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时间:2019-11-23 17:17:30

相关推荐

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08-01-24 09:09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同时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本文从我国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时代背景、我国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和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应当采取的对策等方面,谈谈学习十七大报告的体会。

一、我国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时代背景

我国当前推进工业化发展,与发达国家历史上的工业化发展在时代背景上有很大的不同。我国当前工业化发展的内外环境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比较突出的特征。第一是庞大的人口基数。我国目前人口已逾13亿,而18世纪中叶时整个欧洲的人口还不到1亿。庞大的人口使我们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就业、资源和环境问题都变得异常突出。第二是土地、淡水、矿产等资源相对短缺。西方国家开始工业化时资源问题尚没有成为制约因素,但在今天资源的稀缺性已被充分认识到的情况下,我国国内资源的相对短缺使我们面临更大的资源压力。第三是人类对环境问题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在西方国家的工业化早期阶段,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水平很低,工厂烟囱冒出的“七彩烟雾”甚至成为人们讴歌的对象。而今天,人们对环境污染的危害和环境容量等问题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全球环境问题也已经与国家利益联系起来,工业化面临着今非昔比的环境压力。

二、我国工业化所处阶段与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

对我国产业发展趋势的跟踪研究表明,我国的工业化发展正在进入重化工业发挥特殊重要作用的阶段,这是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其依据是: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一批新的高增长行业的带动。其中处在“龙头”位置上的是住宅、汽车、电子通讯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这些行业拉动了一批中间投资品性质的行业,主要是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建材、化工等;以上两个方面又拉动了电力、煤炭、石油等能源行业的增长。这些快速增长的行业大多属于重化工业。推动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动力来自: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已超过1000美元,消费结构开始升级,部分居民进入大额消费阶段,对大型耐用消费品(如汽车、住房等)产生了巨大需求,进而拉动了对资本品的需求;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中国正在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基地,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为重工业发展提供了空间聚集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技术革命也对重工业发展形成了支撑。

我国当前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

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是在全球性的资源约束问题和环境容量问题已经显现之后才步入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的。一方面本国资源相对短缺且国内生态环境压力巨大,另一方面,在国际矿产资源市场上要面临较之以往远为激烈的资源争夺,同时也在全球环境外交中承受着日益巨大的压力。中国未来工业化进程中所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与先行工业化国家已不可同日而语。

一是资源约束问题。

现代化大工业大大加快了资源消耗的速度,使资源约束问题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焦点。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大国,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过程之中资源约束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我国目前在矿产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几方面都面临着相当严峻的态势。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被称为工业的食粮,是工业化的基础资源。但我们必须正视的是,我国国内的矿产资源保障水平(或称自给水平)正在不断降低。石油的进口量迅速增加,目前已接近总需求量的50%。铁矿石进口量已超过总需求量的40%。据国土资源部最新研究,在45种重要矿产中,可以保证的有24种,基本保证的有2种,短缺的有10种,严重短缺的有9种。多年来矿产资源勘察投入不足导致的后备储量下降、矿业行业管理混乱导致的乱挖滥采和资源破坏等问题,更加剧了国内矿产资源供求关系的紧张。我国矿产资源进口量的大量增加,则显著地拉高了国际市场的价格水平,也将使我国的工业化付出更大的成本。

水资源——我国的水资源供求态势十分严峻。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为2220立方米,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而且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极不均衡:西北地区面积占全国的1/3,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4.6%;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的河川径流量不到全国的6%,而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40%。全国城市的2/3都属于缺水城市。在一些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发达地区如太湖流域,也存在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水质性缺水。

土地资源——“土地是一切生产和存在的源泉”,而土地之中的精华是耕地。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据统计,从1991年到2000年,建设占用耕地3746万亩,年均占耕地375万亩。根据国土资源部确定的控制目标,2001年到2030年建设占用耕地计划控制在年均占用180万亩,比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下降一半。考虑到从2001年到2030年,工业化、城市化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应该说这一指标的实现难度很大。由此可见,节约土地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是环境压力问题。

