必为奇优名娼……你我方才所说的几个人(宝、黛、凤等人),都只怕是正邪两赋一路而来之人。”

在这个思路底下,曹雪芹塑造的人物更接近于自然的人性,比如宝玉亲近女儿,鄙视男人,厌恶科举仕途的奇葩价值观;黛玉的“小性儿”;妙玉的洁癖;王熙凤的泼辣与狠毒;贾母的溺爱……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小小的缺点。

而高鹗塑造的人性,就脸谱化一些。贾母变成了封建大家长,以亲疏远近来衡量该对谁好,不该对谁好;黛玉也成了标准的封建淑女,跟宝玉大谈八股文,劝男人上进;宝玉也戴上一副儒家面孔,考了个举人,出家之后还要拜望父亲(话说,宝玉出家前明明是跟他妈最亲,怎么不去拜望母亲)。

三、情节崩塌

原着里曹雪芹安排了金玉良缘的官配,高鹗也是按照这个思路写的,让宝玉和宝钗完婚。但结婚的过程就写得太不堪了。且不说一边结婚一边死人的狗血戏码,单是这场婚礼的背景就挺瞎。第一,元妃死了,国孝家孝在身;第二,宝玉疯了;第三,薛蟠坐牢了。即是放在现代社会,哪户人家刚死了女儿就给儿子办婚事的?哪个母亲愿意把女儿嫁给一个傻子的?哪家哥哥刚坐牢妹妹就出嫁的?哪个富贵人家的女儿夜里一顶轿子几盏灯笼,跟做妾一样偷偷嫁出去的?

碰到这种事情,薛家第一反应不应该是“拖”字诀吗?反正亲事定下了,等到热孝过去,宝玉好转,自己家的官司解决了再说,风风光光体体面面的把女儿嫁出去。

为了强行促成这段婚事,高鹗也是操碎了心。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