工业化大生产在大量生产产品的同时也大量排出废弃物,从而对环境构成污染。在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曾发生过令人震惊的八大污染事件。尽管我们有“决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的良好愿望,但在资金、技术、大众的认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下,这一愿望显然还难以较快地变成现实。事实上,我国的环境污染还严重,农田化肥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土地荒漠化,各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等现象也日益严重。据世界银行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仅空气和水污染带来的损失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就达8%以上。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家,在全球环境外交中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尽管近年来加大了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但环境质量局部改善、总体上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根本改观。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工业化道路上的具体体现。时代背景的深刻变化,使我们在借鉴工业化先行国家的发展模式的同时,不能一味照搬,而必须根据内外环境条件进行发展模式的创新。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根据以上对我国工业化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分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当坚持资源保障战略和保护环境战略。

资源保障战略——

矿产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是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以人均计的资源保有水平都比较低。为了提高我国工业化的资源保障程度,应当实施全面的资源保障战略。对于矿产资源而言,应当是开源与节流并重;对于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而言,则主要只有从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上做文章。

首先,加大对矿产资源勘探的政府投入。我国近些年来的矿产资源勘探投入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导致新增可采储量赶不上开采量的增长,资源后备储量严重不足。应当把矿产资源的基础性勘探作为重要的公共产品,加大对其的政府投入。同时,通过建立和完善探矿权、采矿权市场,吸引民间投资进入矿产资源的商业性勘探领域。通过这两方面的努力,提高国内矿产资源的保障程度。

其次,通过完善产权制度促进资源的节约。

产权不清将导致“公地的悲剧”,是经济学关于产权制度影响资源利用效率的一个经典论断。我国应在农村土地所有权、矿业权、水权等领域尽快建立清晰和完善的产权制度,从而促进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

第三,通过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促进资源的节约。由于计划体制的影响等因素,相当一部分资源的价格仍然被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使资源的配置受到扭曲,大量资源因此而被浪费和低效使用。在一些水资源极为短缺的地方,农田的大水漫灌式灌溉仍然大行其道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应尽快使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得到完善,使资源的价格能够反映其稀缺程度,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

第四,在国际舞台上为我国的资源保障争取更大的空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矿产资源需要部分乃至大部分依赖从国际市场上的进口。随着全球资源约束的日益显现,国际外交中资源外交的成分正在增加,确保资源的供给渠道已经成为重大的国家利益所在。因此,我们在外交上强调和平崛起的同时,也应大力开展资源外交,在国际市场上为我国的资源保障争取更大的空间。同时还应加强国防建设,以做到有实力保障越来越多的资源进口的运输安全,保障国家领土和经济建设成就不受侵犯。

保护环境战略——

切实保护环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全面小康社会意味着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而没有环境质量的改善,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便无从谈起。面对我国环境质量目前总体上还在恶化的严峻态势,需要我们采取多方面的有效对策。

一是彻底转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政策目标。由于我国目前地方政府在资源配置中仍然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偏重于经济增长的政绩考核驱使一些地方政府不惜生态环境代价地追求GDP增长,忽视甚至放弃了保护环境的政府职责,成为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从国家全局角度看,有必要研究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作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同时,使当地居民成为政府业绩评价的主体,是更为根本和有效的制度保障。

二是增大对环境保护领域的资金投入。根据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环保投入只有达到占GDP1.5%以上的水平才能实现环境质量的逐步改善,目前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多保持在2%以上。要加大政府对环境领域的投入,应结合国家的税制改革,研究开征专门的环境税以获取稳定的专项财源;同时,要通过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引入有效的激励手段、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等手段促进民间资金投入环境污染的治理领域。

三是大力倡导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是与传统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开放(或称为单程)型物质流动模式相对应的“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再生化。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范式,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现途径。要通过宣传教育、制定立法、示范推动、政策激励等手段大力推动循环经济模式的推广。

四是促进中小企业的污染集中治理。中小企业量大面广,政府难以进行有效的环境监管,同时中小企业单独进行污染治理难以满足污染处理设施的经济运行规模的要求。针对这些问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应采取措施引导中小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以实现污染的集中治理。浙江等地的实践表明,在产业集群已经形成的地方,一家污染治理企业同时为多家中小企业提供污染治理专业服务的集中治理模式,是解决中小企业单独治理污染在规模上的不经济、缺少必要的资金和技术等难题的有效途径。

五是完善国家环境信息公开发布制度。制定法律和政策是重要的,落实和监督执行更重要。在公布城市环境质量、重点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状况的同时,建立企业环境表现公开制度,鼓励公众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建立区域生态环境评估和巡察制度,通过权威媒体向社会公布结果,促进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